我的佛學筆記:每個人都可通過覺察行為和念頭,達到心靈的自由

佛家常說,心安而神安,神安而痛苦自去。佛家認為,通過調心寧神,可以達到祛邪養神的目的,使人心氣充足,心神調和,血脈通暢,這樣就可延年益壽。

練習時坐在沙發上,後背墊一個靠墊,雙腳踏地,全身放鬆。開始時,把意念集中在頭頂正中的百會穴處,意念想象百會穴上方有一光球,發出柔和的白光,沿著百會穴進入腦中。此時,會覺得百會穴處有清涼的感覺,然後意想白光從百會穴下行,到兩眉心之間的印堂穴,然後到心臟,再向下到肚臍中心的神闕穴。此時,白光一分為二,分別下行到兩腳心的湧泉穴,最後出湧泉穴,與地氣相接,源源不絕,每次練習半小時即可。

我的佛學筆記:每個人都可通過覺察行為和念頭,達到心靈的自由







2

克里希那穆提

一個人的修行是不需要跟隨任何上師,宗教,或者固有的修行體系,每個人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覺察每一個行為和念頭來轉化固有的心智模式,產生自知之明從而達到心靈的自由。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老師對我的習性有一針見血的瞭解。以前我總是抱持著批判和不臣服的心態,現在我應該學會謙卑受教和放下自以為是,克氏的著作可以給我指出頓悟的心理實相。

3

《瑜伽師地論》

佛法本是實證法,一切名言皆方便。見地不真,果招迂曲。用因明的嚴謹方法,從法相的角度理證般若實相,也是一個法門。《瑜伽師地論》傳承千年,不是白給的。後世學人不研《瑜伽師地論》,妄談法相、唯識,終難究竟。《楞伽經》的見地都達不到。

我的佛學筆記:每個人都可通過覺察行為和念頭,達到心靈的自由

4

般若智慧

何為智慧呢?就是用緣起法去觀察,認識和開悟一切現象。 佛法須用心來修行,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念。嘴上唸誦而心中不行,就如虛妄幻化,像露水閃電那樣,很快就消逝了。嘴上念通,心中修行,那就心口相應,表裡一致了。 世界虛空,能含藏萬物萬象,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水,草木從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大海大洋,須彌諸山,都包容在這虛空之中。世人本性的空,也是這樣,包含著天地萬物。 人的本性,就是佛性,能含藏萬種佛法,這就叫摩河,就是大。任何法都在人們的自性之中。如果能夠悟得世界上所有的人,對他們的善行和惡行,全都不故意偏愛,也不故意舍離,不拘泥,也不被染汙,這種正直真心的佛性如虛空能容萬事萬物,這就是大。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每一念都不愚痴,以智慧處理一切事,看待一切物,這就叫修般若行。有那麼一點愚痴的念頭,般若就斷絕沒有了。有那麼一點智慧的心念,般若就會產生。 真正的般若,沒有形狀相貌,智慧的真心就是般若。這樣去理解和實行,就叫般若智慧。

我的佛學筆記:每個人都可通過覺察行為和念頭,達到心靈的自由







5

佛教三界

佛教將世界分為三種: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即所謂三界。在三界中,有五種結是束縛眾生在欲界中的煩惱,有五種結是束縛眾生在色界與無色界中的煩惱要素。

隨順欲界生死的煩惱裡主要的五種:一、欲貪,二、瞋恚,三、身見,四、戒禁取見,五、疑。欲貪是對於事物貪求的慾望;瞋恚是對於所追求的事物達不到目的而發生的忿怒;身見是於自身執著為我的見;戒禁取見是把種種“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認為最勝而能得無上清淨的妙法;疑是被慾望所迷惑,對於正法生疑惑不信的心理。

隨順色界無色界生死的煩惱裡主要的五種:一、無明,二、慢,三、掉舉,四、色貪,五、無色貪。這裡面無明不是根本無明,而只是說由於痴暗不明義理的那種煩惱;慢是驕傲自滿,盛氣凌人;掉舉是躁動嬉戲;色貪是對於色界的貪愛;無色貪是對於無色界的貪愛。

6

靜坐冥想

真正的冥想應該是松靜自然無念的狀態,自然無念並不等於頭腦空空和刻意止念。當念頭升起的時候,如果你能覺察到念頭之後的情緒能量,面對它與之共處,就能對念頭和情緒產生“洞見”。一旦洞見到內在意識活動的真相,念頭就會“見光死”,這樣就是“自然無念”了。

通常的說法是冥想的時候會有無數的念頭飄來飄去,就讓這些念頭如此,不去抗拒不去壓抑,念頭自然會止住,這樣冥想者就會進入無念的狀態。

我的佛學筆記:每個人都可通過覺察行為和念頭,達到心靈的自由

靜坐冥想是要專注處理自己的念頭和情緒,而不是通過催眠式的無念來逃避覺察和反思。定靜的目的是要帶來清明的專注。直面念頭背後的情緒,也許是需要勇氣的。有些困擾已久的情緒是讓你恐懼、不堪、不願意再重新體驗的。可是如果不去體驗和麵對這樣的情緒,在這過程中生出洞見和智慧,單純用靜坐壓抑逃避如何能夠轉化過往的業力呢?

克里希納穆提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書中講到究竟什麼是靜坐冥想。他說:“這種把思想減緩以及檢查每個念頭的過程,就叫做冥想。如果你深入其中,你就會發現,因為自己對每個念頭都覺察到了,因此,那個如同大倉庫一般充滿著相互交戰的念頭的心,就逐漸變得愈來愈安靜,直到完全寂靜為止,然後就不再有任何的衝動、壓迫和恐懼。在這份寂靜中,真相就展現了。”

所以冥想不是單純的觀念和止念,而是可以大膽地帶著自知去體驗和“想”。洞見和真相才能帶來平靜,不是逃避和自我催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