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生疫情怎麼辦?


古代發生疫情怎麼辦?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瘟疫流行之猖獗。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淒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那麼古代瘟疫有什麼防治好辦法嗎?根據史料考證,中國每個朝代都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因醫療技術有限,政府一般採取井水放藥,對大規模疫情爆發地區派出醫生,聚集性疫情就是封村了。是不是聽起來,和現在疫情防控手段有點相似?但是由於古代沒辦法研究這些瘟疫病毒的特性所以在測試藥方的時候成功率非常低,而且因為人的體質不同所以很難找出一個能夠治療所有瘟疫的藥方。

  不過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醫生總是衝在對抗瘟疫的第1線,這一點是無可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