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 錢是怎麼賺到的:找到確定性機會,底部重倉,長線持有

2008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當時全球籠罩在金融危機的海嘯中,當然,我對此一無所知,也毫無感覺。當時,我剛考上研究生,空餘時間比較多,口袋裡也有那麼一點點的生活費。大概在11月份的某一天,路過一個證券公司的營業部,剛好身上帶著身份證(還是第一代身份證),就去開了一個股票賬戶。


回到宿舍開電腦下載軟件,買入了人生第一隻股票,記得很清楚叫做華紡股份,當時它的股價在3塊多點,應該買了幾百股吧,具體記不清了,反正從此之後就再也沒離開過股票市場。之後畢業了,開始工作了,又開了一個期貨賬戶,因為股票不能做日內短線,當天買了第二天才能賣,比較痛苦(其實是因為沒錢,沒錢就想急著發財,自然也就做不了長線),這也是很多年輕人的一個經歷,從股票到期貨,然後絕大多數人虧錢離開市場,還有一小部分人堅持了下來,比如我。


在2015年之前,我還是堅持短線為主(還是沒錢),整天看書泡論壇學習各種技術分析理論,研究各種交易系統(主要是以均線為主)。剛畢業的時候,我去上海期貨大廈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炒單,當時白銀期貨比較火爆,日內波動比較大,要求2個點止損,看1分鐘圖捕捉小波段買點,用的是瀑布線指標。每天進出幾十次,目的是炒手續費還是穩定盈利,我也說不好。後來我覺得這個不太能賺錢,就不做了。當然,用均線指標和小週期捕捉日內波段行情啟動點的方法,一直被我沿用了下來,並且愈發爐火純青。


後來用這個方法確實賺了錢,當然,也不是很多,因為我之所以能夠在最初的幾年堅持了下來,不是因為我的技術水平很高,而是我在一篇文章中學會了一個理念:單筆虧損不超過總資金1%,虧這麼多就止損。在今後的幾年,我始終認為,這是新手能堅持下來不爆倉爆的失去信心的最好辦法之一,或者說就是最好的辦法,沒有之一。很多人說了,這麼做能賺大錢嗎?不用懷疑,不能。真的不能,因為倉位太輕了。但是,如果你的資金量足夠大,收益目標又不高,不想承擔很大的資金回撤,這麼做還是比較合適的。


多年的技術分析之後,我並沒有賺到很多錢,我認為這其中一定是有問題的。有一次在QQ群裡和網友的交流中,有個朋友說基本面是非常有用的。我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裡,然後反覆琢磨。又花了很久才明白,我之所以能賺到錢,並不是我的技術指標有多神奇(簡單的均線而已,不管是EMA還是MA或者PBX),而是因為我順應了趨勢。只要是我做的品種處於強烈的趨勢中,我按照交易系統指示的信號做,大多是時候是可以賺到錢的。但是碰到震盪行情,虧損的次數就比較多了。


後來有一天,我瞭解到了國內期貨大佬傅海棠的故事,他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做大蒜,把5萬做到了600萬,又接著在棉花趨勢行情中做多,賺到了1.2個億,對我震動很大。從此以後,開始把精力轉向了基本面研究方面,自認在接觸股票十年之後,也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比較完善的交易體系。 最近兩年實盤股票交易,不像之前那樣謹慎的虧點就跑,賺了也拿不住了。不知不覺中賬戶翻倍了,雖然最近幾個月有所回撤,但是也非常淡定,比之前自信多了。現在我認為,錢是坐著等來的,不是頻繁進出得來的。當然,這個需要建立在對基本面深刻研究的基礎之上。只有透徹研究基本面了,才能拿的住股票,在趨勢行情中獲得最大收益。


一般意義上講,股票有三類,一類是跟著經濟週期波動的週期股,一類是以科技股為代表的成長股,還有一類以公共事業為代表的防守股。我是散戶,工作也跟科技完全不沾邊兒,完全搞不懂科技股的基本面,所以不敢去重倉買入科技股的。但是週期股主要跟著經濟週期波動,這個經濟週期包含了衰退、蕭條、恢復和繁榮四個週期,它們是循環出現的,因此是散戶可以把握的。由於研究傅海棠思想比較多,我也把精力重點放在了農產品期貨和以農產品為主業的上市公司身上。重點是研究供求關係。


網絡上對於傅海棠的研究資料已經很多了,我也蒐集了很多,這裡不再一一贅述。我從往上搜集了一些資料,給大家參考。


“成本決定價值。對商品交易而言,低於生產成本就具備投資價值。這一理論的基本邏輯是:生產和流通中的各種成本綜合,就是商品的實際成本,它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如果價格高於成本,大家有積極性去生產,價格便會逐漸迴歸成本;如果價格低於成本,人們沒有動力去組織生產銷售,這會促使價格逐漸回到成本線附近。因此,商品投資,首先需要弄清楚商品的生產成本。


那麼供求關係如何影響價格?通常來說,農業看供給,工業看需求。農產品的供給彈性比較敏感而需求彈性則比較遲鈍。由於農產品的供給通常以作物年度來分析,因此一定要了解每一種農產品的播種週期、生長週期和收穫週期,並以此推斷出產品的供需波動週期、總結出價格的變動規律。比如大豆,每年4月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中國、美國)開始播種,當年9月開始收割。從10月開始,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巴西、阿根廷)開始播種,次年4、5月收割。由此可以總結出,每年的7、8月屬於全球大豆的供應淡季,大豆青黃不接,消費需求旺盛,因此價格多在此時比較高。與農產品相反,工業品的特點是採用連續化生產方式,沒有明顯的年度界限。因此,工業品的供給彈性比較遲鈍,而需求彈性則相對敏感。工業品價格的波動更多源於消費的淡旺季轉換。


研究供求關係,重點是看供求有沒有嚴重失衡。以工業品為例,一旦生產,停工成本很高,所以即使價格跌到零利潤,企業也要繼續生產,否則虧得更多,除非價格跌至抵消固定成本,企業才會停工,因為此時停產可以使虧損程度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商品價格已跌破生產成本,期貨價格也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的反彈動力,這將取決於該商品庫存的消化程度。一方面,整個行業需要時間來消化現有庫存和淘汰產能、降低供給;另一方面,生產成本本身也是一個動態概念,熊牛轉換仍需要較長時間。去年以來的黑色系商品之所以出現大漲行情,就是因為供給側改革使得整個鋼鐵行業的供應大幅下降,從而改善了此前供大於求的不利局面。”


這兩年我之所以能把股票賬戶翻倍,就是按照這個邏輯來選擇股票的。我認為供大於求一定會下跌,供小於求一定會上漲,我只要尋找下跌週期到上漲週期的拐點,然後耐心持有就可以了。這就是我說的確定性投資機會。


典型的週期行業,比如券商,都知道牛市買券商股必賺,因為牛市就是券商的行業景氣週期。還有去年的豬週期,是因為前幾年豬肉供大於求,價格一路下跌導致虧本,去年非洲豬瘟疫情導致供應大幅減少,供求關係逆轉,養豬的企業就進入了行業景氣週期,比如龍頭股牧原股份就翻了好幾倍。還有去年六月份黃金價格開始大漲,龍頭股山東黃金一度翻倍。當然,我認為做的還不夠好,因為對於產業研究還不夠深入,導致很多股票提前出場,這也是散戶的缺陷吧,沒有一手消息,只能看各種媒體推薦的信息,還不知道真假。 但是,我認為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堅持走下去一定能成功。


對於未來的行情,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沒有進入拐點之前,全球的股市和大宗商品會繼續下跌,這個下跌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衰退。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企業破產,很多人失業,同時,也會使得很多行業進入被動去庫存去產能階段。比如,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由於橡膠價格低於成本,現在已經進入虧損階段,這種情況持續個一年半載,就會有很多種植園扛不住,開始砍樹,從而導致產能減少,供應下降,這是下一輪牛市必備的基礎。這種情況在很多週期性行業都會出現,平時可以多關注。


本人真實經歷,歡迎關注、交流和探討。


1260 錢是怎麼賺到的:找到確定性機會,底部重倉,長線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