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專家訪談:積極財政發力 為暢通經濟循環注入“確定性”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積極財政發力 為暢通經濟循環注入“確定性”

今年,既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要奮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面對這一重大任務,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發力?就此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劉尚希表示,總體看,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應對疫情的短期影響,財政政策在保持積極取向不變的同時,要為抗擊疫情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等方面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在穩定社會預期、穩定經濟運行方面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劉尚希認為,疫情產生的影響有較大不確定性,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需求方面,表現為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需求收縮;供給方面,突出表現為企業在資金鍊、供應鏈、產業鏈上遇到困難。

在他看來,“需求”影響的不是存量而是流量,不會損傷企業的生產能力,只要企業可以維持到疫情結束,需求就會恢復。相較而言,對供給端或者生產端的影響會沿著產業鏈傳導,更連續且帶有滯後慣性,更應該引起重視。

在此背景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採取更有力的舉措,在保障資金、優化支出等方面發力,穩定企業資金鍊、供應鏈、產業鏈,穩定社會預期,為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

“當前來看,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疫情,財政工作要全力以赴,為抗擊疫情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絕不能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而影響抗擊疫情。”劉尚希指出,無論如何,抗擊疫情必須排在財政支出首位,其次是“三保”支出,其他支出都應當位列其後。

劉尚希表示,財政政策應在穩定企業資金鍊、供應鏈、產業鏈上發揮重要作用。資金鍊、供應鏈得到維持後,產業上各環節趨於穩定,產業鏈才能保持穩定,整個經濟才能循環起來。其中,尤為關鍵的是資金鍊,這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目前企業亟須解決的頭等大事。

財政政策應在公共風險轉化為企業成本的情況下,著力為企業減負,分擔企業的風險,遏制風險傳遞和擴散,為穩就業和暢通經濟循環注入確定性。分擔企業風險方式包括減稅和補貼,在他看來,當前比較直接、有效的辦法是補貼。一是直接補貼,比如對生產防控疫情相關物資企業補貼;二是間接補貼,主要是對相關企業貸款給予貼息和對融資擔保費給予貼補。這降低了企業運營和復工復產的風險。近日財政部出臺相關政策,包括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提供貼息支持、降低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融資擔保費等,企業融資成本將大大降低,有利於穩定企業資金鍊,保障企業運轉,維持就業穩定。

他進一步指出,事實上,目前已經出臺的多項政策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穩定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支撐。

從財政補貼來看,疫情發生以來,財政部門根據疫情態勢和防控需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各級財政累計下達1008.7億元,統籌用於疫情防控,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基層防疫經費、中央醫藥物資儲備經費,都有各級財政資金的堅強保障。

從稅費優惠政策來看,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為擴大產能新購置的相關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等,通過減輕企業、個人負擔,支持疫情防控,穩定經濟運行。

同時,各地各級財政部門也積極行動,因地制宜出臺不少政策措施,為穩定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支撐。這一系列政策都彰顯了財政應急兜底的作用。

劉尚希指出,在此過程中,要高度關注那些脆弱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其薄弱環節,防止疫情衝擊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要及時修復因疫情衝擊而斷裂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防止出現永久性損傷。政府與市場要形成合力去解決堵點、痛點問題。此外,為企業解困,要從暢通經濟循環入手,統籌施策,形成“政策組合”,單一的“點狀政策”難以解決問題,如資金、用工、物流以及原料、銷售等都影響企業正常運營。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盡力避免陷入“政策無效而又難以退出”的困境。

他表示,財政是社會共同體的血液,與社會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都有直接的關聯,但其作用未必都是顯性的。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財政的作用更多是隱形的或隱性的,如乘數效應、槓桿效應、支撐效應、分配效應等。歸納起來,就是提供更大宏觀確定性,避免公共風險轉化為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財政要發揮上述作用,去支撐宏觀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穩定。讓整個社會預期變得更好,包括生產經營者、投資者、消費者的預期,這樣大家才能有信心。”

“當前,政府、市場、社會通過協調配合形成一種合力,恰恰體現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走群眾路線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劉尚希指出,制度優勢是我國的最大優勢,也是戰勝疫情的最可靠保證。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記者 孫韶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