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經濟!經濟!只有經濟重回軌道,恢復生產消費,才能讓對中國的信心走出低迷

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已對抗擊新冠疫情發出嚴峻警告,全世界須“清醒地將這個病毒對手視為頭號公敵”。不少傳染病學家則指出,新冠病毒很可能無法根除。對中國而言,各地已逐漸有序復工。病毒難除的警告,也許意味著當下疫情“阻擊戰”應像防禽流感、防艾滋病那樣,進入到常態化的重點醫療工作流程的“持久戰”中。

從更宏大視角看,這場疫情“持久戰”是整個中國崛起“持久戰”的一部分。誠如2月6日,新美國安全中心發佈研究報告《大國持久戰:初步評估》(Protracted Great-Power War: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所顯示,美國應就中國崛起展開“持久戰”式的長期規劃,對此,中國也需要超越當下的疫情,站在更長遠的視角審視2020年“疫情”開局。當務之急是,儘快消除“病毒恐懼症”,讓經濟儘可能快地復甦起來。

經濟!經濟!經濟!只有經濟重回軌道,恢復生產消費,才能讓對中國的信心走出低迷

就當下狀況而言,兩類“社會病”正在激烈角力。一類當然是“病毒恐懼症”。老百姓不敢出門,“只要還剩一粒米,堅持不出小區裡”;各級政府“政治掛帥”,生怕在人命關天的重任前失職、失責,一些基層管理者借“雞毛令箭”在疫情期猛刷存在感,胡亂作為受到輿論詬病。新華社近日也撰文,猛批“表格抗疫”形式主義。筆者領銜的疫情對策課題組在《防疫情、促經濟,兩手抓兩手硬的八點政策建議》、《降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九條務實提醒》等報告中曾羅列多類“過激”防疫現象,在此不再贅述。

另一類是“生存焦慮症”。怕失業、怕財務“彈盡糧絕”、怕憋出病來,同樣是多數百姓的主要症狀。只有工作、掙錢、社交,才能治癒老百姓的“生存焦慮症”。目前,在疫情管控有效的地區,人們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的願望強烈:中小企業、餐廳、酒店、商鋪、電影院、超市的所有職員,還有菜農、想找工作的畢業生、製造業工人、各類商販、蠢蠢欲動的各類旅行揹包客……有調查顯示,當前30%中小企業撐不過一個月,85%中小企業活不了3個月。有經濟學家評估,2020年第一季度失業率將上升0.5.%-1%。

與病毒恐懼相比,社會細胞各自封閉,停工、停產、停運、停擺導致經濟肌體的梗塞乃至部分死亡。後者危害性將會更廣、更長遠。

經濟!經濟!經濟!只有經濟重回軌道,恢復生產消費,才能讓對中國的信心走出低迷

我們不能不對更糟糕的場景有所預判!2020年第一季度由於封村影響春種而導致糧食欠收或大幅減產;對外,已有超過100個國家限制中國公民入境,進出口將受阻,國際供應鏈已拉警報。再這樣延續一兩個月,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價值鏈、供應鏈上的領銜地位將受到嚴重影響,這也許比中美貿易戰的危害更為深重。

經濟!經濟!經濟!只有經濟重回軌道,恢復生產消費,才能力挽狂瀾,讓對中國的信心走出低迷。數週前,李文亮醫生就病毒“吹哨”,令世人動容。現在,恐怕同樣需要有更多的經濟“吹哨者”。

筆者對此有四點建議:

第一,輿論報道不妨加強對當前防疫氛圍的引導。病毒疫苗短期未必能夠研製成功,但多數醫學與社會研究者已有共識,新冠肺炎致死率雖然比一般流感致病率(0.1-0.5%)高,但目前仍不到2%,遠低於SARS(9%),更遠低於2009年美國H1N1病毒(17.4%)和2013年全球禽流感(39.3%)。輿論既要向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致敬,也要多關注那些保障果蔬魚鮮和日常生活用品供應的運輸工、值班者、收銀員、務工者等,關注那些保障社會正常運作的群體。國家相關部門要常態化、透明化地發佈新冠肺炎的信息,任何有興趣者均可在官方網站查詢。國家媒體重器除了對疫情重要進展進行每日播報外,也要把報道重點轉向正常的國計民生,讓民眾對疫情適度“脫敏”,不為“病毒恐懼症”所困。

第二,疫情通報不妨更加分眾化、精細化,突出以縣域為單位、以病死率為基準重新勾畫全國疫情圖。以“省”為單位通報疫情,容易呈現為全國一片紅,不易緩解全民恐慌情緒。事實上,疫情通報很重要,但分眾化、精細化疫情通報更重要!全國數百個縣未出現感染病例,像浙江這樣前三位確診數量大省也未出現死亡案例,這是疫情圖的另一面。“半瓶是空的”與“已有半瓶水”,就同樣場景的不同描述,會產生不同的社會心理。全國“抗疫”奮戰數週,是時候讓社會心理學家、輿情分析師參與到更“聰慧”、更“精細”的疫情通報中,緩解社會情緒內耗。

經濟!經濟!經濟!只有經濟重回軌道,恢復生產消費,才能讓對中國的信心走出低迷

第三,疫情管控好的區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重要政務和經濟活動可逐步恢復。未來一段時間,在未發生疫情的地區,可因地制宜逐步取消必須帶口罩、進入公共場合必須量體溫的規定。在湖北以外的其他省份,黨政官員可根據當地疫情情況決定是否在採訪鏡頭前戴口罩。在中國,黨和政府是百姓眼中的權威和心中的依靠,黨和政府的“抗疫”信心可以通過更多的實際行動來表示。在條件允許的地區,重要會議、經濟活動、社會生活逐漸迴歸正常,媒體營造和引導輕鬆氛圍,能夠緩解全體公眾持續緊繃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振奮民眾對經濟生活和“社交安全”的信心,也恢復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心。

第四,精準減稅降費,為“疫區”、城鎮中小企業主過去數週的“犧牲成本”讓利。各級政府的銀行、稅務、財政、工商、質檢等部門統籌協調,通過“稅點返還”等政策激勵方式,鼓勵商業戶主為租戶減免1-2個月的租金,為中小企業提醒應急快速低息、免息貸款,有效傳導對經濟主體的保障措施和友善信號。對國家財政而言,則可通過發行“公共衛生債”、央企轉移支付等方式,填補該輪減稅降費的虧空。“特殊時期一家人”,政府做表率,理性智慧地財務騰挪,精確制導防止“腸梗阻”導致政策效應落空,將會帶來更大的全民福利與社會信心。

當然,湖北仍是重災區,必須繼續“抗疫”。其他多數地區在疫情整體平穩下行進入可控狀態後,可設立若干個特殊醫療應急站點,一旦出現新病例即快速響應,隨時送至、免費隔離救治。生命是第一位的,但與此同時,恢復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和經濟產能,是為生命提供更加強大和長遠的保障。

實踐證明,在小概率事件發生前,人們傾向於低估它發生的概率;但在該事件被頻繁曝光後,人們又傾向於高估它的影響。這幾乎是歷次金融市場動盪的寫照。金融學要求我們建立正確的風險觀。《黑天鵝》一書作者塔勒布曾說,“相對於研製成功新藥物,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是找到已知藥物的新用途。”長遠看,我們不能讓新冠病毒這個小概率事件綁架中國人的正常生活。

過去數週,從疫苗缺位與治癒出院者的情況看,個人免疫力是治癒的關鍵,而經濟增長、社會繁榮、身心舒暢則是提升個人免疫力和社會免疫力的基礎保障。

向病毒感染死亡者默哀!向奮戰在湖北前線的所有工作者致敬!更要向重燃社會活力與經濟熱度的每一位國民呼籲:經濟、經濟、經濟!只有恢復生產、復甦經濟,一切才可能越變越好!(責任編輯:樂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