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歐班列首發站站長的三個「沒想到」

新華社重慶9月6日電題:中歐班列首發站站長的三個“沒想到” 新華社記者趙宇飛、耿鵬宇 重慶團結村站內,印有“中歐班列”字樣的深藍色集裝箱堆積如山,橙色的大吊車不停將集裝箱裝入車皮。汽笛聲響起,最新一列中歐班列緩緩駛出站臺,開往德國杜伊斯堡。 2011年3月19日,我國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從團結村站出發,開創了中歐班列的歷史。如今,中歐班列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 “那天,是我給的發車指令。”重慶團結村站站長張信回憶說,七年來,自己見證了“一帶一路”帶來的滄桑鉅變,其中有三個

“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就是“渝新歐”班列的順利開行。 “我從沒想過這個站有一天會通向世界。”

張信說,2011年初,團結村站接到開行“渝新歐”班列的任務時,剛開始運營貨運集裝箱業務一年多,發出的列車最遠只到過廣東。 以前,重慶等內陸地區的產品出口,只能先運到東部沿海地區再“漂洋過海”,耗時長達兩個月。因此,重慶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的鐵路、海關等部門協商後,決定向西開通更為暢通省時的“渝新歐”班列。 “當時,每個車皮都是我們精心挑選的,每個零件都經過反覆檢查,但還是為這趟班列捏了一把汗。”張信說,沿途地理、氣候條件複雜,一旦發生翻車等意外事故,後果將不堪設想。 出發16天后,首趟“渝新歐”班列順利抵達德國杜伊斯堡,張信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第二個“沒想到”是中歐班列迅猛的發展勢頭。 “最初‘渝新歐’每週只能發一班,上級制定的目標卻是每週三班,力爭實現每天一班。”張信說,當時大家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3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西部地區和沿線國家的聯繫愈發緊密,“渝新歐”每週三班和每天一班的目標陸續得以實現。 “完全沒想到。”張信說,如今的“渝新歐”已實現每天發車四五班,每週發車近30班,是當年目標的四五倍。 數據顯示,我國已開行30多條中歐班列線路,開行總量已突破1萬列。其中,中歐班列(重慶)的開行量已突破2000列,開行量和貨運量在全國位居首位。 團結村站翻天覆地的變化,則是張信的第三個“沒想到”。 在發出首趟中歐班列之前,團結村站只是山溝裡默默無聞的小站,20多名員工每天負責迎送幾趟過往的火車。如今,團結村站已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大站。 張信說,團結村站已擁有200多名員工和600多名裝卸工,線路也由當初的4股增至15股,年收入超過5億元。 “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新加坡、越南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企業家都來考察過。”張信說,這些國家都將中歐班列作為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平臺。 如今,團結村站的地位仍在繼續提升。去年9月,“渝黔桂新”鐵海聯運班列在團結村站正式開通。 張信說,貨物從重慶出發通過鐵路抵達廣西北部灣,再通過海運抵達新加坡等東盟國家,運行時間將比經東部地區出海節約10天左右。團結村站也因此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節點。 “未來,我們將增加作業人員數量,開闢新的場地和貨運軌道,提升車站的貨運容量和作業效率,要對得起與‘一帶一路’這份珍貴的緣分。”張信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