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经济

《低慾望社會:“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年9月

經濟學研究一般接受“經濟人”或“理性人”假設。即便是與古典經濟學決裂的凱恩斯主義,也相信個人會隨著宏觀經濟的調整而像期望那樣作出反應,比如一旦擴大政府開支,或下調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他們的消費就會得到刺激,GDP也隨之增長。然而,按照大前研一的觀察,一種他稱之為“低慾望社會”的日本社會狀態好像提出了一些挑戰。比如,貸款期限達35年,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且不高於2%,年輕人還是不為所動,甚至進一步喪失物慾和成功欲。安倍晉三的“28萬億日元”計劃,及其主張的上調員工工資、下調利率,也不能喚起他們的消費慾望。

那麼,財政和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何以難以起效?大前研一的論斷是,原因不在於是否起效,而在於,它們只在一個高慾望社會才能產生作用。一個“低慾望社會”,無慾無求,怎麼刺激效果都甚微。他顯然是在經濟分析中加入了心理這一維度,也因此,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基本上是降低對消費的不確定感、通過教育和移民等措施建立每個人的責任和競爭意識等舉措。操作性如何且另說,更重要的是,大前研一的“低慾望社會”成為了今日東亞社會的一個熱詞,且正在反映日本、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等流行地的一些經濟社會側面。(羅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