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 钱是怎么赚到的:找到确定性机会,底部重仓,长线持有

2008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当时全球笼罩在金融危机的海啸中,当然,我对此一无所知,也毫无感觉。当时,我刚考上研究生,空余时间比较多,口袋里也有那么一点点的生活费。大概在11月份的某一天,路过一个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刚好身上带着身份证(还是第一代身份证),就去开了一个股票账户。


回到宿舍开电脑下载软件,买入了人生第一只股票,记得很清楚叫做华纺股份,当时它的股价在3块多点,应该买了几百股吧,具体记不清了,反正从此之后就再也没离开过股票市场。之后毕业了,开始工作了,又开了一个期货账户,因为股票不能做日内短线,当天买了第二天才能卖,比较痛苦(其实是因为没钱,没钱就想急着发财,自然也就做不了长线),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一个经历,从股票到期货,然后绝大多数人亏钱离开市场,还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了下来,比如我。


在2015年之前,我还是坚持短线为主(还是没钱),整天看书泡论坛学习各种技术分析理论,研究各种交易系统(主要是以均线为主)。刚毕业的时候,我去上海期货大厦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炒单,当时白银期货比较火爆,日内波动比较大,要求2个点止损,看1分钟图捕捉小波段买点,用的是瀑布线指标。每天进出几十次,目的是炒手续费还是稳定盈利,我也说不好。后来我觉得这个不太能赚钱,就不做了。当然,用均线指标和小周期捕捉日内波段行情启动点的方法,一直被我沿用了下来,并且愈发炉火纯青。


后来用这个方法确实赚了钱,当然,也不是很多,因为我之所以能够在最初的几年坚持了下来,不是因为我的技术水平很高,而是我在一篇文章中学会了一个理念:单笔亏损不超过总资金1%,亏这么多就止损。在今后的几年,我始终认为,这是新手能坚持下来不爆仓爆的失去信心的最好办法之一,或者说就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很多人说了,这么做能赚大钱吗?不用怀疑,不能。真的不能,因为仓位太轻了。但是,如果你的资金量足够大,收益目标又不高,不想承担很大的资金回撤,这么做还是比较合适的。


多年的技术分析之后,我并没有赚到很多钱,我认为这其中一定是有问题的。有一次在QQ群里和网友的交流中,有个朋友说基本面是非常有用的。我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然后反复琢磨。又花了很久才明白,我之所以能赚到钱,并不是我的技术指标有多神奇(简单的均线而已,不管是EMA还是MA或者PBX),而是因为我顺应了趋势。只要是我做的品种处于强烈的趋势中,我按照交易系统指示的信号做,大多是时候是可以赚到钱的。但是碰到震荡行情,亏损的次数就比较多了。


后来有一天,我了解到了国内期货大佬傅海棠的故事,他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做大蒜,把5万做到了600万,又接着在棉花趋势行情中做多,赚到了1.2个亿,对我震动很大。从此以后,开始把精力转向了基本面研究方面,自认在接触股票十年之后,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比较完善的交易体系。 最近两年实盘股票交易,不像之前那样谨慎的亏点就跑,赚了也拿不住了。不知不觉中账户翻倍了,虽然最近几个月有所回撤,但是也非常淡定,比之前自信多了。现在我认为,钱是坐着等来的,不是频繁进出得来的。当然,这个需要建立在对基本面深刻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透彻研究基本面了,才能拿的住股票,在趋势行情中获得最大收益。


一般意义上讲,股票有三类,一类是跟着经济周期波动的周期股,一类是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成长股,还有一类以公共事业为代表的防守股。我是散户,工作也跟科技完全不沾边儿,完全搞不懂科技股的基本面,所以不敢去重仓买入科技股的。但是周期股主要跟着经济周期波动,这个经济周期包含了衰退、萧条、恢复和繁荣四个周期,它们是循环出现的,因此是散户可以把握的。由于研究傅海棠思想比较多,我也把精力重点放在了农产品期货和以农产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身上。重点是研究供求关系。


网络上对于傅海棠的研究资料已经很多了,我也搜集了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我从往上搜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参考。


“成本决定价值。对商品交易而言,低于生产成本就具备投资价值。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生产和流通中的各种成本综合,就是商品的实际成本,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如果价格高于成本,大家有积极性去生产,价格便会逐渐回归成本;如果价格低于成本,人们没有动力去组织生产销售,这会促使价格逐渐回到成本线附近。因此,商品投资,首先需要弄清楚商品的生产成本。


那么供求关系如何影响价格?通常来说,农业看供给,工业看需求。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比较敏感而需求弹性则比较迟钝。由于农产品的供给通常以作物年度来分析,因此一定要了解每一种农产品的播种周期、生长周期和收获周期,并以此推断出产品的供需波动周期、总结出价格的变动规律。比如大豆,每年4月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中国、美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开始收割。从10月开始,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巴西、阿根廷)开始播种,次年4、5月收割。由此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属于全球大豆的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在此时比较高。与农产品相反,工业品的特点是采用连续化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年度界限。因此,工业品的供给弹性比较迟钝,而需求弹性则相对敏感。工业品价格的波动更多源于消费的淡旺季转换。


研究供求关系,重点是看供求有没有严重失衡。以工业品为例,一旦生产,停工成本很高,所以即使价格跌到零利润,企业也要继续生产,否则亏得更多,除非价格跌至抵消固定成本,企业才会停工,因为此时停产可以使亏损程度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商品价格已跌破生产成本,期货价格也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反弹动力,这将取决于该商品库存的消化程度。一方面,整个行业需要时间来消化现有库存和淘汰产能、降低供给;另一方面,生产成本本身也是一个动态概念,熊牛转换仍需要较长时间。去年以来的黑色系商品之所以出现大涨行情,就是因为供给侧改革使得整个钢铁行业的供应大幅下降,从而改善了此前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


这两年我之所以能把股票账户翻倍,就是按照这个逻辑来选择股票的。我认为供大于求一定会下跌,供小于求一定会上涨,我只要寻找下跌周期到上涨周期的拐点,然后耐心持有就可以了。这就是我说的确定性投资机会。


典型的周期行业,比如券商,都知道牛市买券商股必赚,因为牛市就是券商的行业景气周期。还有去年的猪周期,是因为前几年猪肉供大于求,价格一路下跌导致亏本,去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供应大幅减少,供求关系逆转,养猪的企业就进入了行业景气周期,比如龙头股牧原股份就翻了好几倍。还有去年六月份黄金价格开始大涨,龙头股山东黄金一度翻倍。当然,我认为做的还不够好,因为对于产业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很多股票提前出场,这也是散户的缺陷吧,没有一手消息,只能看各种媒体推荐的信息,还不知道真假。 但是,我认为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坚持走下去一定能成功。


对于未来的行情,我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没有进入拐点之前,全球的股市和大宗商品会继续下跌,这个下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衰退。那么一定会有很多企业破产,很多人失业,同时,也会使得很多行业进入被动去库存去产能阶段。比如,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由于橡胶价格低于成本,现在已经进入亏损阶段,这种情况持续个一年半载,就会有很多种植园扛不住,开始砍树,从而导致产能减少,供应下降,这是下一轮牛市必备的基础。这种情况在很多周期性行业都会出现,平时可以多关注。


本人真实经历,欢迎关注、交流和探讨。


1260 钱是怎么赚到的:找到确定性机会,底部重仓,长线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