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看了《電子競技在中國》

《電子競技在中國》推出後我第一時間把它轉發給了我做教師的母親。雖然有很多老生常談的內容。但因為她的不瞭解,也因為我本身職業的緣故,她靜靜地看完了長達五十多分鐘的第一集。

不管是製作方的身份,還是第一檔嚴肅的紀錄片,在正式播出前,整個電競產業對《電子競技在中國》都寄予厚望。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不同項目的從業者難得地在一個公共話題上同時發聲,這在以往是很難見到的局面。

如同宣傳語一樣,這檔“獻給被誤解的青春”的紀錄片的使命就是給那些想了解電競的人講述什麼是“真正的電競”。

我母親是中學教師,這是我讓她看的理由。我相信很多家長、老師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沉迷遊戲、孩子想去打電競……

所以,不管是作為一個曾經目睹我沉迷遊戲的母親,還是和同行一樣,被學生沉迷遊戲困擾的老師,甚至關心兒子的職業。她都會比一般人更認真地看紀錄片。

看完之後,作為一個幾乎不瞭解電競的人,這檔紀錄片給我母親最大的感覺是不清晰。“認真看的話,能感覺到裡面講的脈絡,但看完的感覺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掃帚,不清晰。”至於那些一直困擾著她、其他母親和老師的問題也沒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直言不諱 | 我媽看了《電子競技在中國》


相信看了第一集的人都會有類似的反應:想講的太多。的確,從電競是什麼,到電競的發展、高光時刻,到載體——遊戲自身的發展,第一集都有涉及。但50分鐘的內容容量沒能幫助其逃脫“全而泛”的命運。

對這檔紀錄片來說,我母親代表的上了年紀的父母們也許是最重要的受眾之一。

對這部分人而言?答案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

小時候,我們都會在房間裡貼海報,父母總會習慣性地問一句:“他是誰?”

就算你再喜歡周潤發,你也不可能在房間裡貼那張他用美元點菸的經典鏡頭,因為你的父母看見後一定會把它撕下來。

其實,父母只是想知道海報裡的人是誰,幹嘛的。周杰倫、蔡依林,你的父母不會關心他得了多少獎,是不是什麼華語音樂的代表。他們只關心海報裡這個人別把你教壞了,別誤導你走進音樂行業,僅此而已。

當海報被放在了手機屏幕上時呢?

不會有任何改變。

父母不會在乎你口中的某選手拿過多少MVP,不會在乎你看得比賽有多麼宏大。他們只是想知道這個人是幹嘛的,會不會把你帶壞。

就像我母親提到的,在紀錄片後半段對天美創作遊戲的介紹裡,她意識到玩遊戲不一定只是壞事。遊戲和文化之間的聯繫讓她會改變對遊戲的看法。

但重點是,在沉迷遊戲的前提下,電競對孩子有什麼幫助?

“你說是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啊,還是培養協調性,或者說從遊戲裡能學到那些文化啊”,作為一個老師和母親,這是她關心的事兒。

“電競對孩子有益的地方是什麼?”這個樸素的問題,也是在澄清青春的誤解時,最需要講清楚的事情。

直言不諱 | 我媽看了《電子競技在中國》


看完之後,我母親問我:“後面都是介紹遊戲的嗎?如果還像第一集這樣介紹遊戲,我可能不感興趣,因為我也不懂。”她說這話的前提是,在春節離家之前,她拉著我學了一遍《王者榮耀》、《和平精英》怎麼玩。

第一集沒能解決的疑問,她希望後面幾集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也許這是個好兆頭,《電子競技在中國》不會成為了解的終點,但或許能開個好頭。

對電競來說,和過去比,現在確實是個好時代。《電子競技在中國》也確實是一檔好內容。希望後面幾集真的能澄清過去20年裡積累起來的誤解,為那些已經逝去的或是正在進行的青春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