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辛棄疾,歷史上還有哪些文武雙全的男神角色?

何三畏

辛棄疾莫名其妙的火了。辛棄疾確實有火的資本,能文能武,簡直不要太厲害。

作為詞人,辛棄疾能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豪放派詞宗。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樣的詞可不是誰都能寫寫出來的。作為武將,辛棄疾帥50人,夜襲叛將軍營。面對對方5萬人,先斬叛將,再突出重圍,震驚朝野。


如果說要找一個如同辛棄疾一般文武全才之人,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名字,王陽明

王陽明,我們都學過他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的故事,這確實是個大神。在文化方面,不用多說,依託儒家文化,獨創心學,成一代宗師,與孔孟並立,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在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地區都有極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日本,王陽明深受崇拜。記得有個日本人說過:中國有這麼好的思想自己不學習,反而被日本學去了。


接下來說點關於王陽明武力方面的事情吧。王陽明確實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15歲的時候就獨自跑到山海關居庸關一帶遊歷了個把月,據說還和幾個韃子幹了一架。

說起王陽明的巔峰之戰,無疑是平定寧王之亂。當時寧王朱宸濠在江南發動叛亂,攻城拔寨,引發朝野震動,大家都很恐慌。只有一個人說:有王陽明在,寧王必敗無疑。

確實,寧王敗了。至於中間的過程,就不詳細說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寧王為造反準備了整整十年,王陽明平叛只花了一個月(35天)。要知道,王陽明是在明朝中央政府沒有派兵支援,只靠著地方零散部隊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壯舉的。

文武兼備者歷史上大有人在,不過文能開宗立派,武能名動天下,這樣的人確實不多,王陽明算一個。


小鎮月明

很多人看了這個問題可能還一臉懵逼。

什麼?_? 辛棄疾?

不就是那個寫詩詞的嗎,有什麼厲害的?

唉:-( 如果你的反應是這樣的話,那可真是可惜,說明你對辛棄疾這個妖孽完全是一無所知呀!接下來我小驚文來概括一下辛棄疾一生中牛逼的槽點


1.辛棄疾的家鄉在濟南。

小時候,辛棄疾的爺爺帶辛棄疾去街上散步,正好碰到當時已經佔領濟南的金國的皇帝的儀仗隊。當時辛棄疾就沒給這個皇帝好眼色,怒目而視,嘴裡吧啦巴拉的,說早晚要弄死你個龜兒子。而爺爺早已經跪下,連忙捂住辛棄疾的嘴 : "小聲點啊,我的祖宗!"

2.當天下所有的文人都在苦讀聖賢書

想要考取好功名時,而我們的辛大爺同時兼顧鍛鍊,

練出了八塊腹肌,時刻準備殺向金國。後來終於有機會成立武裝隊伍時,辛棄疾卻得到消息,自己的老大被叛徒給殺掉了!

大怒!辛棄疾立馬帶領了50名死士,殺向了五萬叛軍軍營中,居然還被他找到了那個叛徒還活捉回首都臨安當眾斬首!當時全宋朝的人,上至皇帝,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奴隸,都被辛大爺的這一舉動的驚掉了下巴,不得不服英雄出少年!辛大爺自此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3.創立了"飛虎軍"。

在南宋眾多的地方軍隊中,"飛虎軍"雖然不是人數最多的,但卻是發揮最大戰力,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隊伍,併成為南宋中後期維護湖南政治局勢的重要支柱。金人稱之為"虎兒軍",聞風喪膽,不敢與之敵。

4.這得讚揚一下辛棄疾的詩詞了。

真的是全能啊,從婉約到豪放,在從田園到戰場,沒有哪一個是辛棄疾不精通的。若把辛棄疾的詩詞拿來,在歷史上進行排名,

我認為絕對在前三之內。


當然,關於辛棄疾的故事還有很多。要我說啊,辛棄疾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至於題主所問歷史上還有誰能夠和辛棄疾一樣文武雙全?

大概也只有岳飛,曾國藩之流了吧!


歷史驚文

中國歷史上,論起文武雙全的人,毫無疑問,辛棄疾必須退避三舍不能當第一,文武雙全的第一名,也必須是——

大成至聖文宣王、萬世師表孔子!

文的一面,2000年無人超越。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一方面儒家和道家法家並列成為第一位的統治思想,另一方面儒家和道教佛教並列成為“三教”之一。

這樣的成就,全世界歷史上,也沒有出幾個!

武的方面,當時人人敬服!

舉幾個例子讓你說一下。

1,孔子武力最強的弟子子路。一開始單挑孔子,被孔子幾招只能秒殺。孔子的弟子很多都是文武雙全,這裡面肯定有孔子的功勞。

2,孔子年輕時,就被稱作“長人”,個子很高,孔武有力。《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換算成今天的尺碼,孔子的身高是2.1米。1.8米的周潤發扮演孔子,對孔子已經是過度矮化了!



4,《呂氏春秋》說“孔子之勁能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春秋時期的城門,沒有1000斤,總有500斤。孔子能扛起城門,力量堪比項羽,放在現在妥妥的世界舉重冠軍!

5,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被稱作“魯國三虎將”也是項羽嬴蕩一樣的戰神級格鬥大師!

6,孔子教學的科目“六藝”,包括了駕車、射箭兩項。孔子能射飛鳥(《述而》),六十三歲時還曾親自為學生駕車(《微子》)。當時最高難度的兩個軍種,孔子都是大拿!



孔子站在世界巔峰:“還有誰?”文武雙全的英雄,是最孤獨的!


歷史知事

我換個角度回答這問題,咱不說文人能用兵打仗的,咱說武將裡頭有文化會寫詩的。

明朝武將會寫詩的不少,有幾位不僅“會寫”,而且有相當不錯的水準。這個不錯是指:有資格進入諸如“明詩三百首”之類的選本。

郭登

朱元璋當年起兵的時候,有兩個兄弟來投奔他,哥哥叫郭興,弟弟叫郭英。郭英當年才十八歲,朱元璋很信任他,讓他在營帳中值宿守衛。平時也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郭四”。建國之後,郭英被封為武定侯,是很罕見的【開國重臣活到朱元璋身後】的例子。永樂元年病逝。

郭英有個孫子叫郭登,也是一員武將。他最有名的事蹟應該是在“土木堡之變”後,瓦剌抓了明英宗當人質,到處威脅守關明軍開門放行。郭登當時是大同守城長官,把門一關,避而不見。也先發現大明皇帝(前任)的名頭不太好使,只好失望而去。

等到英宗復辟以後,記恨當年他閉門不納的事,於是把郭登貶去了甘肅。

郭登長於大篇,“汪洋恣肆,渾厚沉雄”。因為他是武將,久在邊關,所以有親身生活體驗。他也能寫平易的詩篇,委婉動人而語意雋永。

李東陽誇他:“國朝武臣能詩者,莫過定襄伯郭元登。”朱庭珍把他捧得更高:“古今名將武臣能詩者,均不及定襄遠甚。”就是說,史上名將裡頭,他的寫詩水平甩開別人一截。雖然可能是言過其實,但也表明郭登確實有很高的詩歌造詣。


《保定途中偶成》

白璧何從摘舊瑕,才開羅網向天涯。
寒窗兒女燈前淚,客路風霜夢裡家。
豈有酖人羊叔子,可憐憂國賈長沙。
獨醒空和騷人詠,滿耳斜陽噪晚鴉。

《送嶽季方還京》

登高樓,望明月,明月秋來幾圓缺?多情只照綺羅筵,莫照天涯遠行客。
天涯行客離家久,見月思鄉搔白首。年年嘗是送行人,折盡邊城路傍柳。
東望秦川一雁飛,可憐同住不同歸。身留塞北空彈鋏,夢繞江南未拂衣。
君歸復喜登臺閣,風裁稜稜尚如昨。但令四海歌昇平,我在甘州貧亦樂。
甘州城西黑水流,甘州城北胡云愁。玉關人老貂裘敝,苦憶平生馬少遊。

順便說一句,雖然是郭英的孫子,但郭登的爵位是“定襄侯”,繼承武定侯爵位的是郭家另外一支。後來歷代武定侯中有個叫郭勳的(郭英六世孫),在文化史上也有點名氣。因為這人有錢又有閒,刻印出版了很多通俗讀物,最有名的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王越

(圖文無關)

王越是明代中期的名將,和蒙古人作戰多年。成化九年“紅鹽池之戰”大勝,收復了河套地區,對鞏固邊防有重要意義。成化十六年進剿賀蘭山,奇襲威寧海,韃靼人猝不及防,一敗塗地,首領小王子(和朱厚照打過仗的那個)隻身逃走。這是一場大勝。

不過王越結交太監汪直,被視為他的一個汙點。

錢謙益評論他的詩:“粗豪奔放,不事雕琢。讓人忍不住有橫刀悲歌,想要出塞征戰的心思。”

因為王越詩寫的不錯,又有進剿賀蘭山的戰績,因此有人認為岳飛名下的《滿江紅》是他寫的——詞中有“踏破賀蘭山缺”一句。不過這一觀點說服力不足,因為賀蘭山雖然對上了,而全詞中對不上的更多。明朝和韃靼哪有什麼“靖康恥”的仇怨……

《丁亥中秋》

瑟瑟西風吹雨晴,可憐佳節在邊城。
百年人有幾時健,一歲月無今夜明。

魯酒為誰澆戰骨,商歌空自怨和盟。
睢陽已死汾陽老,羞對兒曹說用兵。


戚繼光


這一位不用多說,眾人皆知的抗倭英雄,轉戰東南多年,雖然作戰規模比較小,但卻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後來被調動到北方防禦,蒙古人十幾年不敢入侵。他臨死遺言說:“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著實是個猛人。

戚繼光能寫詩,《四庫總目提要》評價:“詩風雄健,接近於燕趙之音。”他和當時的文化圈也有很多來往。有一次戚繼光贈給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一把寶劍,王世貞於是寫了《戚將軍贈寶劍歌》回贈。

《韜鈐深處》

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登盤山絕頂》

霜角一聲草木哀,雲頭對起石門開。
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來。
但使玄戈銷殺氣,未妨白髮老邊才。
勒名峰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臺。

《馬上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其他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明代武將能寫詩的不少。難道是當時風潮流行這個?

和戚繼光同時代的俞大猷也會寫詩。

《秋日山行》

溪漲巨魚出,山幽好鳥鳴。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

《舟師》

倚劍東冥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
島頭雲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
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虯龍宮。
夕陽景裡歸蓬近,背水陳奇戰士功。

就連李如松這種看起來像個粗人的,也能寫詩: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徵鞍。

萬曆抗倭之戰中的另一位將領,水軍主帥陳璘也能寫詩。

不有將軍在,誰扶國勢危?
逆胡驅襄日,妖氛倦今時。
大節千人仰,高名萬國知,
聖皇求如切,超去豈容辭!

這詩是陳璘贈給李舜臣的,顯然是為了拉攏關係,據說效果還不錯……


北門猿

他是晚清最富血性的國防部長,他是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法戰爭的最高統帥;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三次上書彈劾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斬殺李鴻章的堂侄李秋升;他是史上第一痴情高官、悲劇愛情故事的男主角、一生畫下十萬幅梅花寄託自己對已逝戀人的思念(因為戀人的名字叫梅姑);他還是出色的詩人和詞人,“傷心人別有懷抱”“一生知己是梅花”,每畫完一幅梅花,他都會用印章蓋上這樣的絕句。

他,就是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的彭玉麟。


彭玉麟師從曾國藩,在湘軍時期,他就是曾國藩手下最信任最得力的將領之一,一直奮戰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鬥第一線,立下赫赫戰功,曾國藩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嘆:“若論天下英雄,當數彭玉麟、李鴻章。”

彭玉麟官至兩江總督、兵部尚書,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左宗棠了,兩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政見一致,尤其在列強侵略問題上,兩人都是堅定甚至激烈的主戰派。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彭玉麟得知消息後悲憤異常,在給友人的信中他這麼說道:“一再而三,似此不全國體,曷可勝嘆,天下事豈可為乎!今引鬼入宅,皆由於姑息養奸,思之泣下。”

彭玉麟始終堅持,面的列強壓迫,必須堅決採取武力回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退讓,否則就會令“夷狄”得寸進尺。1877年,他在給同僚的一封回信中這樣說道:“推之各夷,皆犬狼之性,得寸思尺。誠如來示,斷無人進一步,我退一步,退到無可復退,又將如何處之,實至論至理。為今之計,只有拼死,赤手空拳從事,以報效我輩為國萬分之一之心;即使決裂,亦氣數使然。”可見彭玉麟對列強的憤恨和為國殺敵的信念。

終於,彭玉麟等來了機會。

1882年,中法戰爭一觸即發,光緒皇帝焦急萬分,此時的彭玉麟已經68歲高齡,年近古稀,體弱多病,早已辭官回家休養,但光緒皇帝還是不得不啟用他為兵部侍郎,準備南境防務,已經多次辭官的彭玉麟這次沒有任何的猶豫,他拖著病體匆忙走馬上任。

中法戰爭爆發後,彭玉麟親自來到廣東前線佈置防務,廣東一線因此固若磐石,法國人只能進攻臺灣和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當時屬於清朝領土),彭玉麟採取“圍魏救趙”之計,用精兵圍攻法軍兵力較弱的北圻,他大膽啟用馮子材王孝祺等將領,命馮子材以9000人為先鋒火速南下,最終取得鎮南關大捷,殲滅法軍近千人,法軍統帥尼格里受重傷,時任法國總理也因此被迫辭職。這是晚清贏得的唯一一次反抗列強侵略的戰爭勝利。

然而就在清軍取得勝利的時候,即將乘勝追擊擴大優勢時,清廷卻在和法國人商討議和,身為主戰派的彭玉麟堅決反對,他上書慈溪,言辭激烈的闡述“五可戰,五不可和”的道理,然而清廷最終還是與法國人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據說,得知議和消息後的彭玉麟急火攻心,口吐鮮血,他蔑視李鴻章等軟弱議和派,長嘆道:“一旦休兵驕敵氣,千秋誤國恨庸臣。”

幾年後,彭玉麟就病死了。

在為官方面,彭玉麟是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廉吏。在就任長江巡閱使期間,他發現曾國荃的部隊軍紀渙散、甚至有吸食鴉片的現象,隨即三次上疏彈劾曾國荃;當他巡查至安慶時,發現李鴻章的侄子李秋升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奸人妻女、霸佔天地,彭玉麟立即抓捕了他,李鴻章的弟弟前來求情也沒用,彭玉麟堅持將他殺掉;當時的長江沿岸流傳著一句話:“彭公一出,江湖肅然。”彭玉麟的清廉奉公同樣大名鼎鼎,不僅自己節儉持家,甚至還把自己多年的俸祿全部捐出來充當軍費。

如開篇所言,彭玉麟還是世間少有的痴情男子。小時候,彭玉麟生活在自己的外婆家,外婆收養了一個女孩,人稱梅姑,略長彭玉麟幾歲,兩人青梅竹馬、感情甚好,後來私定終生,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養女也是女,因此彭母堅決不同意二人的請求,梅姑最終被嫁到外地,幾年後難產而死。得知梅姑去世消息的彭玉麟肝膽俱裂,發誓這輩子要畫10萬幅梅花來表達對梅姑的愛,即便在風燭殘年之際,他也依然用顫抖的雙手畫著梅花,最終真的畫滿了10萬幅。

彭玉麟的梅花鏗鏘有力,被稱作“兵梅”;他的梅花和鄭板橋的竹子,被稱作清朝二絕。與此同時,彭玉麟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和詞人,他的詩詞多以思念梅姑和描寫戰場百態為主,名句有:“無補時艱深愧我,一腔心事託梅花”,“終夜枕戈聽刁斗,哀鴻聲裡不勝愁”等。下面這首詩集合了梅姑和戰爭兩個因素:

無覆軍中喚史都,空留餘恨失吞吳。

只緣豎子無長策,不是彭郎誤小姑。

大纛高牙看無引,奔狼突豕任長驅。

唾壺擊碎尋常事,一日愁澆酒百壺。

這首詩是彭玉麟在前線作戰時寫下的,能寫出這樣詩篇的人,該是何等的憂傷呢?

如此能文能武、德才兼備又痴情一人的男子,是男神無誤了吧。

最後,以彭玉麟的老師曾國藩的一句評語作為結束,“千古兩梅妻,公幾為多情死;西湖三少保,此獨以功名終。”


耶律蕭

中國文人素來對此種“文武雙全”的“儒將”形象有很多幻想,所謂的“內聖外王”正是傳統文人的最高人生理想。

辛棄疾當然算得上一個,但他的“事功”主要集中在20歲出頭那寥寥幾年,後半生並無機會一展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他的形象更偏向一名“大詞人”。

在中國文人中,有機遇並且有能力在戰場上一展才華的並不多,“內聖外王”更多是一種想象。畢竟,“戰爭”也是一門專業活,文人更容易犯紙上談兵之失。

我列五位我比較熟悉的中國古代“儒將”,我說的“武”不是武功好,而是要有戰功。


曹操

寫過《觀滄海》和《短歌行》的曹操自然是名大詩人,但他的軍事天賦並不在文才之下,擊敗袁紹橫掃北方,還留下了一本兵書《孟德新書》。


諸葛亮

在軍事方面,諸葛亮雖然遠沒有《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神,但親自帶兵數出祁山北伐已足可顯現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文才方面,諸葛亮寫過名篇《出師表》和《誡子書》啊。巧合的是,諸葛亮和曹操的追諡中都有個“武”字。


虞允文

虞允文算是和辛棄疾的同時代人,但卻得到了辛棄疾沒機會得到的抗金榮耀的。1161年,完顏亮所統大軍謀由採石渡江。新任主帥還未趕到,在前線的文臣虞允文見形勢危急,親自督師,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挽救了南宋政權。


王陽明

王陽明可能是中國“內聖外王”界的第一人了。在文方面,他不僅是寫了幾篇文章,更是一位開宗立派的宗師,開創了“陽明心學”,留下了被捧為神作的《傳習錄》;在武方面,王陽明取得了各種炫目的軍事勝利,在他走向戰神的進程中,江西的土匪、廣西的土匪、寧王朱宸濠都成了舉止可笑任王陽明驅使的滑稽人物。就好比拿破崙和伏爾泰合體,那將是何等大的IP?


曾國藩

曾國藩可能是中國文人中取得過最大軍事成就的人。在文方面,曾國藩是理學大師,他寫的家書似乎都快成為了經典;在武方面,曾國藩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號稱“晚清第一中興名臣”。


張明揚不說話

文武全才”不一定就是“出將入相”。“出將入相”也未必就是“文武全才”,兩者不是一個概念。下面以“當過將軍並身兼宰相”為標準,列出歷朝歷代的“出將入相”的代表人物。

1、先秦——吳起(魏國河西長、楚國丞相)

將才:初仕魯國,殺妻求將,率軍大敗齊國。又仕魏國,攻佔秦國河西之地,為魏國奪取土地千里。再仕楚國,南平百越,北兼陳蔡。橫掃三晉,西伐強秦。編寫《吳子兵法》,被後世成為兵家亞聖。

相才:在楚國發起“吳起變法”,明確法令,剪裁官員。打壓貴族特權,提高士兵待遇。主張軍事強國,排斥外交投機。統一荊楚風俗,整修楚國國都。這場變法運動,使楚國實力大增,也使吳起成為了戰國時期一流的改革政治家。

總評:吳起曾與田文有過一段對話,自詡武能統帥三軍,震懾敵國。文能安撫百姓,充實國庫。從實事情況來看,這不是自吹,而是自知。吳起善於謀國,拙於謀身。最終被楚國貴族反擊而慘遭殺害。但這無礙他“出將入相第一人”的美譽。

相關人物

:秦國的商鞅也以“變法”聞名於世,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在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曾秦軍收復了河西。還被任命過大良造,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史書贊曰:出將入相,創下不朽功勳者,商鞅可謂首當。

2、漢朝——韓信(大將軍、左丞相)

將才:韓信給後世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戰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等。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劉邦曾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相才:韓信將才上的成就,掩蓋了韓信相才的光輝。韓信曾被拜為左丞相,率兵攻打魏國,之後又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非但如此,日後韓信做了齊王、淮陰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王侯將相”全任的風雲人物。

總評:蕭何曾誇讚韓信“國士無雙”,即一國之內最為優秀的人才。“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但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才,最終也陷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魔咒,被冠以謀反的罪名,死於婦人之手。正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相關人物:與韓信同時期的曹參、周勃、灌晏也都是“出將入相”的典範,而周勃與他的兒子周亞夫,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對“出將入相”的父子兵。讀史至此,不得不感嘆一句,漢初的人才陣容真是華麗呀!

3、三國——諸葛亮(蜀漢丞相、最高軍事統帥)

將才:現在有很多“網絡軍事家,鍵盤大將軍”貶低諸葛亮不懂用兵,但從晉朝開始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佈陣之法就受到了政府肯定與普及。唐代的李世民、李靖均稱諸葛亮為一代名將,推崇備至。從唐代到元代諸葛亮都名列“武廟十哲”,可看做官方認定的十大軍事家。

相才: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如何,看《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評語就足夠,陳壽誇讚他為識治之良才,可以與管仲、蕭何媲美。世人心中“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的理想社會,在諸葛亮治理的蜀漢得到了完美實現。

總評:諸葛亮不但在軍事與政治方面才能突出,還在書法、發明、文學方面同樣取得傑出的成就,而且私德高尚,忠心為國,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引用著名史學家錢穆的話:“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相關人物:陸遜也是三國時期“出將入相”的代表人物,官拜大都督在夷陵擊敗劉備,後被孫權封為丞相,主持軍政大事,而且為官清廉。在《三國志》中只有陸遜和諸葛亮是單獨列傳的兩位臣子,足以看出兩人的地位。至於曹操與司馬懿,雖然也是出將入相,但最終被追諡為皇帝,故不算在名單之內。

4、十六國——王猛(前秦丞相,大將軍)

將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平定李儼、擊破桓溫、滅國前燕 ,在此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此皆王景略之功也。

相才:“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從這句諺語中就能看出王猛在民間的政地位。王猛主持前秦國事,打擊權貴,有才必任。興辦教育,恢復太學。興修水利,獎勵農桑。調整民族關係,促進民族融合。史載,當時前秦境內安定清平,家給人足。

總評:苻堅初次見到王猛時說,我得到你救好比劉玄德得到了諸葛亮呀。縱觀王猛平生,他取得的成就甚至比諸葛亮還要大,因此被後世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相關人物:十六國時期前燕的慕容恪,也是一位出將入相的全能人才。在戰功方面,徵撫遼東、征戰中原 ,被譽為“十六國第一名將”。 在政治方面,官至太宰,身受託孤,總覽大權,卻毫無私心,平定內亂,勤於吏治,輔佐幼主,盡心盡責,宛然又是一個諸葛亮。在慕容恪生前,王猛一直不敢攻佔燕國。慕容恪死後,才敢起兵討伐。十六國兩大傑出人才一直沒有正面交鋒,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5、隋朝——高熲(大將軍、宰相)

將才:入仕北周時,平定稽胡叛亂。輔佐楊堅時,與韋孝寬一起大敗尉遲迥。突厥屢為邊患,高熲奉詔鎮守邊塞,之後又討伐陳國,攻佔甑山鎮、溳口等地,陳派使者請和。在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高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逐步顯示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相才:高熲的政治才能比他的軍事才能更為耀眼,制定刑律,修整官制。隋朝的卓越人才,如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都是高熲推薦。執政的二十多年間,朝野皆服,四海昇平。只要議論起高熲,都稱讚他為“真宰相”!

總評:縱觀高熲的文韜武略,簡直就是唐朝“貞觀人才”陣容的文武合體。房玄齡、杜如晦打仗不行;尉遲恭、秦瓊在治國方面總差點勁,高熲算的上是出將入相都十分了得的人。可惜楊堅晚年因為立嫡之事把他連帶坑慘了,再加上之前得罪了楊廣,最終被冤殺。百姓聞之,莫不嘆息探傷。

相關人物:

被高熲推薦的楊素,也是“出將入相”。 楊素相當於楊堅的總司令,參與平齊滅陳 。後官拜司徒,是名副其實的宰相,而且長得帥還善詩文,但因幫助楊廣陰謀奪位,而留下汙點,被後世視為奸雄。

6、唐朝——李靖(大將軍、尚書右僕射)

相才: 李靖年輕時雖然官職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被贊為“王佐之才”。唐朝的“尚書令”即為宰相,因李世民之前擔任過尚書令,稱帝后便不設此官職,故以“尚書僕射”作為宰相。貞觀四年,李靖擔任尚書右僕射,位極人臣。完成了出將入相的華麗轉變。

總評:王珪曾誇李靖:“兼資文武,出將入相”。如果真要在古代“出將入相”的名單中,找一個代表人物,那非李靖莫屬。而且李靖懂得保身之術,善始善終,也是古代名將之中的一個特例。

相關人物:既然提起李靖,就不能不提李勣。他在軍事方面與李靖並稱,跟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在政治方面,歷事三朝,官拜尚書左僕射,出將入相,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在民間演義中,化身為神機妙算的軍師,他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徐茂公。

7、宋朝——范仲淹(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參知政事)

將才: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戍邊西北,抵禦西夏叛亂。范仲淹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范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事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相才:出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之職,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年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史稱“慶曆新政”。

總評:縱觀范仲淹一生,吟誦過風華雪月,指揮過金戈鐵馬,參與過政務改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被廣為傳頌,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相關人物:到了南宋又出了一個虞允文,他是文官出身,不僅詩文出色,還有丹青傳世,卻能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虞允文晚年擔任為左丞相,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而死。毛澤東贊曰: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8、明朝——徐達(徵虜大將軍、右丞相)

將才:早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敵方割據勢力。日後又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徐達為人謹慎,善於治軍,能與將士同甘共苦。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相才:元朝滅亡後,徐達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徐達為人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而且大軍所過之處,市井安然,使百姓不受戰亂之苦。徐達可謂既有宰相之才,又有宰相之德也。

總評:朱元璋曾為徐達寫下對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這個副對聯更奠定了徐達“出將入相”的地位。

相關人物:在明朝歷史上,文物雙全的英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於謙,在政治方面敢於為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在軍事方面,曾親自督戰,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還有王守仁,在武功方面平定寧王之亂, 剿滅南贛盜賊 ,在思想方面創立“陽明心學”, 成就冠絕有明一代。于謙與王守仁雖然都沒有“入閣拜相”,但他們影響力與功績,一點也不亞於那些“出將入相”的人。

9、清朝——曾國藩(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節制四省兵力)

將才:書生練兵,創立湘軍,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保住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曾國藩的治軍之法,直接影響了張之洞、袁世凱、黃興、蔡鍔等人。民國軍事家蔣方震在他的《國防論》中讚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


名人簡史

文武雙全的男神必須是曹植啊。

“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名都篇》),這箭法,除了子建男神,也就幾百年後的長孫晟了。

除了個人武力之外,曹植也是有統軍征戰,獨當一面之能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率師徵孫權,命植“典禁兵,衛宮省”,把留守後方鄴城的重任交給曹植。曹操臨行前對曹植說:“

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話語殷殷間,也是對曹植個人能力的肯定與期許。

而最能夠肯定曹植有統兵能力的證據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曹操)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以曹操的識人之明,能讓年僅27歲的曹植去對陣威震華夏的關羽,可見曹操心目中對曹植軍事才幹的評定。這也證明了曹植在“皇

考建世業,餘從徵四方。 櫛風而沐雨,萬里蒙露霜。劍戟不離手,鎧甲為衣裳”的軍旅苦辛中是學到了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說的“行軍用兵之勢”的。

以上是“武”的,至於曹植“文”的一方面,應該就不用多介紹了吧。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問的好,這個問題的範圍可就大了!

首先我要推崇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曹操可以說是個有大抱負的人,有理想的實幹家,軍事家!能夠在混亂的漢朝崛起迅速成為一方諸侯,就已經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能了。

至於文的方面,曹操手下謀士不少,像郭嘉,荀彧,荀攸等謀士,如果曹操是個只知道帶兵打仗的話,這些謀士也不會跟從他吧,這是間接反映了曹操在文的方面;其次曹操也寫了不少文章,例如《龜雖壽》等等,已經成為小學生學習的課文了,這不正是顯示出了曹操的文采嗎?

2、岳飛

岳飛就在武的方面就不用多說了吧!帶領著岳家軍,連破金人12道城池,收復大半的疆土,這是武的突出。之後更是寫出了《滿江紅》這樣知名文章,也是突出了岳飛的文采方面!

3、毛澤東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古代上的人是文武雙全的,大家可以查詢資料,給大家補補歷史知識。


小二說天下事

我認為孫武。

孫武(公元前545—公元前470),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尊稱為兵聖。

他著有鉅作《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曾率領吳國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楚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幾近覆亡楚國,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正如李世民所言“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為後世所留下的智慧,還在深刻影響著今天的我們,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