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西廂記》全稱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作品,與《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並稱中國四大古典名劇。

它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名句,例如“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紗窗外定有紅娘報”,並且對清代《紅樓夢》也產生了影響。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87版紅樓夢“寶黛共讀西廂記”

這本書描繪了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愛情,他們始於一見鍾情,最終喜結連理,是一個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偏好的大團圓喜劇。

落魄的讀書人張君瑞,在普救寺偶遇前相國千金崔鶯鶯,兩人互有好感。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容貌傾城,圍困寺廟來擄人,相國夫人急忙許諾,解圍者可以娶女兒為妻。張生請將軍好友相助退敵,但崔母卻不願履行諾言。幸而崔小姐的丫鬟紅娘聰明靈巧,幫助二人剖白心意,拜月私會。最後,崔夫人要求張生考中狀元才能娶妻,而他不負所望,衣錦還鄉之後與崔鶯鶯終成眷屬。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京劇《西廂記》

沒有讀過原著的人可能會問,《西廂記》的情節足夠吸引人嗎?《牡丹亭》講的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故事,《長生殿》依託於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歷史傳說,《桃花扇》有悲歡離合也有家國情懷,只有《西廂記》看起來平淡無奇,不過是貧窮書生和貴族小姐相愛,衝破世俗阻礙在一起罷了。

然而,《西廂記》不吸引人嗎?其實也不然。拋開愛情不談,書中的人物有血有肉,絕不是單薄的紙片人。他們各有閃光點,既有受到時代侷限的地方,也有超越時代侷限的優點。如果看官只把張生當作一心求愛的書生,只把鶯鶯當作閨閣懷春的少女,那麼《西廂記》的趣味,便遺失大半了。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張生:真才實學在手,看似莽撞實則精明,身為書生膽識過人

張生名叫張珙,字君瑞,他飄零在外,身無功名。但是張生絕不是一介窮酸腐儒,正相反,他身上有著尋常書生所沒有的氣質和魄力,否則相國之女崔鶯鶯也不會看上一個空有皮囊的普通人。

首先,張生出生於書香門第,才華橫溢,並非無能之輩。

“先人官拜禮部尚書,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後一年喪母。”在第一本第一折,王實甫開門見山地介紹了張生亡父的身份,由此可見張生的家風門第和教育環境非同一般。其實這裡就是一個伏筆,男主角正是“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與後文他輕鬆摘得狀元的劇情相呼應。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書、門下、尚書,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張生的父親身為禮部尚書,曾經接近朝堂的權力中心,那麼“虎父無犬子”,張生的能力也是可以預見的。雖然他成為狀元有愛情驅動的因素,但讀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風光的背後是多年的寒窗苦讀,有天賦也有努力,這才成就了一個才子張生。

同時,張生的交際圈子也不可小覷。幫助打退孫飛虎的好友名叫杜確,是張生的老鄉兼同學,“後棄文就武,遂得武舉狀元,官拜徵西大將軍,統領十萬大軍”。眾所周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假如張君瑞只是一介普通書生,他的書信如何能請動手握兵權的大將軍?而沒有這一層關係,手無縛雞之力的張生自然也無法與孫飛虎抗衡,救不了崔鶯鶯,也不會有之後的恩情和婚約了。

因此,杜確是武狀元,而張生後來是文狀元,這樣的設定足可見作者的態度——張君瑞和崔鶯鶯的姻緣,如白玫瑰的花語一般,“我足以與你相配”。兩人地位的不平等是暫時的,張君瑞有本事為崔鶯鶯打下一片天。他不單懂得風花雪月,還有才學有擔當,只待風雲變幻,就能一飛沖天。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其次,張生能夠見微知著,判斷他人性格,行事頗有章法。

張君瑞是一個聰明人,即便被愛情衝昏了頭腦,他依然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強大的行動力。當張生與崔鶯鶯“一見知君即斷腸”,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很難與崔小姐再見面,無法進一步瞭解她。畢竟,容貌不過是外在,而內在美往往不是第一眼就能發現的。張生的做法另闢蹊徑,他選擇從丫鬟紅娘入手。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第一步,張生判斷自己和丫鬟接觸的機會更多,可以通過紅娘來探查小姐的態度。而此後,紅娘確實多次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

第二步,“有其主必有其僕”,張生悄悄觀察了丫鬟紅娘的行為,用以推測她的主人是否有教養、有內涵。

原文對紅娘的描述:“大人家舉止端詳,全沒那半點兒輕狂。大師行深深拜了,啟朱唇語言的當。”

第三步,張生在紅娘離開的時候向她搭話,提及了他的姓名、家鄉、年紀和婚姻狀況。這一舉動看似莽撞,實則飽含深意。他知道崔鶯鶯之前看他的目光中有心動,所以他故意告訴丫鬟自己的身份,並且投石問路,打探一下紅娘的態度。雖然紅娘對張君瑞的自我介紹心有不喜,但她事後確實向小姐告知了此事,崔鶯鶯也因此知道了那個男子姓甚名誰。

張君瑞在愛情中很主動,而他的主動中又充滿了智慧,這為兩人的歡喜結局奠定了基礎。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王叔暉版連環畫《西廂記》

第三,張生身為書生,卻有一身膽氣,有勇有謀。

當孫飛虎圍住了普救寺,眾人束手無策時,張生站了出來。他先行拖字訣,以“小姐父喪在身,需成全孝道”和“小姐喪服於軍中不利”兩個理由,請孫飛虎三日後再來迎娶。接著,張生寫信急求將軍杜確,請他來幫忙解圍。

張生的謀略在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信的開篇,他與杜確敘舊,喚起他的同窗之情。信的中段,他為自己沒能去見杜確而道歉,並說明了此時的窘境。信的末尾,他把杜確相救拔高到“上報天子之恩,下以救蒼生之急”的地步,給他扣了一頂高帽子,讓杜確心甘情願地前來。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這便是手無一兵一卒,卻胸有溝壑的張君瑞了。這樣才華橫溢、見微知著、膽識過人的男子,如何能不讓崔鶯鶯傾心?張生只是一介書生,但王實甫卻妙筆生花,塑造出了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讓地位懸殊的愛情變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體現了劇作家深厚的文學功底,也讓故事變得回味悠長。

崔鶯鶯:邏輯思維清晰,為他人著想,勇敢而知變通

患難見真情,危機也能見人性。當孫飛虎兵臨城下,揚言不嫁鶯鶯就要放火燒寺時,年歲更長的相國夫人六神無主,而年歲尚小的崔鶯鶯卻冷靜機警。寺廟中有老母幼弟,有亡父的靈柩,還有吃齋唸佛的和尚們,她迅速地分析出了自己要保護的人群。

原文道:“第一來免摧殘老太君;第二來免堂殿作灰燼;第三來諸僧無事得安存;第四來先君靈柩穩;第五來歡郎雖是未成人,須是崔家後代孫。”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若是一般的閨閣千金,此刻早就哭得不能自已了。而崔鶯鶯臨危不懼,瞬間權衡利弊,並且願意為了他人獻出自己的一生,其勇氣令人欽佩。

而她的思考也是層層遞進的,首先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自己同意嫁給孫飛虎,保全其他人,但是此舉有辱崔家名聲,婚後也必然受折磨。很快,她又想出了第二個辦法,那就是自盡之後,把屍首交給孫飛虎,賊寇得不到想要的人,自然會退兵。

原文道:“待從軍又怕辱沒了家門,我不如白練套頭兒尋個自盡。將我屍櫬,獻與賊人,也須得個遠害全身。”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第二個辦法反映了女子對守節的看重,但玉石俱焚可能會激怒對方,並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案。於是,崔鶯鶯又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並且為她和張生的結緣提供了可能。

原文道:“恁孩兒別有一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勳,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倒陪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崔鶯鶯以婚姻作為賭注,許諾嫁給能退敵的人。一來,英雄能解開寺廟圍困之局,保護家人和自己。二來,英雄救美是美名,也不會妨礙家族聲名。三來,在困境中拯救她的人必然是真心愛她的,與貪戀美色的孫飛虎不同,她今後獲得幸福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這個辦法幾近完美,而崔鶯鶯一步一步想到了最佳方案,令人不能不為她的玲瓏心思擊節讚歎。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不過,無法否認的是,崔鶯鶯的思想存在一定的時代侷限性。而作為深閨少女,她手中唯一的籌碼就是她自身,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code>《程氏遺書》卷二十二:
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code>

宋明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程頤,曾經對男女婚姻發表看法,認為男子再娶和女子再嫁都會導致夫妻觀念淡薄。而他的這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被統治階級發展為專對女子的要求,變成女性追求自由的枷鎖。

王實甫是元代人,筆下的崔鶯鶯在絕望中想到自盡,符合從宋開始的越來越嚴格的女子貞節觀念。然而,崔鶯鶯的鮮活之處在於,她也是一個渴望活著的人,不想為了虛名而自盡,而是想為自己的未來搏一把。所以,她放棄了普通女子常用的第二個辦法,另闢蹊徑,為人生贏來了一線生機。在這場較量中,崔鶯鶯試探出了張生的愛意、能力和膽量,也避免了嫁給賊人莽夫的悲慘命運。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崔鶯鶯這個角色既展現了舊時代女性的身不由己,又在反思中打破桎梏,充滿智慧和勇氣。在戲中,書生不是一般的書生,小姐也不是一般的小姐。

角色的人格魅力已經超越了情與愛,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原則,一顰一笑皆靈秀,舉手投足盡生動。《西廂記》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

改編版《西廂記》是喜劇,原版《鶯鶯傳》卻是悲劇

王實甫版本的《西廂記》改編於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而真正的原型來自傳奇小說《鶯鶯傳》,為唐代詩人元稹所著,俗稱《會真記》。兩種版本的角色設定基本一致,但劇情走向卻在張生離開鶯鶯之後發生了變化。

《西廂記》中,張生為了迎娶鶯鶯,拼命考取功名,再以狀元身份迴歸,始終念著唯一的佳人。而《鶯鶯傳》中,張生進京趕考,始亂終棄,反把鶯鶯稱作“尤物”、“妖孽”,最後兩人嫁娶,各不相干。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這便是藝術加工與生活現實的區別,藝術加工能讓人沉醉於夢幻的愛情,而生活現實只會讓人頓首嗟嘆。有相關文獻認為,《鶯鶯傳》是元稹借張生之口的自述,而元稹確實以風流多情聞名,因此這種說法廣為人知。元稹版故事是悲劇,而王實甫版故事是喜劇,兩者產生差異的原因,依然能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說起。

張生“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為其一。

《西廂記》裡的的張生雖然是清貧書生,但卻懷抱感恩之心。他真心感激崔鶯鶯對他的愛,感謝身為貴族之女的她願意與落魄的他在一起,所以後來功成名就,張生也不會忘記她。張生成為狀元,是因為“上賴祖宗之蔭,下託賢妻之德”;他收到鶯鶯的禮物,讚歎道:“俺鶯鶯世間無二”。

反觀《鶯鶯傳》裡的張生,他把男子負心薄倖的模樣演繹得淋漓盡致。當張生愛上鶯鶯,相思到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的地步;當張生變心時,鶯鶯成了“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兩位張生的性格全然不同,也無怪乎《西廂記》和《鶯鶯傳》結局不同。

鶯鶯性格內斂矛盾,對愛情既渴望又猶豫,為其二。

原版的鶯鶯是一個受封建禮教約束更深的女子,她為愛獻身,但又羞恥於自己的行為。當張生離開時,她寫下的信透露了自己卑微的心態:“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而王實甫在改編版中,弱化了鶯鶯個性中的退縮部分,放大了她反抗束縛的光輝之處,給了這位女子一個美好的愛情收場。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毫無疑問,《西廂記》脫胎於《鶯鶯傳》,同時又用筆墨進行藝術化處理,讓書生和小姐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發人深省。最終,人們所熟知的張生與崔鶯鶯是一對自由追愛的神仙眷侶,而非一對怨偶。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王實甫給世間所有情人最真摯的祝福。

結語

《西廂記》之所以被傳為經典,離不開王實甫對張生和崔鶯鶯這兩個角色的成功塑造。如今的電視劇裡,觀眾也常常看到窮小子與富小姐、王子與灰姑娘相愛的情節。

然而,有的電視劇借鑑了表面設定,卻忽視了深層內核,只刻畫出了無理取鬧的女主角和不食人間煙火的男主角。事實上,即便表面看兩人門不當戶不對,深層看兩人卻有與之相配的實力,這樣才會產生勢均力敵的愛情,如伊麗莎白與達西,如斯嘉麗與白瑞德,愛得深刻,愛得真實,愛得互有閃光點。

西廂記:拋開愛情不談,傳世魅力離不開“書生”“小姐”的閃光點

張生為崔鶯鶯彈奏《鳳求凰》

這裡是東風願卿,一個旅行、文史和音樂愛好者,願你我都能溫柔地看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