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6大誤區讓帕金森病藥物療效差!

64歲的鄧先生,患帕金森病4年,長期在帕金森門診接受藥物治療。最近鄧先生聽幾個老年朋友說,長期吃西藥副作用大,會傷身體。鄧先生一時害怕,於是偷偷給自己停了帕金森西藥,換成了中藥。很快,鄧先生察覺停藥後病情明顯加重了。

醫生表示,許多患者對使用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以致影響了治療效果。下面,針對帕金森病藥物的常見誤區做出說明,讓廣帕金森患者“知己知病”,提高生活質量。

警惕!6大誤區讓帕金森病藥物療效差!

誤區一::西藥副作用大,長期服藥療效會減退

目前治療帕金森病藥物目的在於維持恢復體內的物質代謝平衡,屬於“補充替代治療”;補充的是人體內本來就有、必需的生理物質,但不能製造它,因此大家對於這些藥物不要過度擔心。不要把帕金森病的症狀混淆為藥物的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是可以監測的,一般情況下也是可以有效處理干預的。

有的患者常有疑慮:為什麼長期服用左旋多巴後療效會減退呢?這並不全是“左旋多巴”的錯。首先疾病在進展,導致對藥物的儲存能力下降,對藥物的反應變得不規律。藥物濃度的波動開始是可以被人體克服的,因此療效還是穩定的;隨著疾病進展,多巴胺神經元的進一步破壞,人體不能緩衝藥物濃度的波動,所以療效就不穩定了。

誤區二:只要是吃了藥就要永遠吃下去,還是不吃藥的好

有些帕金森病患者認為,“是藥三分毒”,遲遲不願服藥治療。但醫學專家普遍認為,

對抗帕金森病,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早獲益。臨床證實,發病後1~3年內開始用藥的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等方面明顯優於發病後4~6年才開始用藥的患者。

隨著多種治療帕金森病藥物的出現,聯合用藥延緩了左旋多巴副作用的出現,並且,安裝腦起搏器也為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解開“運動枷鎖”,也可使帕金森病患者重返工作崗位。

誤區三:自己隨意增加或減少藥量

在帕金森專科門診,最常見的就是患者自行增加藥量。帕金森患者吃了藥後感覺療效上來、舒服;但往往還沒到規定的時間間隔,患者又會覺得不適,於是又吃藥。有的患者甚至把藥放在口袋裡,像找糖果一樣,一翻一吃。比如,醫生給他的服藥方案是一天3~4次,有的患者自己竟然一天吃了8~9次!

因此專家建議,帕金森病藥物的用法用量應去醫師處調整,不要自己隨意加減藥量,更加不能突然停藥,以免發生帕金森病撤藥惡性綜合徵。

誤區四:安裝腦起搏器,可一勞永逸,從此不需再服藥

腦起搏器(又稱DBS手術)治療是通過手術將電極植入腦內神經核團,抑制不正常的腦神經元放電來改善帕金森病症狀。該療法併發症少,是繼多巴胺藥物治療後的最大進展,特別適合藥效時間短、改善不明顯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腦起搏器治療手段療效穩定、安全,但腦起搏器並不能完全替代藥物。也就是說,安裝腦起搏器後,大部分患者仍需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只有術前已充分服藥的患者,術後的服藥劑量可降低1/3~2/3。

誤區五:開始服藥時,一下子加到足量,達到滿意的症狀控制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治療上不能只顧眼前,需要長程管理,兼顧到遠期的治療效果。大量服用左旋多巴,短期內就會出現運動併發症(如劑末現象、開關現象、異動症等),而小劑量地服用,發生運動併發症的風險可降低。

原則上應考慮使用最小劑量,維持相對滿意的治療效果,遵循“細水長流、不求全效”原則。所以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一方面可以減少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的發生,增加病人對藥物的耐受性;另一方面,避免很快出現運動併發症。

誤區六:一出現副作用就停藥

大多數抗帕金森病藥物都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胃腸道反應、直立性低血壓、水腫、精神類症狀、睡眠障礙等。但一般在開始服藥時出現,數天至數週逐漸消失。

一旦發生副作用,不要恐慌,對待所有的治療手段都應該擺正心態,然後配合醫生進行藥物調整。

警惕!6大誤區讓帕金森病藥物療效差!

最後提醒帕金森患者,藥物治療為首選,且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要治療手段。只有正確應用藥物,才能從藥物治療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