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支架、搭橋手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該治療如何選擇治療方式

患有冠心病併發症的“糖友”,在遭遇治療方案選擇的問題時往往十分迷茫,是服用藥物呢,還是放支架?甚至做搭橋手術?因為不同的治療方案帶來的是不同的治療效果和治療費用。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我們來共同探討一下。

首先說說冠心病是怎麼回事

我們常說的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簡稱。我們身上的每個器官都有專門的動脈,為器官供應血液、送去氧氣及營養。其中為心臟供應血液的動脈,我們稱作“冠狀動脈”,包括左、右冠狀動脈。

左冠狀動脈又分成前降支和迴旋支兩支。如果冠狀動脈的一支或多支被堵塞到一定程度(比如超過動脈橫截面積的70%),心臟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就可能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冠心病。

冠狀動脈被堵塞,絕大多數是由於動脈壁上長了“斑塊”。如果斑塊逐漸長大,就會使動脈管腔越來越狹窄。斑塊表面還會形成血凝塊(稱作“血栓”),使動脈狹窄突然加重,甚至可能完全閉塞,從而引起冠心病的急性發作,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甚至會導致患者突然死亡。

藥物、支架、搭橋手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該治療如何選擇治療方式

如何疏通被堵塞的血管

前面我們講到冠心病的病因是冠狀動脈被堵塞了,有的朋友可能會想,既然這樣,把堵塞的地方通開不就行了嗎?就像下水道堵了,找水管工通一下,應該不復雜吧?理論上是這樣,醫生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要從技術上做到這一點,目前來說,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找出動脈上堵塞的部位

首先,我們需要一種方法,能夠找出冠狀動脈的哪個部位發生了堵塞。這種方法叫做“冠狀動脈造影”,相信大家也並不陌生。

簡單地講是這樣的:從體外(多數是從大腿根部或手腕部)將一根細管子伸到冠狀動脈口,再通過這根管子,將“造影劑”注射到冠狀動脈裡。這樣,在X線下,就可以看到冠狀動脈有沒有狹窄,具體哪個部位有狹窄。

2.藉助“球囊”擴張堵塞動脈

找出冠狀動脈上狹窄的部位,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去疏通了。這樣,一種叫做“球囊”的器械被髮明出來了。在X線透視的指引下,把球囊放到血管堵塞的部位,再在原來細癟的球囊裡注入液體,這樣,當球囊充盈擴張時,就會將因堵塞而狹窄的血管段擴張開。

困難好像就這麼解決了。可是,不久後,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只是藉助球囊這麼擴張一下,當時血管是擴開了,但沒過多久,血管又再次狹窄堵塞了。

藥物、支架、搭橋手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該治療如何選擇治療方式

3.用“支架”將狹窄的血管撐起來

於是,又發明了“支架”。這是一種用金屬(多數是不鏽鋼)編成的網狀的細長管子,裝在球囊上。將這種裝有支架的球囊,送到狹窄堵塞的動脈段上,再以前面同樣的方法擴張球囊,支架就會被撐開,將這段原來狹窄的血管支撐開通。這種治療方法,稱作“介入治療”。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會想,這回總行了吧?沒什麼問題了吧?

從技術上來說,在冠狀動脈內放入支架,很好很強大。大多數情況下,操作起來也很簡單。但是,對冠心病患者的治療,問題卻遠遠沒有結束。

實際上,冠心病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就是說,冠心病患者本來應該光滑的動脈內壁上,現在長出了一個個突起的斑塊,由於這種斑塊裡的東西,看起來像我們平時煮的小米粥,所以我們叫它是“粥樣斑塊”。通常在冠心病患者的整個冠狀動脈內壁上,都散佈著大大小小的斑塊。

前面所說的支架,我們只能覆蓋一小部分造影時看起來最明顯也最突出的斑塊。但實際上,動脈上的斑塊是否危險並不在於它的明顯突出,而在於它會不會破裂出血。有的斑塊雖然造影時看起來很明顯,但卻可能一直穩穩當當、老老實實地呆在哪裡,最多是減少了些血流量,醫學上把這種斑塊稱作是“穩定性斑塊”。

有時候,我們用球囊、支架去擠壓這種穩定性斑塊,反而可能讓它變得不穩定,甚至形成血栓。而有些看起來並不起眼的斑塊,卻可能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造成心肌梗死等,這種我們稱為“不穩定性斑塊”。

令人沮喪的是,以我們現有的醫學水平,還無法區分出哪些斑塊是“良民”,哪些斑塊是“暴徒”。

這樣看起來,支架手術並不能夠讓我們完全放心。


藥物、支架、搭橋手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該治療如何選擇治療方式

4.搭橋手術,一勞永逸?

我們終於要說到冠狀動脈的搭橋手術了。

冠狀動脈的狹窄堵塞,多數發生在動脈的近段和中段,遠段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狹窄。搭橋術就是用患者自身的血管,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沒有狹窄的遠端之間搭起一座血管橋,繞過狹窄的部位,為心臟供血。

從技術上來說,相比安放支架,搭橋手術更難掌握,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在低溫下使心臟停止跳動,用機器進行體外循環。

和介入治療只是局部擴張和支撐動脈不同,搭橋手術重新提供了一條血管通路,因此效果更為可靠,特別適合那些冠狀動脈有瀰漫性狹窄的患者。如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都做了這種手術。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種治療也有個問題,就是新搭建的血管,可能會在幾年內,又出現狹窄堵塞。例如用靜脈搭橋,10年內約有30%~40%的橋血管會發生堵塞。用動脈橋雖然情況好些,但人體的動脈有限,有些患者,還可能找不到適合做搭橋的動脈。

面對以上三種選擇,我們應該如何權衡利弊,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呢?這是值得醫生、患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藥物、支架、搭橋手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該治療如何選擇治療方式

一個不同備選答案的病例

極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經刊登了這樣一個病例:

患者男性,65歲,肥胖,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服用利尿劑和二甲雙胍治療,血壓控制較好,糖尿病控制欠佳。兩週前,病人感覺稍走路便會胸悶氣短,休息幾分鐘後可緩解,經心電圖和冠脈造影檢查發現,病人冠狀動脈狹窄堵塞。診斷為“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病人冠狀動脈有多支病變,狹窄比較重,心功能減退。

針對這個病例,雜誌上提供了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讓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醫生們參與投票:

方法一:單用藥物治療;方法二:藥物治療加介入治療(通常是指放支架);方法三:藥物治療加搭橋手術。

共有7632名醫生參加了投票,其中43%的醫生選擇第一種方法,40%的選擇第二種,17%的選擇第三種。

從醫生們的投票來看,選擇三種方法的都大有人在,就我自己來說,如果單純以“考試答題”的心態,只考慮疾病本身及採取方案的治療效果和存在的風險的話,就這個病例的治療,我會選擇第三種。但實際上,如果真有這麼一個病人來徵求我的意見,多數情況下,我會建議他單用藥物治療並定期隨訪,也就是說我會為病人選擇第一種治療方法。

這是因為,和歐美國家不同,我們的病人看病時,很多是需要自掏腰包的,一次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可能會花費全家一年甚至多年的收入。另外,在我國,搭橋手術還不普及,有條件開展這項手術的醫院不多,有經驗的醫生也很少。如果由條件不夠、經驗也不夠的醫生做這個手術,風險很大。

所以一般我是不會建議病人選擇這個方法的。當然,如果病人經濟條件非常好或是公費醫療,並且是在一個很專業的心臟外科、有著很有經驗的醫生的話,我會建議他做搭橋手術,如果他不同意做手術,我也不會反對他放支架。

我國共有88人參加了投票,投給方法一的共40人,方法2和3的各24人。然而,這是在不夾雜其他因素下的結果,實際的情形恐怕是,假如這個病人,甚至一個病情比他還要輕很多的病人,到一家可以做介入手術的醫院就醫,95%的可能是他會被放入支架,除非他實在付不起醫療費。如果他找的是一個心臟外科醫生,這個醫生的科室又可以做冠脈搭橋手術,90%的可能是,這個醫生會建議他做手術治療。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案時“只選貴的,不選對的”,成了當前國內很多醫院的常態。

藥物、支架、搭橋手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該治療如何選擇治療方式


一個臨床醫生的切實建議

那麼冠心病病人,到底應如何選擇治療呢?我的建議是:

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特別是心電圖顯示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應儘快採用介入治療,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其他的冠心病急性發作,如果藥物治療後症狀緩解不明顯,可以考慮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如果有良好的經濟和醫療條件,也可以儘早直接做介入治療;

大多數慢性穩定性的冠心病,應首選藥物治療,只有在症狀明顯、藥物控制不理想時,才可以考慮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

(作者: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博士 吳海雲,原刊於糖尿病之友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