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口腔潰瘍或是「藥物」惹的禍

王女士最近牙疼得厲害,到醫院檢查,醫生說是牙周炎,並給她開了甲硝唑。回去吃了幾天藥,王女士的牙痛是緩解了,但口腔卻出現了幾個潰瘍面。不得已,王女士再次來到醫院。醫生仔細檢查後,認為王女士的口腔潰瘍是甲硝唑引起的,於是讓她停掉甲硝唑,口腔潰瘍自然會好轉。果不其然,兩三天後,王女士的口腔潰瘍基本痊癒。

口腔潰瘍或是「藥物」惹的禍

口腔潰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症狀,很多人都認為是上火了。其實,除了疾病所致外,還有不少藥物也可能誘發或直接導致口腔潰瘍。

潤喉片

含有薄荷成分的喉片,具有收縮口腔黏膜血管、減輕炎症水腫和疼痛的作用,開始使用時感覺清涼舒適,有效緩解咽部疼痛;不過,在口腔無炎症時經常含服,會因黏膜血管收縮、黏膜乾燥破損,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

潤喉片中的碘分子具有超強的殺菌抗感染作用,可迅速殺滅口腔、咽喉等部位的各種致病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等。獨特的含服方式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症感染部位,可有效治療口喉疾病。但是,碘對口腔黏膜組織的刺激性很大,不宜長期含服。


抗生素

很多廣譜抗生素都可以誘發口腔潰瘍,像氨苄西林、頭孢氨苄、甲硝唑及替硝唑等廣譜抗生素抗菌範圍廣,卻缺乏針對性,容易造成菌群失調,真菌趁機得到滋長,引發口腔潰瘍。若發現上述情況,要及時找醫生諮詢,儘量採取其他藥物代替。


激素

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哮喘噴劑後,如果沒有及時用清水漱口,可能造成激素在口腔內長期停留。

滴完含激素的眼藥水後,如果沒有及時按壓內眼角1~2分鐘,藥物成分可能通過鼻淚管進入口腔。

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對口腔黏膜造成影響。長期頻繁的激素刺激也可能讓口腔黏膜受傷,增加出現口腔潰瘍的風險。


解熱鎮痛藥

布洛芬、撲熱息痛等藥物多用於止痛、退燒,口服時一般在口腔停留的時間不長。但由於藥物本身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也可能刺激口腔黏膜。

尤其是發熱時,患者的黏膜本就比較脆弱,如果服藥時在口腔停留過久,易引起黏膜損傷,導致口腔潰瘍。建議服這類藥物時先喝點水,以免藥片粘在黏膜表面難以下嚥。


某些減肥藥

如鹽酸西布曲明是一種治療肥胖症的藥物,作用於中樞系統,使人增強飽腹感,減少進食。

據報道稱,有患者口服西布曲明7~12天后,出現口腔疼痛、潰瘍。其原因可能與藥物抑制食慾,導致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有關。


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如奧美拉唑、西咪替丁,在用藥4~5天后,患者可出現口乾、口腔黏膜糜爛等症狀,機制可能與其在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時影響唾液腺的分泌有關。

它們會使唾液分泌相應減少,從而影響口腔沖洗、清潔及殺菌作用。


抗腫瘤藥物

如甲氨蝶呤、環磷酰胺、阿黴素等,也會導致口腔潰瘍。化療藥多有細胞毒性,口腔黏膜生長比較迅速,因而化療藥對其毒性也比較大,從而引發口腔潰瘍。


柳氮磺吡啶

目前廣泛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銀屑病和結節性紅斑等疾病。它也可引起口腔潰瘍。


漱口水

出現某些口腔問題時,需要使用具有一定抑菌作用的藥用漱口水。這類漱口水應遵醫囑使用,如果相應的口腔疾病好轉或痊癒應及時停用。如果長期使用則可能引起口腔內菌群失調,引起口腔潰瘍。

對藥物引起的口腔潰瘍,建議患者諮詢醫生或藥師後調整用藥方案。口腔黏膜具有修復功能,即使是普通的複發性口腔潰瘍,也多在10天左右自愈。因此,停藥或換藥後,一般可自愈。

如果潰瘍疼痛難忍或者經久不愈,不建議再自行用藥,應到醫院口腔科就診,對症治療。此外,潰瘍期間應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code>文/王家鵬  圖片:圖蟲創意/<code>
<code>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code>
<code>關注《家庭醫學》公眾號,瞭解更多健康科普常識/<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