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數萬大軍的吳三桂,為何主動投降了多爾袞?

謝雄枝


吳三桂擁數萬大軍,佔據山海關,對抗李自成,並且主動投降多爾袞,引清兵入關;隨後,吳三桂聯合清軍,在山海關外一片石大戰中,一舉擊潰李自成大順軍,從而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就是以下幾點:

1.李自成大順政權嚴重侵犯了吳三桂的切身利益,打破了吳三桂投降李自成、躋身新朝權貴的幻想。

作為漢族人,吳三桂及其關寧軍上下將士,鎮守遼東,與滿清八旗兵血戰多年,雙方之間有著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因此,投降清軍,絕不是吳三桂的首選。

事實上,當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之後,吳三桂與遼東重臣高第等人已經投降了李自成。只是在吳三桂前往北京去晉見李自成的路上,碰到了自己在北京城中逃跑出來的家丁,得知大順政權抄了自己的家,拘押毆打了自己的父親吳襄,還擄掠走了自己的愛妾陳圓圓。

這種情況使得吳三桂大為震驚!李自成大順政權在北京針對明朝官坤階層的“追贓助餉”政策,嚴重地觸犯了以吳三桂為首的官僚地主階級的切身利益,使得他們對李自成失去了信心。於是,吳三桂決定以武力來對抗李自成。

2.當李自成親率十萬大順軍精銳,從北京趕到山海關,要消滅吳三桂的時候,吳三桂清楚地認識到:以自己這幾萬人馬,絕對不是李自成的對手。

經過一番商討以後,吳三桂決定向滿清借兵!

滿清實際上的統治者多爾袞此時已經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消息,他正帶領全部八旗精銳,準備繞道長城,進入河北,去分一杯羹呢!

半道上,多爾袞遇到了吳三桂派來借兵的使者。

多爾袞對吳三桂借兵平寇,事後裂土封金的條件並不滿足,他決定藉此良機,兵發山海關,迫降吳三桂,打垮李自成,征服全中國。

多爾袞的政治權謀遠勝於吳三桂。最終,在大順軍的猛烈攻擊之下,吳三桂被逼無奈,只得親自前去面見多爾袞。

在多爾袞軟硬兼施的威逼利誘之下,吳三桂無計可施,只得剃髮投降。而多爾袞也表態:一定要把遼東地區所佔領的吳三桂所部將士們的原有土地田產全部歸還。

多爾袞這個條件對吳三桂及其部下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因為此時明朝已亡國,遼東已棄守,吳三桂所部只佔據山海關,孤獨無助。現在清軍不但能夠幫助自己打敗強敵,還能返還自己的土地財產,這實在是太理想的結果了。

因此,不用怎麼勸說,吳三桂及其將領們不再猶疑,就接受了多爾袞的條件,投降了清軍。從此,吳三桂及其關寧軍成為了滿清征服天下的急先鋒。


品茗讀史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相信大家一定對這句詩很熟悉吧?

因為這句話,很多人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原因歸結在陳圓圓的頭上。為了一個女人而開關引兵,導致中原大好河山被清兵鐵騎所奪,吳三桂因此背上了漢奸的罵名,被世人唾棄。但真相究竟如何呢?

崇禎初年,少年吳三桂年方十五,就在大同城下浴火奮戰,救父突圍。此後他便以勇略聞名於天下。崇禎十四年,清朝鐵騎和明軍在松山開戰,明軍全軍覆沒。統帥洪承疇被俘後,架不住清朝威逼利誘,最終晚節不保而降清,名將祖大壽亦降清。至此,明朝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寧錦防線土崩瓦解。崇禎皇帝於危亂之中授命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抵抗清軍面對崇禎的信任,吳三桂組織了一支近萬人的邊防勁旅,承擔起抵禦清軍、保衛中原的重任。吳三桂有勇有謀,組織得當,山海關防務十分嚴密。

為了招降吳三桂,1642年4月,清朝的皇帝皇太極親自給吳三桂寫信勸降,但吳三桂拒不投降。

10月,清太宗再次寫信,許以高官厚祿,並對其發動了強大的政治攻勢。此時,明朝內有農民軍四處起義,外有清軍鐵騎進逼,形勢已經岌岌可危;但吳三桂仍堅決抵抗。1643年吳三桂固守孤城寧遠,面對清軍瘋狂進攻,他依然沒有選擇投降。

1644年初,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接著,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兵臨北京城下。3月10日,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上吊自殺。3月23日,李自成派來的招降使者帶來了條件優厚的招降書和吳三桂的老爹吳襄的勸降信。此時,吳三桂面對的局勢糟糕得一塌糊塗:明朝已亡,前有清軍鐵騎,後有農民起義軍,父親和家眷都落在李自成手中,到底何去何從?但無論如何,對於當時的吳三桂來說,清軍始終是外族,而李自成雖是農民起義軍,但畢竟是漢人。所以,經過認真地考慮,吳三桂決定率部投降李自成。

3月27日,忽然傳來一個消息:李自成的部下抄了吳三桂的家,嚴刑拷問他父親吳襄,而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更是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得知此事的吳三桂被徹底激怒了,刑父之仇、奪妻之辱、亡國之恨齊湧心頭,他決定和李自成決一死戰,誓不罷休。

李自成決定親率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

吳三桂自知雙方實力懸殊只得修書向清朝借兵;清朝輔政的睿親王多爾立刻回信同意。接著,多爾袞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向山海關進軍。4月21日,清軍前軍抵達山海關外。5月25日,李自成的主力抵達山海關城郊。情勢不妙,吳三桂不得不同意了多爾袞之前提出的進入山海關的要求。而此時,多爾袞又提出,吳三桂的部隊與李自成的軍隊裝束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要吳三桂命令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並要按照滿族習俗,訂立正式盟誓。吳三桂別無選擇,只得接受。也就是從這時起,借兵變成了投降。

其實,陳圓圓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是歷史條件、政治環境、人物性格最終決定了吳三桂作出引清兵入關的選擇!


天天開心歷史


公元1644年的某個深夜,剛過而立之年的吳三桂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為艱難的一個夜晚。若論官職,年紀輕輕的吳三桂此時已經是大明在遼東的“國之柱石”,但崇禎皇帝已死,大明實質上已經名存實亡,面對清營釋放出的招降信息,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辦?

長久以來,恪守中國傳統士大夫信條的吳三桂既是忠臣也是孝子,所以不論對面的清軍許以什麼樣的高官厚祿,他始終以高傲的姿態嚴詞拒絕。不過歷史在這一時刻給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李自成攻破北京,農民軍全力向山海關撲來,作為明朝最後一支軍事力量的吳三桂不得不向多爾袞求援。

此時的吳三桂仍想保持一個明朝士子的氣節,所以不惜用“裂地以酬”的方式向清軍乞求,但對方提出的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投降!吳三桂徹底絕望了,這個一生都在同命運鬥爭的中年人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宿命的藩籬。

從父親吳襄開始,名聲就是吳家最寶貴的財富,父親在戰場上奮死拼殺不僅讓世人對吳氏父子刮目相看,同時也讓吳三桂堅定了報銷朝廷的決心。

可惜歷史剛剛進入1644年,吳三桂的人生軌跡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這一年李自成在西安改元,緊接著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皇帝已死,自己瞬間成為無主之臣,以後的路該怎麼走?

很快來自北京的使者帶來李自成的招降文書,隨之而來的還有父親吳襄的召喚,年輕的吳三桂走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既然天道有輪迴,做不了忠臣就做一個孝子吧,略加思考之後吳三桂答應投身新生的大順政權,可惜事情不會就此結束。

就在關寧鐵騎將山海關交割給農民軍並向北京走去之後,一個從京城逃出的家奴再次改寫了吳三桂的人生軌跡。父親吳襄遭到農民軍拷掠,只剩下半條命,最愛的陳圓圓被闖賊劉宗敏霸佔,大丈夫生而為人,豈能受此大辱?

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帶領關寧軍調頭奪回山海關併發誓與李自成勢不兩立。衝動是需要代價的,儘管再次成為山海關的主人,但僅憑三萬守軍抵擋數十萬農民軍顯然是以卵擊石。

顯著的差距讓吳三桂想到了北方的清軍,為了抵擋來勢洶洶的李自成,吳三桂終於放下了高貴的姿態,轉而向清軍借兵求助。

農曆4月21日,李自成親自坐鎮指揮,十餘萬大順軍對山海關展開猛攻,截止天黑關寧鐵騎損失慘重,並且山海關的四座輔城有三座在這一天內失守。顯然如果沒有外力支援,天亮之後就是關寧軍的末日。

夜幕降臨之後吳三桂不斷催促使者往來於南北之間,但多爾袞始終咬緊一點:投降!吳三桂的神經被“投降”這兩個字劇烈地刺痛著,一旦邁出了這一步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自己的人格理想、自己的信仰操守此時如刀劈斧斫一般砍向這位“大明總兵”。

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因為天很快泛白,再不做出決定,剩下的幾千號人必然屍骨無存。天亮之後,清吳兩軍合兵一處,清軍正式進入關內,歷史在這一刻定格。

降清後的吳三桂接到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帶領剩下的關寧鐵騎與農民軍廝殺,看來滿人根本沒有保存關寧軍的打算,但吳三桂已經沒有反抗的本錢。

轅門外炮聲一響,軍令如山,吳三桂只能帶領殘部撲向李自成大軍,在這種自殺式的攻擊下關寧軍傷亡殆盡。直到這個時候八旗兵才從後方殺出,結果沒有懸念,清軍成了最終的勝利者。此時孑然一身的吳三桂失去了朝廷,失去了家庭,他註定當不了忠臣也做不成孝子。


地圖帝


崇禎皇帝自縊,正統明朝滅亡後,吳三桂除了選擇李自成或者清朝中的一方進行投降,別無他法。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農民起義軍向北京持續逼近,本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精神,崇禎皇帝並沒有難逃,而是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了吳三桂身上,為此他下令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命其放棄關外的全部領土,火速回京勤王。

然而,吳三桂卻在崇禎皇帝最需要他火速馳援的時候,選擇了慢進緩行,從寧遠到山海關一百二十公里的路程,吳三桂足足走了十四天,直至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也沒有看到吳三桂的一兵一卒。而崇禎皇帝在失望與悲憤中,選擇了在煤山自盡,至此,正統明朝滅亡。

伴隨著崇禎的自盡與明朝的滅亡,吳三桂瞬間成為了“斷了線風箏”,對他來說更加危急的是,他已經處於了李自成大順農民軍與清軍夾擊中,擺在他面前的也只剩下了三條路:第一,投降李自成;第二,投降大清朝;第三,突圍南下與在山東等地的明朝軍隊匯合再圖他法。

這其中,第三條無疑是難度最大,並且是最不可行的。

一方面,此時的北直隸和山東等地已經被李自成佔領,此時的吳三桂只有關寧鐵騎最後的四萬多戰力,顯然無法與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農民軍正面對抗。

另一方面,吳三桂南下更面臨著前途未卜的局面,且不說南方的明軍部隊對於他的接受程度,此時的全國上下已經是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明朝的國祚是否可以繼續延續,已然是個未知數,吳三桂也不會斷然去冒這個險。

所以,吳三桂能做的也就只能是選擇在李自成與大清朝之間,選擇一方進行投降,這樣更加符合吳三桂所面臨的的實際,同時也更加符合吳三桂的性格。


吳三桂最初選擇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隨後便背叛了他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必然非常清楚吳三桂的厲害以及山海關的重要意義,於是,李自成以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作為人質,向吳三桂展開了招降,並以勞軍的名義給吳三桂的軍隊送去白銀四萬兩,給吳三桂本人額外一萬兩,同時許以了高官厚祿。

對於投降大清朝來說,投降李自成貌似更加容易為他以及他的部眾所接受。

其一,吳三桂及其屬下將士已經與清軍征戰多年,早已經是結下了深仇大恨。

其二,吳三桂與清軍有過交鋒,是互有勝負,但是並沒有同李自成進行過直接的對抗,心裡上更加容易接受。

其三,投降清朝畢竟有著“華夷之辯”這樣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這也讓吳三桂更加傾向於投降李自成。當然,李自成並不是純粹的漢人,而是西夏党項人的後裔,。

其四,李自成的態度非常的主動,並且送來了真金白銀,這也讓吳三桂對於李自成有了更多的好感。

在權衡利弊之後,吳三桂決定向李自成投降,並且率部開拔,撤出山海關,向北京準備面見他的新“主子”李自成,但是吳三桂在回京路上的一番遭遇,讓他瞬間放棄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

就在吳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驛時,吳三桂遇到了從北京成功出逃的家僕,同時也收到了三個令他極為震怒的消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關了起來;自己的父親遭到了劉宗敏的嚴酷“拷掠”,已經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為劉宗敏霸佔。而這便有了那句經典的“吳三桂衝冠一發為紅顏”,直接怒斥“李賊自送頭來”,就此與李自成反目。


於是吳三桂率兵殺回了山海關,打跑了此時守衛山海關的唐通軍隊,並且開始收羅明朝殘兵,直接與李自成形成對峙,同時,派人前往關外,還是與當時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進行接洽。

吳三桂對於李自成的由投降到反叛,其速度如此之迅速,除了李自成在對待吳三桂及其吳三桂的家人上,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就此激怒了吳三桂,同時,更是因為吳三桂通過此事看到了李自成政權農民階級落後的本質,更是對於自己前途的擔憂,實際上,這也是由吳三桂所處的地主士大夫階層與李自成所代表的的農民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所決定的,只不過吳三桂更加看重個人的利益,這才使得矛盾短時間內就迅速激化,並且集中爆發了出來。


吳三桂陣前向多爾袞投降,就此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最開始於多爾袞進行接洽,並不是以投降的名義,而是打著“討伐李賊,為崇禎的報仇”的旗號,向多爾袞借兵平叛。

吳三桂派使者向多爾袞“借兵”,希望多爾袞帶兵從喜峰口出關,繞道李自成背後進行夾擊,並且相約在剿滅李自成之後,願意與大清朝劃長江分治。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一眼就被多爾袞看穿,不接受吳三桂的“借兵”,只接受吳三桂率部歸降,並且是帶著當時清朝幾乎全部的兵力,火速行軍,快速趕到了山海關地區。

與此同時,李自成這面在得知吳三桂“降而復叛”的消息後,李自成親率大軍,還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隨軍而行,企圖“恩威並施”的拿下吳三桂和山海關。吳三桂這面則是一邊繼續與多爾袞進行接洽,一邊讓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前往李自成營中,與李自成談條件的同時,也是在拖延時間。而李自成也逐漸從吳三桂的“奸計”中緩過了神來,但是李自成明白的太晚了,他已經因為自己對於吳三桂歸降的妄念而耽誤了最好的作戰時機。

就這樣,吳三桂、李自成、多爾袞已經齊聚山海關,山海關大戰就此打響。

吳三桂固然是精兵強將,但是李自成這面是人多勢眾,雙方都已經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撐,只有多爾袞率領著滿清大軍在坐山觀虎鬥。

而已經支撐不下去的吳三桂最終也接受了多爾袞的條件,剃髮稱臣,正式投降了滿清,隨後多爾袞率軍直撲李自成大軍而來,瞬間扭轉了戰局。李自成大軍根本無法招架八旗鐵騎的衝擊,全線潰敗,主將劉宗敏負傷,不得以只得逃回了北京,在草草舉行登基大典之後,便率部撤出了北京,從此開始被滿清大軍一路追擊,直至自己身死湖北九宮山,大順政權滅亡。

而取得山海關大戰的勝利後,吳三桂以“復君父之仇”的態度告慰了崇禎皇帝的在天之靈,然而這也昭示著吳三桂對於大明王朝感情的終結。此時的吳三桂,在高官厚祿面前,也徹底放棄了“復明”的想法,同時也拋棄了對明朝的最後忠誠,已經成為大清平西王的他,轉而成為清軍南下,蕩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鋒,親手埋葬了明朝最後的殘存力量。

特別是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親率大軍攻入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了流亡在緬甸的南明永曆政權的皇帝朱由榔,吳三桂更是將朱由榔及其家眷全部勒死在了雲南昆明的篦子坡,至此,明朝的皇統全部滅亡。而吳三桂也憑藉擒殺永曆皇帝的功勞,晉封為親王爵位,鎮守雲貴,自己的兒子吳應熊還迎娶了建寧公主。

此時,吳家的權勢達到了巔峰,而這都是用南明皇室的鮮血換來的。

事實上,吳三桂從最開始的投降李自成,到投降多爾袞,到最後的發動“三藩之亂”,都是吳三桂“賭徒性格”的體現,一方面是吳三桂始終想要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則是他會將所有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的籌碼,一旦機會到來就會全部押上去,這其中包括了他尊崇的明朝皇帝崇禎,自己的父親吳襄,他的兒子吳應熊,以及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兵士,在他看來都是他謀求利益的“工具”所在,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造就了吳三桂一生之中的多次“背叛”,也被人不斷的嘲諷和批判。


雍親王府


吳三桂沒有別的選擇,投降是他的必選,唯一需要他猶豫的就是他究竟該投向誰?

不否認在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前,吳三桂的確有著一支強悍的武裝,也正因為如此,1642年在松錦之戰中取得大勝的清軍,依舊無法攻破山海關的城防,而吳三桂手上的武裝力量也的確令人畏懼。

《明季北略》中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

夷丁突騎置籤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籤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


可以說吳三桂不但擁有一支高達4萬人的軍隊,更裝備了一支特殊的騎兵部隊——夷丁突騎數千,從名字上來看,這應該是由蒙古、女真人所組成的騎兵,並且經歷了實戰的考驗,否則不會在歷史上留下“敵望之輒遁”的威名。這恐怕也解釋了松錦之戰中吳三桂和他的主力部隊為何可以從清軍的反包圍中突圍,也解釋了清軍入關後,吳三桂為何可以將各路農民軍一路追打到雲南乃至緬甸,手上沒有硬實力是絕對不行的!

然而有實力是一回事,能不能成為地方一霸是另一回事,1644年的吳三桂儘管擁兵數萬,但遼東和山海關的局面,已經不足以他繼續選擇堅持。此時的他正遭受到李自成、多爾袞東西兩路夾擊的局面。


1、公元1642年2-4月,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全部被清軍攻陷,寧遠以東的明軍據點全部丟失,近三萬明軍被殲。

2、1643年寧遠至山海關之間的前屯衛等據點被攻陷,約四千明軍戰死。吳三桂放棄寧遠撤往山海關。

“殺戮明前屯衛城內官兵數目 前屯衛城有總兵官二員:李富明、袁尚仁。副將二員:祖、李。參將一員:韓。打聽一員:葉,遊擊一員:陶。都司一員:常。守備十餘員,千總、把總約三十員。兵四千人,其中蒙古兵約一千人。以上官兵盡殪之。”

3、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滅亡,山海關以西近乎全部進入李自成的版圖。

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已經是吳三桂最後的底牌!而擺在他面前的道路,也就只剩下了投降!

明朝滅亡,遼餉已經不可能再支付,吳三桂手下雖有數萬大軍但卻無錢供養,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山海關以西的明朝州縣紛紛歸降大順政權,自己退回南方的路線更遭到切斷,與南明會合已經無望。而寧錦防線的摧毀,也讓吳三桂這個遼東最大的軍頭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即便是自給自足也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美夢。那吳三桂究竟要投誰?不得不說在這個環節上,滿清政權體現出了更強的優勢。


儘管後人不斷哀嘆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清為何能夠一統中原將幾千萬人口壓制在身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政治戰略上,清朝的佈局更加實際,只要能保證自己一統天下坐穩江山,清朝從不吝惜將更多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下放到漢族官員的身上。對比明朝時期文官無兵權、武官沒實權,清朝體系下的漢族官員卻可以得到更大的才華釋放,看著越來越多的漢奸成為了滿清的實權派人物,本來就在中央政權下維持家族利益的吳氏家族,其掌門人吳三桂又豈會不動心?

對比北京老家包含父親吳襄在內的數十位親人被抄家下獄,另一頭的清朝卻給出了封王、聯姻的誘餌,某種程度上吳三桂也是另一個版本的鄭成功,忠於朝廷只是一個口號,誰能給予最大的利益保住家族的富貴才是王道,在這個天平上,吳三桂只能傾向於滿清。

清朝初年,八旗勁旅的確所向無敵,但真正讓他們問鼎天下的,則是他們的政治策略!


遼寧資深球迷


1644年春,正在山海關鎮守的吳三桂獲悉崇禎自縊,李自成稱帝,又接到李自成脅迫他父親吳襄寫的勸降書,猶豫不決之際,驚聞李自成部下劉宗敏抄了他家,痛打其父,還擄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於是退回山海關,發佈文告反叛李自成,並向多爾袞投去救援信,主動向多爾袞投降,這一歷史變故世人稱“衝冠一怒為紅顏”,那麼坐擁數萬大軍的吳三桂,為何主動投降了多爾袞?

有書君以為吳三桂性情多變,在這場政治風雲中,他考慮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明已亡,大順又對己不利的情況下,他權衡利弊,選擇一條自認為保全自己又有出頭之日的道路,而陳圓圓被擄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個觸發點而已。

吳三桂主動投降多爾袞事出有因:一是李自成農民軍已兵臨城下,吳三桂不想就此受死,有求於多爾袞。二是吳三桂想借多爾滾之手消滅李自成,他坐收漁翁之利。三是吳三桂要為“君父妾”報仇雪恨,必定要依賴多爾袞。具體原因且聽有書君拆解分析:

一、李自成農民軍已兵臨城下,吳三桂不想就此受死,有求於多爾袞。

吳三桂始終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聽到明朝油枯燈滅,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在北京城追繳銀錢,不知安撫百姓,不懂民心向背,還痛打明朝遺臣,包括他的父親,還擄走他的愛妾,覺得泥腿子出身農民軍難以成大事,於是調轉槍頭背叛李自成,準備自己單幹。

然而李自成的農民軍人多勢眾,大兵壓境,眼看兵臨山海關城下,吳三桂雖有數萬大軍,但是前有李自成農民軍,後有大清鐵騎,他就像個夾心餅乾,腹背受敵,他可不想全軍覆滅,就此受死。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必須做一道選擇題,要站正確隊伍,且一定只能贏不能輸。

於是為了保全自己,他選擇了向多爾袞借兵助剿,以金帛城池換兵力。於是吳三桂言辭懇切地向多爾袞投去了一封求援信,信中先攀友情,再敘李自成賊寇的罪行,然後許以利益,流寇斂聚的金帛子女全部歸大清,並以黃河南北分治,裂地以酬。可老謀深算的多爾袞不見兔子不撒鷹,並沒同意,反而用封吳三桂為藩王誘惑他投降。

不久,李自成率6萬農民軍抵達山海關石河場,大戰拉開帷幕,眼看農民軍快要攻陷吳三桂的防線,吳三桂快抵擋不住了,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吳三桂退而求其次,又寫第二封信,答應多爾袞的條件,投降多爾袞,尋求清軍的保護。

吳三桂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有求於多爾袞,本想以金帛城池換兵力助剿,無奈碰上精明的多爾袞,只好投降,以求生存,吳三桂的投降是不得已而為之。

二、吳三桂想借多爾滾之手消滅李自成,他坐收漁翁之利。

吳三桂其實還多了一個心眼,他想借助多滾清軍的實力,把李自成的農民軍擊潰,他心存僥倖,自己是明朝大將,打敗農民起義軍反賊,自己發展壯大了,就讓他來接管大明王朝,另立新君,他坐收漁翁之利。

因而吳三桂且戰且偷偷派人聯繫明朝南下的親王,想與他們聯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給自己留下一條後路。

哪料多爾袞如此強勢,如此精明,進京之後,派阿濟格協助吳三桂攻打李自成、劉宗敏殘部,而多爾袞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據紫禁城,安葬崇禎帝,安撫明朝老臣百姓,接來順治帝,十月於紫禁城太和門舉行登基大典。此時的吳三桂還在西安、武昌一帶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周旋,打得不可開交。

此時,吳三桂已無力掌控局面,一切都由清軍說了算,連抓獲劉宗敏以什麼形式殺劉宗敏都由不得他發號施令。

不過,他確實借多爾袞之力擊潰了李自成,只是漁翁之利沒有實現而已,吳三桂投降多爾袞是“借雞生蛋”,只是他的計劃趕不上變化破產了罷了。

三、吳三桂要為“君父妾”報仇雪恨,必定依賴多爾袞的清軍。

吳三桂要為崇禎帝、為父親、為愛妾報仇雪恨,自請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這些賊寇,他想依賴多爾袞的清軍去為他報國仇家恨。然後另立新君,他則成為君王之側的最大功臣,建功立業,封候拜將,光宗耀祖。

不過,吳三桂的如意算盤被多爾袞給打翻在地,他在前方“欲將奮勇追敵冦”,清軍派小部隊相助,而多爾袞卻勢如破竹進了北京城,從關外接來了順治,上了金鑾殿,建立了大清朝。

吳三桂打敗劉宗敏、李自成,收拾了農民軍,也把勝利的果實拱手讓給了清軍,讓給了多爾袞,而他只能被動的接受清王朝的封賞——平西王。這完全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在他請多爾袞入關時,絕對沒有預判到。

因為吳三桂多次與清軍交鋒,以往他們都是攻城掠地,搶了金銀財物,棄城而去。他以為這次多爾袞也是從中原搶奪物質財富而來的,所以主動請清軍入關助剿。

吳三桂萬萬沒想到這一回多爾袞已經改變了戰略,而且改變了以前殺戮成性的作法,對明朝眾臣民表現十分友好,順民心,招撫百姓,做好了長期入主中原的策略。

坐擁數萬大軍的吳三桂,主動投降多爾袞,為求生存,為得漁利,為報仇雪恨,本是他的權宜之計。哪曾想多爾袞計高一籌,反利用了他做探路先鋒。吳三桂機關算盡,最後做了別人的一顆棋子,為清軍進京做了馬前卒,這完全不是他的初衷,更不是他的本意。

然而歷史不容倒帶,也不容更改,吳三桂投降多爾袞把自己訂在了歷史恥辱柱上,成了漢人唾罵的賣國賊!真是機關算盡反誤了自己一世英名!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關於明朝滅亡歷史原因和吳三桂、李自成、滿清之間的關係和歷史糾葛已經有太多人討論和研究,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理由,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但是,我覺得吳三桂將清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歷史的必然

明王朝積貧積弱,權臣當道,皇帝昏庸,尤其是明末時期,吏治腐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各地流民造反,年年戰亂,少數民族屢屢侵犯和襲擾邊境。明朝連續數十年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時時處處在疲於應付各種困難,常年掙扎在死亡線上,而統治者卻一籌莫展,毫無辦法。無論是從現實情況還是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上來看,明王朝沒落和覆滅的跡象已經顯露,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二、壓死最後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明末眾多家起義軍中,最終是李自成的大順軍笑到了最後,一路攻城略地,佔領了許多城市,巔峰時期號稱百萬大軍。此外,關外的滿清軍隊又不斷的趁火打劫。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當時雖然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但是分佈在各地的明朝成建制有戰鬥力的軍隊數量還不在少數,有能力有遠見的軍事將領依然非常活躍,如果統治者能夠善於調配和利用,還不至於到了最後的關頭。但是,在起義軍的猛攻下,在滿清使用各種計謀下,崇禎帝下令斬殺了當時的幾員統帥,使得各路將領和士兵人人自危,心中不免產生了各種想法。最終在義軍的強大攻勢下,在無人守城無兵可調無無人可救的情況下,北京城迅速陷落,崇禎帝慘死。明王朝滅亡。

三、吳三桂降清

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按照歷史的說法,首先是迫於李自成和滿清兩方面的壓力,最後權衡再三選擇了滿清。其次,是李自成中了滿清散佈的謠言的計策,再加上手下大將劉宗敏佔有了陳圓圓,又殺了吳三桂的父親而刺激了吳三桂,導致吳三桂改變了原來歸順大順的主意。其實,我覺得後面兩個原因只是突發或者是意外因素不能夠起到決定性因素,主要原因還是吳三桂在分析全國形勢,衡量輕重以後做出的理智和合理的選擇。畢竟在生死抉擇面前,不可能僅僅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那麼簡單。而且在大勢已去的背景下,不是擁有十萬兵力就能扭轉乾坤的。





文史墨客


他當時的處境是自己有幾萬大軍,但是一面是李自成,一面是多爾袞,必須要投降一面,否則兩面都要攻打他,根本活不下去,李自成這面把陳圓圓給霍霍了。那就是沒看的上李自成,就算投降了也沒有好下場,還效忠誰,當時崇禎已經死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了,也是不得已,誰不想青史留名。



雲帆漢劇


吳三桂一開始沒想投降,本是打算和清軍和談,先穩住清軍,藉助清軍的力量攻打李自成,恢復明朝。至少讓清軍先不要進攻,緩兵之計。沒想到多爾袞帶兵入關,假意何談,實際是入主中原,吳三桂也是沒辦法了。

吳三桂當時進退兩難,想恢復明朝,就要打敗李自成,還要防著清軍。兩頭都有敵人,打起來自己根本不能贏。必須先穩住一頭,要在清軍和李自成中間選一個,有說法是陳圓圓的原因,被李自成的大將霸佔,這是其中之一。再者,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和清軍是沒法比的,而且將領的素質不高,和清軍也不能比。要選,也是選擇和清軍合作。

不管他選誰,吳三桂都要揹著背叛明朝的罪名。若是吳三桂選擇了李自成,那就要和清軍繼續作戰,而且李自成不一定能真心接納吳三桂,待遇方面也是需要談的。多爾袞看準了這是個好時機,什麼條件都答應吳三桂,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李自成起義軍有很多因素影響,成功是很難的。

不投降已經沒有辦法,只是選擇誰的問題。不管選誰都要背罵名,相比之下,清軍是更好的選擇。何況吳三桂的初心是想恢復明朝的,無奈多爾袞太精明,最後吳三桂沒辦法,明朝大勢已去,只能幫著清軍了。


未濟


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在民間有著幾種說法,其一最出名的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了。在吳三桂本來要歸降於大順之時,農民軍攻入了吳三桂在北京的府邸,開始了殺傷搶掠、姦淫擄掠。尤其是吳三桂的愛妻寵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強姦。當時消息傳導了吳三桂的耳朵上是勃然大怒,瞬間與李自成決裂,馬上轉向大清,要用大清的實力與李自成死磕到底,來解心頭之恨,也是為什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還攻破明軍和農民軍幾十城,可能也是為陳圓圓報仇雪恨。 最後被大清封為了最大的異姓王!其二就是皇太極對吳三桂的賞識和愛惜,希望吳三桂歸順清朝委以重任,讓其怦然心動。還有就是吳三桂是一個手段和眼光都是非常高明的人,知道明朝已經無力迴天並且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是小農意識,成不了氣候,唯一可能的就是關外的大清,所以順水推舟的歸降了大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