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頭科技戰疫:當好民生的“擺渡人”,打通復工的“生命線”

 央視網消息:17年前,一批互聯網公司在非典中“自救”求生,電子商務平臺萌芽初現,並在挺過難關之後,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

  17年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早已成長為巨頭的各大電商企業,在全民隔離的特殊時刻,成了為一線抗疫和百姓生活提供服務保障的中堅力量——從貫穿全國幹線物流的“主動脈”,到疏通城市最後一公里的“毛細血管”,電子商務打響了一場相當硬核的科技戰疫。

  電商挑起重任的背後,是高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經濟,以及大眾升級迭代的生活和消費模式。在這一輪考驗中,電商企業的運轉狀況如何?它們又尋找了哪些新機遇?3月18日,由央視網出品,央視網、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的“抗疫”特別節目《經濟戰疫·復工》上線第三期,京東集團副總裁林琛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接受主持人鄒韻連線,共同聚焦電商領域正在發生的“乘風破浪”。

電商巨頭科技戰疫:當好民生的“擺渡人”,打通復工的“生命線”

  疫情加速科技轉化,無人配送、無人倉儲顯身手

  最近,一則網絡視頻火了:道路封閉、碼頭停航,一個京東的快遞小哥動用無人機,將物品安全送達消費者的手中。

  無人配送加入戰疫,這是宣傳噱頭還是大勢所趨?林琛回答:“這其實是疫情期間發生在我們配送一線的非常多的場景之中的一個”,除了解決“最後一公里”的末端配送,無人技術還滿足了疫情期間無接觸、更安全的用戶需求,“我們有大量的無人倉,實現無接觸的調撥和分撥;在終端配送裡面,尤其是在武漢,我們重點測試了京東自主研發的無人配送機器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高科技的手段,儘量減少人為的干預;在倉庫管理上,也做了相應的消毒和防疫的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感染的風險。”

  堅守著的物流人,強力守護著城市的“生命線”。疫情期間的“宅生活”,激發和釋放了數字化經濟的巨大能量。

  作為中國最具知名度的電商企業之一,京東於今年1月20日至2月28日累計向社會供應米麵雜糧及生鮮產品2.2億件,總重量超29萬噸,通過在全國建立的救援物質特別通道,京東物流累計承運了約5000萬件重量超過1.5萬噸的醫療應急物資。

  自建物流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當下更是展現出其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巨大優勢。據林琛介紹,京東在全國約有700個倉庫,涵蓋所有鄉鎮,憑藉出色的供應鏈能力,京東可以把防疫物資分發到距離用戶最近的倉庫,並以最快速度送到客戶手上。1月24日上午,京東宣佈對武漢捐贈100萬個口罩和6萬件醫療用品,僅僅7小時後,京東物流就把首批物資送到了醫療一線。

  不少人士將本次疫情看作是“新基建”的“試煉場”。藉助數字化高速公路與智能化操作系統,技術創新推進下的效率提速,為業界所矚目。

  以京東的智能化平臺為例,它可以準確預測各個區域的需求,高速計算海量訂單以及最優配送路徑。疫情期間,代表全新一代智能物流技術的武漢亞洲一號倉,日分揀能力達到100萬單,效率是傳統倉庫的5倍之多。

  健全的體系加智能化的充分運用,在特殊時期大顯身手,極大挖掘了企業潛力。白景明表示:“中國是物流業規模最大的國家,國家對物流業的發展在產業政策上、貨幣政策上和財政政策上都給予大力的支持,比如在稅費上,我們前期一直在減稅減費,疫情期間又加大力度出臺了很多政策。”

電商巨頭科技戰疫:當好民生的“擺渡人”,打通復工的“生命線”

  分享核心競爭力,解開中小企業的“生死結”

  似乎一直以來,實體經濟和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之間是相互競爭的關係,而這次疫情,則讓大家看到了它們的共生、共扶、共擔、共榮。

  消費抑制、生產停擺、物流不暢、產品滯銷等問題在特殊時期集中湧現,多家電商平臺不僅用強大而龐大的體系託舉防疫和民生之需,還為陷入“斷鏈”困境的中小企業送去生機和希望。

  疫情期間,一些新聞令人揪心:很多農民種的蔬菜和水果因為物流受阻爛在地裡,而這爛的不僅是蔬菜水果,更可能是他們一年的收成。京東也大量收到了來自農戶的求助,為此在京東京喜平臺快速啟動“京喜助農”計劃,幫助農戶進行線上銷售,同時結合京東的物流能力,幫助農戶的農產品能夠走出去、運出去和賣出去。

  林琛透露:“‘京喜助農’啟動以來,從2月11號到16號,我們旗下總共銷售了2500噸滯銷的農產品,比如說在2月13號情人節的前一天,我們收到了雲南玉溪、楚雄的三千畝花田的求助信號,京喜平臺專門設立了‘京喜救花’項目,不僅開通了綠色開店入駐的流程,同時我們也提供了一些綠色通道,整個項目執行下來,我們累計幫助農戶銷售了超過100萬支的鮮花。”

  為了和商家共渡難關,京東先後推出多項補貼措施,比如針對湖北地區的商家,減免一個月的平臺使用費。此外,因為大量消費者滯留家中,對於生鮮、果蔬、餐飲半成品的需求大幅提升,京東聯合一些線下餐飲企業共同建構發展聯盟,搭載冷鏈配送能力,讓商家和用戶高效對接。

  面對在疫情衝擊下相對脆弱的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平臺能力越大,責任越重。如果說17年前電商僅是“嶄露頭角”,那麼這次可謂“大放異彩”。

  關於如何更好發揮電商平臺的能量,白景明剖析道:“我們常說的中國經濟有韌性,核心表現就是我們內需寬廣深厚,一方面有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供需之間沒有很好銜接,這裡邊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個方面,農村地區向外輸出的信息不是很暢通,需要由物流企業或者政府層面提供更多的幫助;第二個問題,國家投入了大量財力在農村建立網絡,沒有網絡,電商是無法實現在農村的銷售的;第三個方面,很多農產品在倉儲設施上沒有及時集散出去,通過政策使倉儲體系還有交通運輸體系更加完備,保證生產真正交換出去,還是需要解決的。”

電商巨頭科技戰疫:當好民生的“擺渡人”,打通復工的“生命線”

  就業增長有壓力,不表示沒有條件、沒有空間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小哥,對中國百姓生活的意義,儼然又躍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他們守護我們,企業守護他們。

  據林琛介紹,京東為幾萬名奔走在一線的小哥提供了總值460億的保險,在湖北的員工如果不能夠返崗,公司依然保留工作崗位並定期發放工資、繳納社保。

  值得關注的是,京東集團及其投資的達達集團日前聯合宣佈將採取靈活多樣的用工形式,面向全社會提供超過35000人的就業崗位,其中物流就提供了2萬人的就業崗位。此番逆勢招聘,足見京東面向未來的底氣。林琛預計:“我們在2020年第一季度淨收入環比2019年同期應該是至少有10%以上的增長。我們相信,隨著京東各項業務的高速發展,我們有信心和有能力容納那麼多的就業。”

  疫情對就業的影響不可避免,但絕非徒有悲觀。在白景明看來:“就業增長有壓力,不意味著中國就業增長沒有條件、沒有空間”,他特別提到,“一方面,我們應該保持合理的赤字率,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來帶動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第二個方面,要有社會發展政策的跟上,提升就業質量,最近國務院也出臺政策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表面上看來是就業的緩衝,但實際上是要為這些人得到更好的就業崗位創造條件。”

  實體經濟讓生活紮下了堅實的根基,而數字經濟則為發展注入了向上的動力,增添了想象的空間。透過電商巨頭的這場科技戰疫,我們似乎可以一睹“新基建”這條新賽道的雛形,它們也讓我們深信:未來經濟的前行之路,必將篤定而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