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子午谷奇謀為良策,諸葛亮卻只能拒絕,這四大原因太現實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率軍到達沔陽,忽報︰"魏主曹睿派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抵抗。"魏延此時來到諸葛亮帳中獻計,這就是歷史上"子午谷奇謀"。

明知子午谷奇謀為良策,諸葛亮卻只能拒絕,這四大原因太現實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雖有所增飾,但以史為本據。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傅》裴松之注引《魏略》載︰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伐,臨行前與眾將商議進兵之策,大將魏延確曾獻計,願領兵五千,從褒中出我,向東北方向由子午谷直抵長安;諸葛亮則兵出斜谷,臨長安而會師,以此一舉長安以西諸郡。然而孔明認為此為危險之法,不及採取穩紮穩打的方法,先取隴右,後取關中,故未曾採納魏延之策。

明知子午谷奇謀為良策,諸葛亮卻只能拒絕,這四大原因太現實

由古至今,不少軍事家,文孝家皆感嘆孔明不用魏延之計,有違兵家出奇制勝之法,因而深感惋惜。就連晉陳壽於《三國志》中評論諸葛亮"奇謀而短"。那麼究竟孔明為何終不用"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的效果究竟如何?由於歷史中未曾出現,實是難以估計的。但是在理論層面來說"子午谷奇謀"確是符合兵家出奇制勝之理論,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謀"可以定下各觀點:

明知子午谷奇謀為良策,諸葛亮卻只能拒絕,這四大原因太現實


一, 蜀地地狹民少,兵員不多,自從夷陵一戰,國家已經元氣大傷,確實經不起大的損失,故此孔明不能不謹慎行事,讓將士作出無謂的犧牲!


二, 魏延獻計前,適逢孟因掉而輕心,使聯蜀伐曹一策反一事司馬懿所破,令孔明不能不再小心行事。

明知子午谷奇謀為良策,諸葛亮卻只能拒絕,這四大原因太現實


三, 夏侯楙未曾擔任大將,其能力如何,確是難以預料,但是魏延大計是建立在夏侯楙無能這一點,確真十分危險,假若夏侯楙於子午各設下伏兵,或是等孔明魏延會師卡長安後閉門不戰,截斷各處運糧要道,那麼後果便不堪設想。


四,蜀國軍政皆內孔明一人所支撐的,假若"子午谷奇謀"一旦失敗,被有損孔明的威望,對日後調兵遣將會帶來軍心不穩的情況出現。

諸葛亮能夠做到惜兵慎戰,確實是古今政治家,軍事家的一塊明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