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志得意滿的始皇帝正進行第三次巡遊,車隊到達了博浪沙,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原陽縣城附近。一枚重達百十斤的鐵錘從天而降,命中車隊副車,始皇帝並沒有在車內,因此躲過一劫。

  始皇帝先是震驚,繼而憤怒,全天下搜捕。

  這個天下,想殺他的人很多,大多是六國貴族,他們對始皇帝懷著刻骨的仇恨,而這次暗殺的指使者,就是張良。一擊不中,張良馬上隱匿,沒有戀戀不捨,沒有懊惱羞愧,沒有大義再刺,而是隱姓埋名藏了起來。

  因為張良知道,一擊而不中,自己就再沒有機會了,再刺和為大義而站出來,都只會讓自己極為悲慘的死去,他需要活著,他想要活著為韓國復仇,如果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這件事: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張良刺秦”,博浪沙暗殺秦始皇,使張良一擊成名,大秦如日中天,始皇帝天下臣服,身為原韓國貴族的張良卻敢於一擊,其熱血之勇,其慷慨之志,讓人掩卷讚歎,贊其勇,嘆其忠!

  但當時的張良一定沒有想過博得什麼名聲,他只是想單純的弄死始皇帝,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功夫去感慨,刺殺失敗就快速隱匿,聽著一點也不英雄。

  自古殺人事,無關慷與慨!

  一擊成名的張良藏了起來,世間似乎再無其蹤跡。但他無時不在觀望,一直都在等待,他在等待合適的機會再一次出來,他這一等,就是八年。始皇死,天下反,眾多英雄或梟雄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張良正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們說一下張良的一生。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一、張良的前半生:熱血少年卻老謀深算

  古代真正貴族的想法,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想不明白的,他們有高傲的心志,卻又有敢舍自身的豪氣。張良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貴族,從他向上追,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相,如果沒有天下大亂,沒有什麼意外,張良的後半生一定也是國相的路子。

  但變故突生,秦始皇橫空出世,其先祖崛起於西部邊陲,受盡冷眼和嘲笑而不落志,三十餘代秦王奮發圖強,兩百多年秦國變法求勝,無數老秦人鬥志昂揚,到了秦王贏政這一代終於讓那些曾經看不起他們的六國灰飛煙滅,秦王贏政把自己的手從錦服中伸出,一把將天下牢牢的抓住,並且再沒有鬆開。從此,秦王贏政變成了始皇帝,古中華大地變了格局,昔日群雄爭霸的局面徹底消失,無數的英雄在秦人的鐵蹄下變成枯骨。

  天下英雄皆死絕,唯有贏政留其名!

  秦滅六國,韓首當其衝,而且被滅得不費吹灰之力。滅國前的張良,生活是很優越的,但戰爭過後,張良失去了一切,這個時候他二十歲,從此種下了對秦的仇恨,一直在找機會報仇。他沒有找隊伍,因為他知道在強大的秦軍面前,每個國家都自身難保,所以他選擇了暗殺。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散盡家財,只為暗殺出這口惡氣,他唯一也是最接近一次的暗殺就是博浪沙,但時也運也,終究是失敗了,失敗後的張良藏了起來,他需要等待時機,可是他也知道他的時間不太多,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已經三十出頭了,古人三十歲就自稱老夫了,所以張良也著急。

  但不得不說,不管他怎麼著急,只要秦始皇不死,他就只能永遠的等下去。但在等待的過程中,張良也沒有閒著,除了讀書學習,他還在裝神弄鬼,什麼叫裝神弄鬼?就是向自己身上套了不得的大事,這件大事就是他得到了

“太公兵法”,又叫“六韜”

  這裡的太公是姜太公姜子牙,本來你得到這樣一本兵法也是可能的,可非得自己編,說什麼自己碰到個老人,是他幾次試探自己後給的,他沒有明說,但他的話外音是給自己兵法的這個人是已經成仙的姜子牙。他為什麼要編這麼個故事?古人想要做事,大多喜歡這樣編,好顯得自己與眾不同,這不奇怪,劉邦也編過斬白帝的故事,無非是想讓人認為他們是天選之人,愚人的手段罷了,而且他還說老人給書後還告訴了他一些話,所以我們說張良在裝神弄鬼。

  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這是在為自己造勢,說明這個時候他已經老謀深算,既然自己無法讓秦滅亡,那就幫助別人滅亡秦國,所以他一直都在找機會,結交朋友,出手大方,救過項羽的叔叔項伯。他不甘心啊!事實上他的努力也沒有白費。陳勝吳廣舉起了反旗,天下英雄紛紛響應,感覺到機會來臨,所以他要出山。當時景駒自立為代楚王,張良手下也有百十號人,合計著就去投靠,但走到半路卻碰上了同樣已經起事的劉邦。

  一番交談下來,張良發現這個人太有個人魅力了,而且對自己言聽計從,雖然對讀書人沒有那麼尊敬,但自己為王者師的願望可以在他身上實現,於是就留了下來幫助號稱“沛公”的劉邦。

  自此,英雄和英雄相遇,禾苗和春雷相逢,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啟,中華大地上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逐鹿之戰!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二、人已不惑:其計溫和卻屢收奇效

  提到劉邦這個人,大多數人會嗤之以鼻,說他怎麼能稱得上英雄呢?不過一個混混罷了!其實,老劉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比如他起兵時已經四五十歲了,比如他身邊圍繞的那些猛將,比如他押刑徒而刑徒逃跑時,他乾脆全都放了,為此自己躲進深山。他身上有那種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英雄氣,反正是個窮,不如扯旗幹,不如革命一把。

  什麼叫革命?革命就是變革天命。老劉敢這樣幹,在當時已經是了不得的大英雄,他跟項羽不同,項羽原本就是楚國貴族,有爺爺項燕的政治遺產,有叔叔項伯的幫助,老劉有什麼?什麼也沒有,可他就是幹了,這不是英雄是什麼?

  老劉對他是器重的,當然這也得益於張良長得帥,老劉對帥哥總是特別照顧,他沒有特殊愛好,因為這個長得帥又有謀,在古代是一大加分項,老劉對陳平也器重,陳平也長得帥。

  張良對老劉也是盡心心力,而老劉對他也是言聽計從,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老劉身邊有嫡系,比如蕭何、曹參、周勃、樊噲這些人

,他們會有排外的心思,但老劉給了無條件的信任,這是古代謀士忠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士為知己者死,對方一片真心,自己必當還以同等熱忱。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初期的時候,張良跟著老劉也是經常吃敗仗,直到攻打咸陽時,張良多次獻策,先是賄賂嶢關守將,使其背叛了秦朝,但接著又突然攻之,大敗的秦軍退至藍田後發生了二次潰敗,老劉進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秦正式滅亡!

《史記·留侯世家》中說: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其實張良和老劉都明白,雖然秦亡國了,但他們的鬥爭並沒有結束,他們的危險和困難也才剛剛開始,因為還有個比他們強大無數倍的項羽呢。果然,項羽一聽有人比自己先進咸陽,不由得勃然大怒,想要胖揍老劉,這個時候項羽如果真打,老劉只能躺著不動任其欺凌,因為實力在哪裡擺著,根本不是對手。

  這個時候,張良的作用又來了,他之前藏匿的時候,曾經救過項羽的叔叔項伯,而他的救命恩人還在老劉手下呢,所以他趕緊去報信,想讓張良跟他逃走。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這就是結交朋友的好處!但張良並沒有逃走,他也不會逃走,首先是他的職業操守和貴族情結不允許他逃走,再就是就算老劉真敗了,他們這些謀士也不會死,他得留下儘量幫老劉脫險。所以老劉趕緊在項伯面前裝孫子,倒了一洗澡盆苦水,說自己完全沒有大志,項伯信了他的話。然後老劉又親自去請罪,鴻門宴上得到項伯的幫助讓項羽失去了殺心,逃過了一劫。

  死罪逃過了,活罪還得受,老劉被派往流中,這個時候,張良並沒有跟隨,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故國韓國,但他臨走給老劉獻了一計,就是燒了棧道,表明自己不打算回去了,好讓項羽放心。

  老劉聽從了他的建議,但這個項羽老是說了不算,比如他答應給地方,還讓人家韓王回去當王,可他卻遲遲不放人回去,最後一怒之下又殺了,張良只好再一次去找老劉。找到老劉後又獻計無數,最出名的有四次:一是聯絡英布、彭越,表明韓信的重要性。二是滎陽獻策。三是勸老劉授韓信齊王印。四是用計使諸侯共擊陽夏。

  此後,項羽敗,自殺,漢立國。

  如果老劉先進咸陽是危險的開始,那麼張良就非常清楚,打敗項羽,漢朝立國後,就是自己危險的開始,所以他開始了低調。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三、逍遙散仙:努力低調自保然子孫終失其封國

  漢立國後,老劉大封功臣,張嘴先誇了張良一通:

  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張良當下就拒絕了: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張良明白一個道理,共貧窮易,共富貴難,天下大定後,他們的作用都已經失去,如果這個時候還不知道收著,那是會倒黴的。他讀書很多,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的低調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而跟他不同的是,別的人都在爭功爭封地,他一直在冷眼旁觀,並勸老劉要封別人,特別是要抓典型,樹榜樣,心裡越是煩誰就越是封誰,老劉聽從建議,欣然應允。

  老劉定都關中後,張良越來越低調,甚至長時間閉門不出,對外宣稱自己在辟穀,他真的是辟穀不吃東西了嗎?那樣他活不了,他只是在一次次的讓老劉放心,知道自己沒有別的野心,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散仙。

  老劉豈能不明白他的心思?也有心造一段君臣佳話,所以一直都很尊敬。以後的歲月,不管是老劉想換太子還是啥,張良都只是暗中使力,但正是他暗中使力,保住了惠帝和呂稚。平時他也多跟老劉交談,但根本不談國事,都是一些修道閒話,彷彿漢立國後,他就沒有了萬般謀智似的。

  等到老劉快死了,他突然要出去雲遊了,他給的理由是這樣的: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他這是幹什麼?他預感到老劉一死,漢朝必亂,他想逃走,他不想自己被波及。事實上,他的選擇是對的,老劉死,呂后上位,很多人受到了震盪,但張良沒有,反而因為他之前幫過呂稚和惠帝,所以呂稚對他很是尊敬,還勸他不要辟穀,要吃飯,苦口婆心的說人不吃飯怎麼可以呢?

張良:本是年少熱血有志郎!功成卻為何甘願平凡?掰開揉碎說張良

  呂稚也是心裡門兒清,她不是個簡單人物,她結識老劉於微末之時,幫助老劉起兵於亂世之間,誅殺老劉無法動手之功臣,背老劉無法去背之黑鍋,她是老劉最親密的戰友和夥伴,政治能力極高。她知道張良無害,也無心去爭什麼,所以當典型供著,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大度。

  後八年,公元前189年,張良去世,善終。其子張不疑後來繼承侯位,但卻沒能守住,在文帝五年獲罪,封國被奪,張家繁華,二世而終!

  司馬遷寫《史記》,漢朝開國五位異姓世家功臣,張良名列第三,排在蕭何、曹參之後。不是劉邦嫡系卻躋身漢初三傑,一個外人,處於波詭雲譎的漢初政壇還能獨善其身,不受人嫉妒陷害,最後保持善終,張良是有大智慧的人,古來謀士,謀人易,謀己難,張良做到了謀己。

  留侯倜儻,志懷憤惋。五代相韓,一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算。橫陽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傑,辯推八難。赤松原遊,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一代人傑,天生貴胄,亡國之恨不忘,博浪沙一擊成名,為報家仇國恨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功成後馬上身退,不留戀權貴繁華,人間留傳,青史留名,留侯子房,千古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