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須科學、理性、專業看待中醫藥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怎樣看待中醫藥戰“疫”、中西醫結合發展前景如何等話題備受關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通過中國科協接受中新社記者書面專訪表示,與看待其他學科的特色和不足一樣,必須用科學、理性、專業的眼光來看待中醫藥。相信中西醫結合發展,將為建立國際互通互享的新醫學作出貢獻。

他指出,對於患者來說,似乎就沒有必要分成中醫和西醫,只要有療效有益處就好,醫務工作者就更不要將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中西之分、中西之爭上。任何科學,包括中醫和西醫,一定有不足的地方,正因為有不足,才有不斷髮展的動力,也只有這樣,學科、科學和人類才能進步。

至於中醫藥在這次戰“疫”中發揮的作用,呂愛平坦言自己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具體研究,不好做出科學結論。從他了解的事實來看,中醫藥參與了這次疫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我想,中醫藥工作者應該利用學術平臺,收集並總結已有的循證證據,做出科學、專業的結論,並用大家能夠互通、理解的語言理性宣傳,從而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他說,中醫對瘟疫的描述和論述,文獻很多,自成體系。雖然本次疫情多數認為屬於中醫瘟疫範疇,但對於中醫瘟疫理論與本次疫情的具體科學關係細節,以及中醫瘟疫理論如何具體指導這次疫情防控,仍需要根據更多的證據做出科學和專業的結論。

“中醫藥有悠久的歷史,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在為我國健康事業作貢獻,我想未來也一定會作貢獻。”呂愛平認為,就中醫藥發展來看,一定要重視科學發展的規律,體現學科自身的科學性,走不斷髮現自身不足、又不斷完善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樣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貢獻的西醫,理應是中醫藥發展的合作對象,或者說是融合發展的合作對象。

呂愛平表示,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的初衷和目標,就是期望充分利用中西醫各自優勢,給患者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只要中醫和西醫團結合作,尊重循證證據,發揮科學精神和專業精神,並加強科學研究,不斷創新,“一定能走出一條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道路,為建立國際互通互享的新醫學作出貢獻”。

這位香港中醫藥專家的觀點也獲得內地同行高度認同。中國微循環學會微循環與血液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南開大學潘雷霆教授指出,不管西醫還是中醫,能用各自領域的方法對新冠肺炎進行合理治療最重要。他認為,中醫發展到現在經常遭誤解嘲諷確實令人心痛,中醫有識之士應抓住此次機會,針對新冠肺炎總結出一套合理的、經驗可循的治療方法,為中醫正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大年初一就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並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強調,只有基於科學數據才能確定高級別循證證據,才能評價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

黃璐琦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醫藥全面、全程參與,作用明顯。針對當前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他希望能深化疫情防控中的中醫藥國際合作。(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