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機票免費退款的“堰塞湖”

來論

中國消費者協會3月15日公佈報告顯示,受疫情衝擊,消費者出行受到較大影響,消協近期收到的出行投訴中,航空業居於首位。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暴發後,國家民航局出臺政策,要求航空公司對符合條件的旅客免費退票。這些政策是必要的,目的在於引導民眾在非常期間減少不必要的流動,阻止病毒擴散。不過,很多旅客遇到退不了票或退了票錢卻遲遲不到賬等問題,投訴重點涵蓋攜程、去哪兒、飛豬等平臺,以及各航空公司和旅行社等。

疫情來得突然,正常的社會秩序也一度被打亂,政策執行難免有不到位之處,而解決旅客的擔心與抱怨,首先要搞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們知道,如果遇到惡劣天氣或航空公司的原因,造成航班延誤、取消,都是可以全額退款的,這叫非自願退票。而因為旅客自身原因退票的,即自願退票,往往要扣除一定費用。民航局這次的政策,就是把符合規定的退票都歸為非自願退票。但遺憾的是,民航局的政策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許多符合政策的旅客在申請退票的時候,誤選了“自願退票”,被扣除了一定費用,等旅客發現的時候,一些航空公司就拒絕補退。

正如前面所說,疫情來得突然,政策的解釋工作不一定那麼到位,旅客難免在程序上出問題。這個時候,不應該以程序正義的名義拒絕旅客補退的要求,而應從實質性的遵循政策本意、達到政策目的的角度,盡力為旅客解決補退問題。

旅客投訴的另一個重點,是退票款延遲到賬。

平時,旅客從在線旅遊平臺的機票代理處購票,申請退票後,航空公司一般會在7-15個工作日把票款退還給代理商,然後代理商再退還給用戶,但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平臺、機票代理機構普遍會先行墊付,立刻給到旅客。

但在疫情之中,面對陡然暴增的退票需求,代理機構就未必墊付得起了。根據民航局的數據,截至2月10日,機票退款票面總金額超過200億元。如此鉅額資金讓平臺、代理商很難承受全額墊付票款,只能等待航空公司回款,然後再給用戶。

其實,說起來道理都是相通的,這和武漢最初出現的因病人急劇增加導致醫療資源擠兌、一床難求一樣。平時,退票的人少,退票渠道需要應對的流量小,但疫情之中,退票量暴漲為原來的數十甚至數百倍,根據民航局的數據,從1月24日到2月10日,退票超過1900多萬張。航空公司人手不足,退票渠道就會出現堰塞。於是,原本7到15個工作日到賬的,很多航空公司已改為30到60個工作日。

更糟糕的是,退票渠道不僅堵塞,還引發了“擠兌”。

旅客一旦發現退票不順利,就會恐慌,想到ofo小黃車、跑路的健身房、培訓機構等,就會更慌,不斷地打電話,於是,擠兌就發生了。旅客反覆打客服電話,航空公司的電話接入、話務都承受不了,但越打不通就越打,就這麼進入了惡性循環。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也和解決其他擠兌問題差不多:各方信息對稱、相互理解,促成信任。

在此次疫情中,各航空公司都遭受了巨大損失,包括銷售代理人乃至平臺等,儘管沒有法定義務承擔這些損失,但都積極響應民航局提出的免費退票政策,承擔這些損失。這是承擔社會責任、有大局觀的表現,值得肯定。當然,國家也已經免徵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助其緩解壓力,渡過難關。

對消費者來說,其實完全不必擔心。航空公司不是共享單車,不是培訓機構和健身房,有大量資產,國家也會依法善後,跑路是不至於的。只要符合退票規定,不管是7天還是30天,一定是能拿到錢的。當然,航空公司也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多想辦法,加強對民航局政策執行的力度。比如,不應該以程序理由拒絕誤選“自願退票”的消費者,而在退票進度上,應該盡力調整內部流程,加快退款速度。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也應該加強自身政策的解釋和落實工作。 □劉遠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