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股IPO三季報:「堰塞湖」逐步解決 「新經濟」效應初顯

2018年即將度過四分之三,首任“大發審委”亦將任期屆滿,在過去的近九個月中,A股IPO市場在呈現常態化趨勢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9月25日,今年共有84家企業成功在滬深兩市掛牌交易,這一數量較2017年同期的339家呈現大幅下滑的趨勢。

今年成功上市交易的84家企業中,來自江蘇省的則最多,達到15家,其次是廣東省和浙江省,分別為13家。

行業方面,製造業依然是今年前三季度成功上市最多的行業,達到56家,佔全體比例高達三分之二。

但與以往相比,今年上市的製造業企業不乏“明星公司”,其中以工業富聯(601138.SH)、寧德時代(300750.SZ)為代表的“獨角獸”企業,更被賦予了“新經濟”、“智能製造”等概念。

同時,多達6家金融業企業的成功上市,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監管層在大力提倡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希望金融企業能通過資本市場補充資本金,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並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隨著IPO“堰塞湖”問題的逐步解決,首發企業的審核進度將逐步趨於平緩,但從嚴審核的風格不會隨著時間的遷移和發審委的換屆而改變。未來,在宏觀支持“四新企業”上市的大方向下,一些具有核心技術、成長性明確的製造業企業,或將更被各方青睞。

蘇浙粵穩居頭部

今年上市企業數量的減少,原因或許來自兩個方面。其中之一,為“大發審委”上任以來,從嚴審核的風格引發的IPO審核業態改變。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9月25日,共有148家企業接受中國證監會發審委的首發審核,其中85家企業獲通過,過會率僅為57.43%。

過會企業數量的“稀少”,反映至另一個方面則是候審企業數量的減少。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今年1-8月,其受理首發企業的數量僅為9家,且其中多個月份掛零。

不過,雖然上市企業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但在地域分佈上依然相似,蘇浙粵佔據第一梯隊位置,且遙遙領先其他地區。

其中,有15家來自江蘇省,超過13家的浙江與廣東,成為今年以來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區域。

去年全年則廣東省為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多達98家,其次則是浙江省和江蘇省,分別為87家和65家。

具體分佈來看,84家今年上市企業主要來自18個省市,這也意味著除港澳臺地區外的31個省市中,仍有13個省市未能有企業成功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曾有25家企業成功上市的山東省,今年截至目前仍未能有1家公司成功上市。

去年掛零的廣西在今年終於“破冰”,有1家企業成功於深交所上市,即潤建通信(002929.SZ)。不過,去年同樣掛零的山西、內蒙古和青海在今年前三季度繼續未能有企業成功上市。

儘管短期內未能實現省內企業成功上市,但內蒙古依然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企業走向資本市場。今年7月,內蒙古出臺鼓勵掛牌上市政策,對區內企業實現首發上市的,財政按照最高不超過800萬元給予獎補。

相關文件指出,到2020年末,內蒙古將力爭新增上市輔導期企業10家,實現企業上市4家,貧困地區企業實現上市零突破;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30家、區域性股權市場孵化板企業150家;各盟市爭取新增1家以上上市輔導期企業、3家以上新三板掛牌企業和10家以上區域性股權市場孵化板企業。

除內蒙古外,山西亦對外印發了《山西省上市掛牌後備企業資源庫設立和管理辦法》等文件,並在文件中表明此舉是加強山西省上市掛牌後備企業培育,大力推動山西省資本市場發展工作。

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有25家企業成功上市的山東省,今年至今還未有1家企業登陸A股。

“新經濟”成亮點

與2017年相比,今年上市的84家企業在行業分佈上也依然延續了去年的趨勢,即製造業企業佔據絕大多數。

數據顯示,以證監會行業分類,今年至今已有56家制造業企業成功登陸A股,佔總計84家企業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二。去年同期的339家上市企業中,製造業企業則有256家,佔比更是高達75%。

細分來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仍是上市數量最多的三個大類行業,分別達到13家、7家和7家。

不過與去年相比,今年上市的製造業企業中,呈現出明顯的“新經濟”和高端製造趨勢。

以今年5月8日上市交易的藥明康德(603259.SH)為例。作為全球排名第11位的新藥研製企業,藥明康德在2015年從美股私有化退市後,在去年7月即申報A股IPO,並在今年2月披露預披露更新。然而至今年3月,藥明康德即迎來上會,併成功過會,從而成為A股的一員。

從預披露更新到過會僅隔1個月零20天,藥明康德的“火速過會”也被認為是監管層有意支持“新經濟”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登陸A股。

除藥明康德外,工業富聯、寧德時代等企業也經歷了“火速過會”的歷程,並最終均成功登陸A股。

與“新經濟”企業總能過會甚至排隊時間大幅縮短相對應的,是傳統產業上市的艱難。以房地產行業為例,儘管萬達商業、富力地產等企業均早在IPO排隊序列中,但至目前並未有任何一家公司成功上市。

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彭文玉表示,股權融資擔負著資源優化配置的重任,需要契合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自2017年以來,上市企業行業多以計算機、通信等行業,即充分體現了支柱產業由傳統產業轉向了新興產業。

此外,今年以來已先後有6家金融企業成功上市,其中2家銀行(鄭州銀行和成都銀行)、1家租賃公司(江蘇租賃)和3家券商(中信建投、南京證券和華西證券),此外還有4家金融企業已過會但尚未發行。

但21世紀資本研究院同時注意到,今年監管層對金融企業的上市情緒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波動。自下半年以來,多家首發金融企業出現了批文難產、取消審核、進度遲緩等問題。

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金融業企業出現上市情緒波動的原因,很大程度來源於目前二級市場行情的低迷,以及監管政策中更傾向於實體經濟的變化,“還有就是,金融企業首發募資額度往往較大,對市場情緒、行情容易形成衝擊。”

不過出於對防範金融風險,以及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角度出發,監管層對金融企業上市也許並不會過多限制。

實際情況亦如此。近日在參加2018北京CBD國際金融論壇中,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即公開表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能不能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是判斷產融結合是否成功的根本標誌。金融不能過於領先實體經濟,走向‘脫實向虛、自娛自樂’;也不能落後於實體經濟,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障礙。”

次新股行情震盪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次新股指數(884189.WI)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震盪行情,其中在2月前半月有明顯的下挫跡象,此後至5月則震盪上行,但隨後又一路下挫,至25日收盤僅報14004.74點,較年初的25289.46點下跌明顯。

次新股指數的震盪,反映至上市公司方面,則是在今年上市的84家企業中,行情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分化現象。

截至最新,84家企業上市以來股價出現下跌的達到19家,佔比23%,其中5家跌破發行價;上漲的為65家(其中2家為21日上市),佔比77%。

股價下跌的19家企業中,今年2月27日上市的今創集團(603680.SH)下跌幅度最大,達到49.27%。資料顯示,今創集團為一家以軌道交通車輛裝備研發、生產為主,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集團。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注意到,今創集團在上市後,僅第一個交易日出現漲停,第二個交易日即打開漲停板,第三個交易日便出現8.21%的跌幅,此後則股價持續走低,至25日收盤下跌1.46%,報收16.90元/股,復權後已跌破發行價32.69元/股。

今創集團股價持續走低的原因之一,或許和業績有關。其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雖然同比增長7.55%,但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跌12.52%,為1.92億元。此外,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同比下跌幅度更達22.39%。

實際上,在19家股價下跌的上市公司中,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出現同比下跌的便有9家,佔比接近一半。

除今創集團外,華寶股份(300741.SZ)、養元飲品(603156.SH)、華西證券(002926.SZ)和地素時尚(603587.SH)等四家今年上市的企業,最新股價也都已跌破發行價。

股價上漲的65家企業中,今年8月6日上市的長城軍工(601606.SH)成為目前漲幅最大的企業,高達294.17%。

東吳證券分析師陳顯帆認為,長城軍工作為我國彈藥類產品的老牌供應商,通過此次上市將在智能彈藥領域研發能力和效率上進一步提升。

“智能化彈藥領域發展,藉助上市後募投項目發力,未來將受益於彈藥類產品的消耗品市場,同時將受益於智能彈藥的不斷髮展與應用。”陳顯帆表示。

此外,同作為軍工企業的七一二(603712.SH)自上市以來股價上漲250.60%,在65家企業中位列第二。

“今年以來次新股行情出現大幅波動,在近期才有重新走強的趨勢,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其中,一方面是A股整體行情較為低迷,疊加去槓桿等因素頻發,另一方面則受企業自身的業績、基本面影響。”上文提及的北京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師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