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堰塞湖」明顯緩解,券商投行圈冰火兩重天

從2016年末的700家左右降至2017年末的500家左右,再到如今,A股市場IPO排隊數量已不足300家。曾經被視為A股市場棘手問題的IPO“堰塞湖”如今已明顯緩解。

在業內看來,待審IPO企業大幅減少的背後則是IPO新增企業減少、審核模式轉型、排隊企業撤退、審核週期縮短等多方面情況合力作用下的結果。

這一現象給券商投行界帶來“冰與火”的兩重境遇。對於“優等生”大券商而言,在手項目與過會率均無憂,優勢越發明顯;而對於中小券商而言,則處於“寒冬”中,投行業務上大受挫折。

IPO排隊存量不足300

9月4日,有4家IPO企業上會,分別為上海秦森園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秦森園林”)、無錫上機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機數控”)、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疆交建”)、深圳市鉑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鉑科新材”)。

這四家公司中,秦森園林、上機數控是再次闖關IPO,重新申報IPO的時間分別為2017年6月14日、2017年12月29日,新疆交建和鉑科新材申報稿報送時間則分別為2017年6月23日、2017年7月20日。這說明4家公司從報送申報稿到上會的時間均在1年左右。

再從剛過去的8月份情況來看,上會的11家IPO企業中,有6家企業過會、3家暫緩表決、1家未通過、1家取消審核。這其中,除了青島銀行因為曾一度中止審核而耽擱時間外,其餘10家企業首次報送申報稿的時間主要分佈在去年6月、10月、11月,平均排隊時間也在1年左右。

“IPO企業排隊過去的平均週期大約是3年左右,現在縮短到1年左右,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分析其間原因稱,一方面,新增IPO企業減少,提高了發審委的審核效率;另一方面,發審模式有較大轉型,由過去的IPO審核事無鉅細,既涉及材料真實性又需要業績漂亮,還要幫助投資者判斷有無投資價值,現在發審委迴歸本源,主要審核材料的真實性,有無造假,是否合規,在這種相對直白透明的模式下,券商保薦人可能在篩選環節也失去僥倖心理,主動對IPO質量和信息真實性等方面進行把關,做好“守門人”的角色。

在IPO審核趨嚴的形勢下,今年終止審核的企業增加。根據證監會公開的數據,截至8月30日,今年以來,終止審查的IPO企業共有162家,數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其中決定終止審查的高峰期為3月份,當月有79家企業終止審查,最近的8月份終止審查的企業則有10家。

當然,還有些IPO企業則是在上會前一天宣佈取消審核“臨停”。截至目前,臨時取消審核的原因有兩種,一種為“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而另一種為企業主動撤回申報材料。

“這類在‘前夜出逃’的企業通常一是擔心被否,另外一層是擔心自己問題暴露。”一位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對於需要核查而臨停的企業,證監會將再給一次機會,但是主動撤回意味著自動放棄,那之前的辛苦排隊可能也會作廢。

另一名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認為,“發審委的從嚴審核讓待審企業有一定的壓力,也是去偽存真的過程。從目前待審企業的數量上來說,解決了堰塞湖現象。樂觀來看,未來啟動IPO的企業的質地會更好。”

數據顯示,IPO企業的排隊數量已大大減少。截至2016年底,排隊數量在700家左右;到2017年底,排隊數量則降至500家左右;截至2018年8月30日,證監會受理首發及發行存託憑證企業289家,其中已過會29家,未過會260家,其中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44家,中止審查企業16家。

這意味目前IPO企業排隊的數量不足300家。這在業內看來,IPO的“堰塞湖”現象已得到明顯緩解。

在董登新看來,若對照香港和美國市場IPO排隊6個月~1年之內的情況,未來A股市場IPO排隊時間還可以縮短,當然不同的企業具體情況不一樣,排隊的時間也不一樣,預期將來應該是“有多少審多少”的節奏。

券商投行出現兩級分化

就在IPO“堰塞湖”一步步得到緩解之時,中小券商的投行業務卻陷入了困境。

就今年的過會情況來看,截至目前,已經過會的80家企業,保薦機構大部分集中在中信建投、中信證券、華泰聯合及中金公司等龍頭券商機構。而中小券商方面,過會的項目不僅寥寥無幾,更有券商顆粒無收。其中英大證券以及開源證券都只保薦了一個項目,但也遭否。

一家中小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半年僅有的兩個項目全軍覆沒,但仍在行業的寒冬中“掙扎取暖”,“現在還有幾個項目在排隊,我們還在努力,爭取下半年出現反轉”。

也有一家廣東地區的中小券商對於大券商“瓜分”市場表示無奈,“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的龍頭企業都被大型券商握在手裡,小券商機會太少。”

對於這些業務不夠理想的中小券商來說,目前主要以經紀業務、資管業務等來維繫經濟來源。

相比中小券商的業績大幅下滑,有些大券商並未受行業寒冬影響,以中金公司為例,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不降反升。而中信建投和中信證券依舊維持了去年的好成績,華泰聯合更是上會8家過會8家的“優等生”券商。

一名大型券商的投行業務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稱,IPO“堰塞湖”的解決,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企業主動撤回,新報企業減少。這對券商的投行業務一定是有影響的,其實很容易發現,大券商手裡的項目無論從質量還是體量方面,都要優於中小券商的項目。

在他看來,目前在國內,券商的IPO業務面對的是強監管,在此環境下,券商的中臺和後臺直接決定了券商收割產品的質量,“建立強大的中後臺對於小券商來說,成本過於沉重。所以就直接導致了大券商在項目質量要求上越來越高,項目質量高,通過率也就更高,優質的企業也更願意把項目交給大券商,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也不是說小券商的業務突然就不好了,而是說在強監管的環境下,大券商的各方面更有利於項目順利通過。去年,證監會出臺的關於券商內控的指引,其中對於中後臺的內核和風控的人員比例和薪酬都有具體要求,但是小券商很多都無法滿足。”

今年券商已經出現降薪、裁員等一系列事件,上述投行負責人預計,未來券商會出現兩極分化,投行業務將高度集中在大券商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