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併購重組蹺蹺板:投行業務重心轉移

IPO、併購重組蹺蹺板:投行業務重心轉移

2018年IPO審核形勢的變化大大超出了市場判斷,在審核節奏放緩和審核尺度大幅度收緊的背景下,投行IPO業務將面臨著自2016年以來的新一輪輪動。

此消彼長,2016年末IPO發審節奏常態化的同時,併購重組被監管層所收緊,隨後在2017年中段才逐步放鬆審核節奏。而2018年至今,併購重組的審核節奏和尺度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審核預期明確,因此市場也認為併購重組業務將成為投行業務的側重點之一。

2018年IPO審核形勢的變化大大超出了市場判斷,在審核節奏放緩和審核尺度大幅度收緊的背景下,投行IPO業務將面臨著自2016年以來的新一輪輪動。

此消彼長,2016年末IPO發審節奏常態化的同時,併購重組被監管層所收緊,隨後在2017年中段才逐步放鬆審核節奏。而2018年至今,併購重組的審核節奏和尺度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審核預期明確,因此市場也認為併購重組業務將成為投行業務的側重點之一。

“對於投行核心業務來說,股權領域向來是兩條腿走路,即IPO和併購重組。如果IPO的審核趨勢變化很大的話,自然會傾斜更多資源在併購重組業務端。”華中地區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對於今年業務分析道。

不僅是投行業務在做權衡,對於眾多受到IPO審核節奏變化影響的企業來說,是否應該轉道併購重組也是今年以來不得不面對的選擇。在審核節奏、政策預期穩定的情況下,一些IPO“失意者”已經放棄了IPO轉向了收購方,成為了併購重組的標的。

審核變奏

2018年併購重組和IPO審核節奏對比強烈,一邊如海水,一邊如火焰。

節奏變化激烈的自然是IPO,2018年前七月共有137家企業上會,共有71家企業成功通過發審會,IPO審核通過率為51.8%。作為對比,2017年全年IPO審核通過率為77.87%。

IPO審核節奏的變化對於眾多企業及中介機構來說始料未及,尤其是2018年前3個月,發審通過率驟降的同時發審頻次也大幅降低。

與此同時,截至7月31日,2018年的前7月內共有152家企業告別IPO,這也創下了IPO有史以來企業撤回材料的記錄,眾多企業不得不告別IPO之旅。

另一個股權的重要市場,併購重組卻與IPO市場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 2018年截至7月31日,併購重組委共審核66起重組申請,其中,36起獲無條件通過,20起獲有條件通過,7起未獲通過,3起取消審核。66家A股公司的重組方案上會,其中54家獲批,整體過會率85%。與此同時,2018年前七月上市公司披露重組預案及停牌擬披露重大事項的公司同比增加。

“目前併購重組的通過率要遠遠高於IPO,從去年中段併購重組恢復審核節奏以來,市場整體都趨於穩定。”北京地區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7月31日認為。

另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統計了2018年前七個月,併購重組新增預案以及併購重組的審核節奏。根據數據顯示,除了2月份受春節假期的因素審核數量和新增預案數量都較少之外,其餘六個月均保持了審核節奏和新增預案數量的穩定。具體來看,單月審核和新增預案均保持在7-10家左右。

“併購重組市場這樣的節奏很好,不要突然特別快或者審核暫停,穩定的審核節奏對於市場來說很重要,市場需要明確的政策預期。”前述北京地區券商人士認為。

選擇的十字路口

IPO和併購重組的審核節奏有了差異,企業也就面臨著再一次的選擇。

通常來說,國內的企業家都有一個IPO的情結,在IPO審核節奏通暢的情況下,相較被其他公司併購,IPO是企業實控人或者創始團隊的不二選擇。

但2018年的實際情況是,IPO不僅審核從嚴,在排隊和現場檢查層面,很多企業就已經開始掉隊,2018年創紀錄的有超過150家企業撤材料便是最好的註腳。

無緣IPO,究竟是重新籌備二次報材料,還是成為併購重組標的被上市公司併購,企業到了要做選擇的時候。

“我們會同企業進行判斷,如果走不通IPO這條路的話,能否走併購重組的通道。畢竟從今年的形勢來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IPO審核都會十分嚴格,不達標的企業很難說等一段時間就可以再次衝擊IPO。因此,從股東和企業規劃的角度不如併購重組。”一位招商證券的人士7月31日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從買方市場看,眾多被否以及撤回材料的企業直接豐富了併購重組標的市場。

“由於借殼早在2016年底就收緊了,因此眾多撤材料的IPO企業更多的選擇可能是被併購,從企業的情況看,可能不符合目前IPO的標準,但未必不是一個好的併購標的。實際上,大多數能夠排隊IPO的企業,企業質量還是不錯的,除了一些監管層不鼓勵的行業,剩下的企業也豐富了目前併購重組市場的選擇。”華東地區一家上市公司旗下併購基金的投資經理7月31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證監會也在政策層面對企業選擇IPO還是併購重組進行了一定的引導。

2018年2月,證監會發布了相關政策表示,如企業在申報IPO被否決後擬作為標的資產參與上市公司重組交易,在監管時將區分交易類型,對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重組項目加強監管。

具體而言,對於重組上市類交易(俗稱借殼上市),企業在IPO被否決後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對於不構成重組上市的其他交易,證監會將加強信息披露監管,重點關注IPO被否的具體原因及整改情況、相關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動及原因等情況。

“也就是說,企業可以更早地規劃併購重組事宜,而不是像以往,IPO 被否之後,併購重組是剩下的被動選擇。”一位華泰證券的資深保代7月30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除了少數一些在短期內可以解決問題的企業外,大部分企業都開始給予併購重組更多的關注度,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的情況來看,本屆發審委被否的企業尚未有一家重新報會,而主動撤回材料的企業也鮮有短期內重新衝刺IPO的案例。

新三板併購悸動

IPO還是被併購的選擇題也傳遞到了新三板掛牌企業這一2017年IPO審核常態化以來最大擬IPO群體處,與非上市企業不同的是,眾多新三板企業更加迅速地做出了選擇,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在新三板IPO被否或撤回材料的情形中,被上市公司併購重新成為這些企業的首選。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中贇國際(834695)、深港環保(836054)、龍鐵縱橫(837706)、聯創種業(430625)、狼和醫療(836795)、康澤藥業(831397)等6家新三板公司撤回或終止IPO選擇被併購,還有更多的企業在籌劃和談判的過程中。

“2017年IPO發審加速,很多原本已經做好被併購準備的新三板公司都反悔了,都獨立去IPO,2018年審核節奏從嚴,這些企業又迴流到新三板市場,很多企業家在經歷過一回IPO之後吃到了很多教訓,這時候被上市公司併購成為了最優選,併購重組的主動權也從擬IPO企業手裡到了併購方手中。”前述華泰聯合人士表示。

“對很多新三板企業來說,企業的發展階段並不適合去IPO,在某些領域做得不錯,但是企業體量、盈利能力包括市場前景都不足以支撐企業去IPO,但作為併購重組標的來說,這樣的企業是很多上市公司產業鏈整合的首選對象,在IPO冷卻下來之後,新三板市場扮演更多的還是併購重組的標的池,而非擬IPO企業的培育板。”前述招商證券人士分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