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李自成兵敗如山倒嗎?為什麼?

笑看江湖唯我獨尊


下面我就講講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到完全失敗,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明朝官紳的叛亂:李自成撤出北京後,對全國士民產生了重大的心理震動。尤其那些官紳地主,他們本來就因為李自成的追贓助餉對大順政權恨的咬牙切齒,當聽說李自成被清軍打敗後,立即露出了反動的真實嘴臉,在大順政權佔領區展開了各式各樣的叛亂。他們殺害或拘捕大順政權的地方官員,襲殺大順軍隊的士兵,給大順政權成極其混亂的局面。據史料記載,在山海關之戰後的三個月內,明朝官紳的叛亂次數達七十八次。大順政權既要分兵抗擊清軍的進攻,還要組織軍隊對付各地的叛亂,因此,根本無法專心致志的對付強大的清軍。

二、平民百姓的失望:李自成很快認識到追髒助餉帶來的惡性後果,於是,他親自出面干預此事,叫停了這項運動,並把拘留在營中的明朝官紳全部釋放。然而,當時停止的只是北京一個地方,全國其它地方的追髒助餉仍在繼續進行,於是,李自成撤退到西安後,就下令全面停止了這項運動。大順政權的所的費用都是來自於追髒助餉,一旦停止,必然失去了穩定的財源。於是,李自成決定在佔領區推行賦稅制度。這樣一來,直接得罪了千百萬的底層百姓。因為李自成曾提出“不當差,不納糧

”的口號,如今出爾反爾,自然把全國的老百姓推到了對立面。據史料記載,由於急於解決糧餉的問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徵收賦稅時“追比急如星火”,“初誘百姓以三年免徵,後輒百端催科”。這樣一來,李自成不僅得罪了那些官紳地主,連普通百姓也對他心生怨恨,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無異於自掘墳墓。

三、山西之役的失敗:清軍入關後,山西全境都在大順軍的控制之下。但兵敗北京的消息傳到山西后,原來投降大順軍的明朝降將姜瓖、唐通等立即發生叛亂,投降了清廷,這樣一來,整個山西北部遂為清軍佔領。

鎮守山西的大順軍節度使韓文銓、大將陳永福和山西巡撫李若星看到晉北失陷,於是加強了對太原的保守。他們先是處死了明朝宗室千餘人,又把大批明朝官紳押往陝西,藉以消除內患。清軍攻城時,韓、陳、李三人起初是拼死抵抗,但清軍很快拉來了紅衣大炮,太原失陷。陳永福和李若星投降了清軍,韓文銓戰死。

鎮守晉東南長治地區的大順軍將領劉忠則不戰而逃。

四、西安陷落及後續工作的嚴重失誤:公元1644年十月,大順軍主動發起懷慶之役,擊斃清軍提督金玉和。是自山海關之戰後的第一場大勝。清廷看到懷慶失利,於是派多鐸率軍增援,大順軍兵力不敵,主動撤退。清軍隨後又擊敗了大順軍在靈寶城的駐軍,隨後又攻破了潼關,進入了陝西,當清軍進入李自成的老家米脂縣時,他們對當地百姓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害,以洩其恨。潼關失利後,西安已無險可守,李自成決定放棄西安,向南發展。在撤退時,李自成令大將田見秀殿後,並讓他把帶不走的所有糧食全部焚燬。田見秀卻以“

秦人飢,留此米活口”為由,沒有執行李自成的命令,只是象徵性的放了一把火。李自成看到火光沖天,信以為真。然而,田見秀的婦人之仁不僅沒有救濟了陝西百姓,這些留存的糧食反而被清軍搶劫一空,他們飽食一頓後,士氣倍增,很快就追上了撤退的李自成大軍。

五、九江之戰和李自成的輕率犧牲:李自成一路南撤,負責追擊的清軍阿濟格部緊追不捨。公元1645年四月下旬,在距江西九江四十里處時,李自成的老營被清軍攻破。大將劉宗敏被俘殺害,宋獻策投降了清廷,丞相牛金星也在這前後開了小差,離開了大順軍。這樣一來,李自成可以倚仗的主要文臣武將已全部喪失,這對大順軍的前途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大順軍在九江遭遇重挫後,繼續東下的路已被清軍截斷,不得不掉頭向西南進軍,轉入湖南。五月初,在進入湖南通山縣九宮山下時,李自成脫離大部隊,帶領少數隨從出營勘察地形,遭到地主團練武裝的襲擊,壯烈犧牲。

李自成的犧牲,使大順軍的處境急轉直下,大順軍開始陷入分裂,再難形成統一強勁的戰鬥力,最終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歷史的小學生


如果我說,根源在於李自成的小農意識所限制,估計會被噴死。不過事實就是這樣。

明末的統治也的確夠腐敗,偏偏加上天災,禍不單行,以致百姓民不聊生。王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農民起義領袖從全國各地揭竿而起,這一行為無疑在當時是順天應人之舉。其中闖王李自成,算的上是當時的傳奇人物。他自幼受地主壓迫,後因打傷地主逃至甘州投軍。最初在高迎祥手下做闖將,高迎祥死後,便自身憑藉實力領導農民起義,並與張獻忠形成了南北兩股較大的農民軍勢力 。隨著明朝腐敗日甚,農民軍勢如破竹,最終逼近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闖王李自成入主北京城。

然而,李自成進京後,並沒有實施嚴密的部署,也沒有統一全國這一全盤的計劃。而是耽於享樂,沉溺於自己勝利的果實之中,實際上仍是佔山為王的姿態。以致放縱手下將兵,燒殺搶掠,姦淫擄掠,無惡不作。當時也並未拉攏地主階級,而是一味的鎮壓,以致連吳三桂的家也被抄的一乾二淨。惹惱了把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於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李自成當時手握十幾萬大軍。實際上並不比清吳聯軍的兵力少。但仍舊戰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自成兵力雖多,但皆不精銳,而是由農民組成的散兵遊勇,很難招架清軍的鐵騎,當時在山海關之戰時,農民軍一見清軍來襲,頓時倉皇而逃,可以說,他們從心底裡對於清軍的精銳部隊是恐懼的。

其次,李自成在山海關戰役前後的失策所致。當時吳三桂為爭取時間,一面向李自成詐降,一面請清軍入關,李自成當時卻信以為真,沾沾自喜,並未有察覺問題的嚴重性,直至李自成率領軍隊進駐山海關之前,還幻想吳三桂稱臣,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入山海關便遭到吳三桂的當頭棒喝,方知中計。可以說李自成實在是有勇無謀,在策略上便失算了。

最後,李自成沒有形成統一的軍事佈防。以致面對清軍突襲,無法鎮定自若,而是連連敗退,哪怕當時抵死一搏,可能也不會如最終的一盤散沙。農民軍沒有形成一股核心力量,這是他們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夕陽下的晚楓


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進北京,可以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公元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軍從西安出發,席捲整個黃河流域,攻克北京。4月,被清軍和吳三桂聯手擊敗並遭到追殺。第二年5月,就死於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普遍認為的原因:1、大順軍進北京後驕傲自滿,腐化墮落;2、李自成及屬下將領耽於享樂,驕傲輕敵;3、八旗騎兵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都是天下雄兵,精銳無匹。但這隻能解釋大順軍為何山海關會戰失敗,無法解釋為何敗的那麼快,那麼徹底。

實際上,大順軍閃贏閃輸的關鍵,還是在於他的經濟政策,尤其是“三年免徵”和“追贓助餉銀”,前者爭取了廣大貧苦農民支持,幫助他徵集百萬大軍,定鼎天下;後者把當時依然實力強大的官紳地主階層推向了清軍一邊,導致自己迅速敗亡。

崇禎十六年初,李自成在襄陽制定了“三年免徵”賦稅的政策,貧苦農民高唱“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加上當時大順軍處於遊動狀態,政權機構也比較少,糧餉費用尚不難籌措,大多數官紳地主階層的利益沒有收到根本觸動。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三邊總督孫傳庭統率的陝西官軍在汝州(河南郟縣)兵敗被殲,大明朝廷能夠依靠的唯一一支戰略機動力量覆滅(吳三桂不敢調,左良玉調不動)。李自成起義軍重新發展到百萬規模,隨時可以東下南京,或是北取燕京。

當時,明眼人心目中,明王朝必將滅亡。各地方派系、地主官紳階層不願為明朝殉葬,開始倒向李自成政權。隨後進攻陝西時,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承胤等相繼投降,陝西全省數月平定;進攻北京路上,更是暢通無阻,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甚至開城迎接大順軍主力入城。

但進入北京掌握政權後,李自成及其將領開始推行“追贓助餉”,要求歸順的官紳地主們拿錢供養大軍,供養已經初具規模的大順政權,加上追贓過程中牽連親屬,刑拷相加,官紳體面隨同他們的金錢掃地以盡,導致他們對大順政權心生怨恨、離心離德。

但懾於大順政權的百萬雄兵,還沒有出現大規模反抗。隨後的山海關決戰中,大順軍主力受重創,各地的官紳地主紛紛開始反叛,加上清廷不僅首先公佈了保護漢族官紳利益的政策,而且指使已經投降的漢族官員通過種種渠道招徠尚在大順政權之下的官紳,使得原先歸附了大順政權的明朝武將幾乎全部降清。

大順政權在各地的力量幾乎同時倒戈,最終一舉推倒了這個曇花一現的政權。

 

這對大批歸附大順政權的官紳地主來說確實是非始料之所及,他們內心的追悔和憤恨不難想見。

所以已經洞若觀火,沒有多大疑問了。地主階級官紳眼見大廈將傾,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尋求一個新的保護者。在當時各種社會勢力當中,他們選中的是李自成。從崇禎十六年冬到十七年春、夏之交,李自成和以他為首的政權確實成了眾望所歸。就是說,不僅農民們竭誠擁護,絕大多數地主官紳也急於攀龍附鳳。這樣,在整個黃河流域就出現了一種奇蹟般的場面,除了個別的武將和方面大員出於對明王朝的愚忠進行抵抗或自盡以外,到處都是望風迎降。在西北地區,除了榆林和甘州頑抗了一下,同李自成有宿怨的叛徒高傑拼命逃跑外,各鎮總兵幾乎全部解甲歸誠。甲申正月,大順軍渡河東征,除了在山西寧武和河北保定交鋒以外,簡直像千里行軍一樣,短短三個月裡就接管了山西、河北、山東三個全省和河南未下州縣以及江蘇北部。這樣的進軍速度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其原因在軍事上看是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從政治上說就是得到各階層的擁護。過去常說大順軍是在貧苦農民“迎闖王,不納糧”的頌歌聲中順利進軍的,這隻說明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地主階級的歸附。我們可以說,大順農民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廣大農民的擁護,而勝利得那樣快則同地主階級的歸附密切相關。下面這些材料反映了當時地主階級的動向。

 

 

 

 





snpi1234


首先要明確的是,李自成是迅速失敗,失去了北方控制權,但“迅速”不代表兵敗如山倒,雙方多次發生了相當激烈的戰鬥,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李自成迅速失敗,並不像前面有些回答所說的農民軍戰五渣,連明軍都不如,主要是作戰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了。以前清軍入關時,沒有長期佔領內地的打算,只是為了掠奪財富和人口。由於沒有攜帶大炮,明軍只要敢於堅守,較大的城池還是不容易被攻破的,清軍也就能打下縣城和個別府城。

大多數滿清貴族依然當這次入關是一次劫掠行動,而清王朝攝政王多爾袞力排眾議,決心爭奪天下,全力以赴

但是這次清軍入關,已經定下了佔領全國的戰略,全力以赴,這是其一。

大順軍得罪了整個士紳階層,失去了“人和”,所以才叛亂處處,站不穩腳

由於大順軍視前明官吏為寇仇的態度,大順軍佔領區的漢族士紳地主群起攻擊大順軍,並與清軍合作,本來投降大順軍的大部分前明降將叛變,使大順軍迅速喪失了關內北方的統治基礎,清軍則獲得了前明時期的統治基礎。這是其二。

清軍是當時中國最強的一支軍隊,論正面戰鬥力也要強於大順軍一籌

清軍本身是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武裝,野戰時大順軍很難取勝,守城時又擋不住紅衣大炮,這是其三。

現在我們來看看清軍入關後與大順軍的交戰情況。

四月二十二日山海關一片石之戰後,大順軍北伐精銳損失大半,已經無力控制整個河北。但李自成一開始仍然試圖固守北京,緊急拆除城外羊馬牆和房屋,並在城外連營十八座。後來可能是仔細分析後,覺得固守北京並無把握(兵力不足,士氣低落,周圍府縣又都叛亂了),於是在四月三十日撤出北京,撤往山西。

五月一日,大順軍退至河北涿州,馮銓(前明大學士)地主武裝叛亂控制該城。涿州到北京只有四十里,可見當時河北叛亂形勢十分嚴重。大順軍倉促攻城半日不克,只得繼續南撤。

五月二日,大順軍撤至河北保定,吳三桂追兵至,與谷英、左光先率領的斷後部隊多次交戰。戰鬥持續到初三,一路得不到補給、飢疲過度的大順軍在河北定州潰敗,谷英以下數千人戰死。

四日,李自成率騎兵北上還擊吳三桂,未勝。五日,譚泰、準塔率領的八旗兵趕到,與吳三桂合擊,李自成中箭墜馬,大順軍撤回營壘。李自成認識到野戰難以獲勝,下決心燒燬輜重(從北京帶走的財物),迅速撤往山西。清軍也因為沒有糧食,人馬困瘦,撤回北京。

從河北的一系列戰鬥來看,大順軍主力在諸多困難下,仍然在野戰中擋住了清軍和吳三桂的追擊,沒有潰敗,李自成自己也身先士卒而受傷,已經展現出高於明軍的戰鬥意志和紀律。只是因為河北府縣叛亂,大順軍無法站穩腳跟,才不得不放棄河北。實際上如果不是河北士紳主動投靠清軍,缺乏糧食的清軍也是很難在河北待下去的(因缺乏糧食,多爾袞主動讓徵發的蒙古部落回關外了)。

李自成撤出北京後,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四省士紳紛紛叛亂,大順軍雖然對河北和山東鞭長莫及,但是嚴厲鎮壓了山西、河南的叛亂,並將二省士紳大規模遷移到陝西,很多老弱死於途中,這樣起到了相反作用,北方地主階級徹底倒向清王朝。這是李自成又一重大政治錯誤。

李自成留下馬重禧、張天琳、劉忠、袁宗第、陳永福等大將留守山西的固關、大同、長治、臨汾、太原等重鎮,自己卻撤回陝西,並且沒有指定統一指揮山西戰事的總指揮,導致山西大順軍各自為戰,被清軍各個擊破,這是李自成重大的戰略失誤。

姜鑲先以大順軍鎮壓士紳而叛,後又因滿清歧視漢人而叛,他這種“反覆無常”實際上代表了相當部分漢人士紳的心態

五月十日,李自成剛走,投降的前明大同總兵姜鑲叛變,暗殺大順軍守將張天琳,佔領大同降清。這時清軍尚未南下,但大順軍卻因為沒有統一指揮未出兵平叛,這就是李自成上述兩個錯誤的惡果。

唐通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是因為見到大順軍形勢不妙才叛變的,這種人也是叛順降清的相當部分代表

六月十四日,清將葉臣率大軍進攻山西,並派前明降官吳惟華(他侄子被大順軍殺了)招安山西。文武並舉的策略非常有效,山西北部前明官員紛紛投降,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偏關守將唐通叛變,襲擊了駐防府谷的大順軍李過部,渡黃河攻入陝北。河南懷慶守將董學禮投降,清軍對太原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

太原的大順軍雖然已經完全被包圍,仍英勇抵抗,清軍束手無策。直到十月三日,紅衣大炮運到,轟垮了太原城牆,清軍才得以佔領太原。大順軍山西節度使韓文銓陣亡,屬於前明降官的制將軍陳永福和巡撫李若星則投降了。

太原失守的同時,重新集結兵力的李自成終於發動了反攻,大順軍進擊河南懷慶府,殺清將金玉和、常鼎以下八旗兵將領22、士卒1755(降軍損失未計算),祖可法被包圍在府城沁陽。

大順軍這次反攻改變了多爾袞的戰略計劃,本來多爾袞派阿濟格攻打大順軍,多鐸攻打南明,在大順軍反攻後,立即命多鐸改為西進潼關,與阿濟格夾擊大順軍。這樣 整個清軍主力全部用來對付大順軍了,至於南明,完全不知道自己逃過一劫,還在繼續看大順軍的笑話。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順軍與多鐸在潼關決戰。清軍明顯在野戰中吃了虧,堅守不出(當然滿清記載是自己獲勝,至於為什麼獲勝卻轉入防禦,我就是不說)。正月四日,大順軍攻清營未破。李自成再次親自進攻,仍然未破營。五日、六日,大順軍連續夜襲,仍未破營,雙方轉入相持。

當戰鬥形式轉為陣地戰之後,勝利必然屬於擁有攻堅優勢的一方。那個年代的攻堅優勢就是紅衣大炮,大順軍沒有紅衣大炮,所以他們敗了

正月十一日,清軍利用運到的紅衣大炮轟開大順軍壁壘,大順軍反擊未奏效,又得到阿濟格進攻西安的消息,只得撤離潼關,在帶走物資後撤離西安,但是斷後的大順軍將領田見秀愛惜百姓,沒有按照李自成的命令燒燬帶不走的糧食,結果全部落入清軍手中,為清軍繼續追殺大順軍提供了物質基礎。

阿濟格的主要對手是大順軍李過部,雙方在延安大戰二十餘日,清軍損失很大,戰死哈爾漢、察瑪海、嘉龍阿、折爾特、朔瑪等許多八旗將校。最後阿濟格也是依靠紅衣大炮摧毀了大順軍營壘才獲勝。駐守榆林的大順軍高一功部在清軍圍攻下堅守半個月,因延安失守主動撤離。

從陝西戰役來看,大順軍表現得比任何一支明軍都要出色。在面對兩路清軍二十餘萬人的夾擊下,大順軍表現出了值得稱道的鬥志和戰鬥力。不過大順軍無力在短期擊破兩路清軍中的任何一路,特別是從潼關之戰來看,大順軍雖然野戰不落下風,但沒有大炮攻堅,長時間以後則必然在腹背受敵下陷入被動。

流寇主義是一個貶義詞,但對於大順軍這樣遭到所有士紳反對、野戰能力較強、攻堅能力不足的部隊來說,轉入流動作戰才是上策

其實大順軍這時的最好戰略是重新進入流動作戰,進入清王朝兵力薄弱的河南、山東,分散、消滅清軍有生力量,而不是固守陝西,與擁有大炮的清軍打陣地戰。

大順軍得到貧苦農民的擁護,但他們沒有發動和組織農民控制地方的能力

大順軍迅速失去北方,主要是失去了民心。大順軍雖然維護農民的利益(免稅,殺官),但是這個時代的民心不是掌握在個體的農民手中,而是在士紳階層手中,只有他們才擁有財富人脈,才能組織發動農民。如果不是大順軍的政策失誤的話,即使在山海關戰敗,只要得到河北士紳的支持,也能夠守住北京,迫使缺乏物資的清軍最終撤回關外。


海軍史研究會員


1644年四月清軍入山海關,大敗大順軍於一片石。十月,清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大順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迅速分崩離析,一個接著一個的被清軍消滅。到1645年,建立僅1年的大順政權便走向了滅亡。

為什麼李自成會敗的如此之快?時間要調回1644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並拉開了東征北京的軍事行動。在東征的路上,各地州縣望風而降,僅三個月時間,整個華北中原的地盤都為李自成所得。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李自成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一下子多出來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盤,以及百萬之多的降軍。李自成一個義軍領袖管得過來嗎?管不過來。

就造成李自成不能有效的調動人力物力,與清軍作戰。加之許多新附部眾本來就是“牆頭草”他們能投降李自成,當然能投降清軍。這就是後來清軍在進攻李自成時,李自成兵敗如山倒的原因。

至於李自成的精銳,早在一片石被清軍消滅。


胡說運道


闖賊戰力大渣,李闖能進京,是九邊的30萬邊軍(野戰軍),全部被八旗消滅,李闖再沒遇見邊軍。明朝滅亡和李闖沒半毛錢關係。

大明以蒙古軍鎮國,不但九邊的邊軍一堆蒙古人,皇帝禁軍三大營之一,還精選三千蒙古勇士,此營號:三千營。其獨特的軍戶制,保證了其建朝到滅亡,軍隊戰力沒出現下降,華夏五千年罕見。明朝南征北戰,只要出動邊軍,幾乎沒打過敗仗,唯獨遇見八旗例外。(邊軍也是蒙古習俗,開戰前犒餉)

李闖和他師父高闖,屢次號稱40萬、50萬大軍,朝廷最多隻出動兩萬邊軍,少的只一萬,就反覆把闖賊殺成渣,最後一次李闖被殺的只剩10來人,躲進大山時已心灰意冷,南下遁世時被一股流賊裹挾,才被迫再反,結果這次再沒遇見邊軍,這個時候李闖還不知道,30萬邊軍已全部被八旗消滅,不敢北上,南下去打開封,開封的周王,被“福鹿宴”嚇毀了,捨得犒勞開封守軍,開封也就憑著一些地方警備軍、丁壯這類垃圾,牢牢守住,最後闖賊放水淹城,都打不下來,闖賊戰力渣的出奇

後、闖賊知道邊軍被八旗消滅,才敢北上,京城是主動開的城門,闖賊進城後得意忘形,以為自己能打,跑到山海關給八旗送人頭,山海關之戰和吳三桂沒關係,八旗衝陣不到一個時辰,闖賊全軍大潰,三桂才出城撿的人頭

李闖不可能成事,沒八旗,早就被邊軍殺光了。當時明朝各地大軍閥不剿滅他,是滅了李闖沒用,八旗在虎視眈眈呢,明朝的存亡,在八旗進不進關的一念之間,所以都在觀望,果然,八旗進關瞬滅李闖


綠巨人的life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李自成兵敗如山倒,連連敗退,是因為前有滿清,後有南明,再加上一個吳三桂,很多士兵又感染了鼠疫沒有戰鬥力,所以闖王李自成敗給了清軍,但他也結束了明朝的統冶。


自由凌飄


明朝百分之七十的精力都在鎮壓異族,從不缺餉的關寧鐵騎戰力也很驚人。滿人入關也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頭陣。農民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的計策直撲京城,各地勤王的軍隊都沒反映過來崇禎就自盡了。緊接著南明成立,吳三桂入關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橫掃中原為滿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全村的驕傲劉兵


李自成的起義軍本來就戰鬥力不強,根本打不過明軍的,經常性的大敗。主要是明朝實在腹背受敵,財盡糧絕、官吏腐敗……才有機會生存壯大的,真正綜合實力不如明軍的。而當時的清八旗軍戰鬥力非常強悍,李自成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一接觸就兵敗如山倒!


AK突擊步槍47


哈哈哈哈笑死人類!當時在滿清的屠殺下,中原千里無雞嗚,一將功成萬骷髏,有大量的土地可耕種!農民軍個個成了地主。還要戰爭幹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