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蝗蟲為什麼能形成農業災害,蝗蟲蝗災在生態鏈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

Jesse7862




平常年份,蝗蟲是並不容易形成災害的,原因很複雜。其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種群分佈

從大的分類方面說,中國國內蝗蟲種類分兩種,土蝗和東亞飛蝗兩大類,其中又可以分為稻蝗、負蝗、飛蝗等眾多類別和科目。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蝗蟲種類繁多,習性多樣,但是一般情況下,它們都在特定的區域內生活和繁殖,都有特定的分佈範圍。同時,因為科目分類差異,它們對於食物即農作物是有選擇性的。所以,這一種群的蝗蟲到另一個環境中,不一定能大發生。比如大家關注的非洲飛蝗是否能對中國造成嚴重危害,答案是趨向於否定的。

二、蝗蟲的族群和蟲源數量

根據我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並認為乾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乾旱以及先澇後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



研究發現,蝗蟲的暴發並非是突然發生的,通常要經過幾年,甚至更多年的蟲源積累和環境改變才發大量發生和漫延,比如連年乾旱少雨,洪澇交替,原生環境被衝擊和破壞等,才會發生集中遷移和暴發。

三是環境改變和人為干預

在這兩項內容中,環境改變是蝗災發生的重要推動因素,比如干旱年份,特別是春旱、夏旱與秋雨相結合的年份,田塊中的蟲卵量會高於往年,再如田塊或田塊周圍雜草叢生、植被水源豐富,食源充足,蝗蟲蟲源巨大,遇到適合其發生的氣候條件,種群繁衍巨大而食物不足,促進了蝗蟲的遷飛和暴發。



另一方面,是人為干預。例如,由於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蝗蟲從原棲息地遷移,遇到合適的沒有天敵的生存環境,造成蝗蟲集中暴發。另外,人們有意或無意的外來蝗蟲物種的引入也不可忽視。例如蝗蟲寵物的擴散、種子檢疫漏掉的蟲卵等,改變了當地蝗蟲種群的基因結構等。再如,連年施用化肥農藥等,蝗蟲出現抗藥性和基因變異,也會造成蝗蟲群體積聚變化,集中暴發。



蝗災的危害是巨大的。我們知道,蝗蟲的成蟲與蝗蝻均為植食性,其中,蝗蟲成蟲期為產卵而做的補充營養十分強烈,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有些種類為寡食性害蟲,如東亞飛蝗,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種類為多食性,如大墊尖翅蝗等。當季節乾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洩出體外,以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危害程度。



我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多次蝗災的集中暴發,對農業林業產業為害巨大。例如,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公頃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公頃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隻/平方米,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

但是,近二十年來,蝗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得益於國家農業測報水平、防護策略以及對於水利設施、農藥化肥的應用,使蝗蟲的群體總量一直被壓制在可控範圍內,既得數據來看,蝗災只在一些地區發生,危害不太廣泛。



目前,沙漠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性害蟲,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一平方公里內可容納8000萬隻成年蝗蟲。它們食量大,每天要消耗相當於自身體重的食物,目標食物是糧食作物及植被。據悉,佔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蟲群一天可吃掉3.5萬人的口糧。

近幾個月來,沙漠蝗蟲災害席捲了從西非到東非、從西亞至南亞20多個國家,受災面積總計1600多萬平方公里。多國遭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對地區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對此,我國專家對此分析認為,沙漠蝗蟲不適合中國的氣侯環境,會因為水土不服而受到限制,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對於防護策略,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列舉了千萬雞鴨戰略,甚至將蝗蟲美食作為治理策略,本人認為,作為一種治理手段,有可行之處,但是面對沙漠蝗的大面積暴發遷移,這隻能是談資而已。據相關數據可知,暴發中的蝗蟲是極其可怕的,其群集性、遷飛性、暴食性、暴發性與攻擊性是極其可怕的,超出我們的想象的。一句話,做好測控,對為壓制種群,對外防患於未然,做好應急物資準備等才是正解。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您持續關注三農領域創作者菜刀砍螞蟻。


菜刀砍螞蟻


這次肆虐非洲的蝗蟲叫做沙漠蝗蟲。這種昆蟲的習性有兩種——獨居和群居,有什麼區別呢?

通常情況下,沙漠蝗蟲一般是獨居生物,而且性格溫和。但是如果出現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比如說乾旱造成的食物匱乏,會讓這些獨居的沙漠蝗蟲面碰面,然後就成了群居。

相互見面之後的蝗蟲,在爭奪食物時會變得異常暴躁。外表顏色也會從綠色變成灰色,食量也會隨之增加。這就導致大量作物被啃食,進一步刺激了蝗蟲的聚集。

就這樣,一群接著一群,啃完一片又一片,蝗蟲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脾氣以後越來越暴躁。不要小看只有幾釐米的蝗蟲,每天持續10小時,在暴躁的情況下,可以飛行150公里的距離。

由於蝗蟲食物範圍廣,可取食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豆類、菸草、蘆葦、蔬菜、果樹、林木及雜草的葉子、嫩莖、花蕾和嫩果等,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規模聚集時可將作物食成光桿或全部吃淨,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甚至造成農作物顆粒無收,因此當蝗蟲大規模出現時又被稱作蝗災。

上面我們說到一旦蝗蟲大規模出現時就會形成蝗災。而一旦發生蝗災,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留,它們吞食莊稼,使農產品絕收,進而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戰禍。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720, "file_sign": "36c610f642a6731e1fc8486f794e8492\

心心念影視


從某些角度來看,也就是蝗蟲在乾旱產生的年份在一定的溫度適應情況下形成了氣候,或許就是老天爺安排的劇本吧?以促成蝗蟲的適宜產卵繁殖期限的驚人數量短、平、快的優越性體現,讓人們只能有頭痛的份。從古至今的蝗蟲天災案例到現在科技發達的年代,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始終沒有最好的方案把蝗災扼殺在搖籃中,這也是人類與蝗災之間還存在勝負難分的爭議。這就好象我們中國在古代封建時期的少數民族時不時來劫掠騷擾一陣搶些財物,過些時候又來搶一樣卻得不到根除,只能是被動防守的尷尬狀態。這主要是蝗蟲的短期產卵繁殖快速猛增數量的無法想象。用雞鴨鵝,及飛鳥類的生態消滅蝗災顯然是力不從心的中下之策。不完全估計是幾千幾萬倍的超飽和供大於吃的不成正比現象,噴灑農藥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也只能是保持現狀比較可行的處理方式方法之一,當然用最好的方法解決蝗災方案還任重道遠,但也相信在目前已經誕生出來的人群當中或許己在路上,就有部分能成為這方面研究興趣的熱點愛好,且有傑出能力攻克這一屬目爭議,把蝗災現象控制在平常的萌牙狀態成為科技撓楚們領銜的亮眼成績吧!

吧!


鍾記雕刻之鐘道益


因為天時地利對蝗蟲的繁衍有利才使蝗蟲成災,對於它有什麼用,在正常時它也是食物鏈的一種,它對人類也是起到物種的多樣性的,世間萬物如不超量對人類都有易,如過量任何物種都能成災,但總的一條都是上天按排的,人是無力迴天的,那些專家說什麼人類破壞自然所造成的都是謬論,,


幸福永駐292


蝗蟲在沒有天敵,條件適合就會大量繁殖,由於數量太多,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連樹葉都會吃完,所以地裡糧食,果樹都會被吃完,所以就成蝗災了。生態鏈吃植物,被鳥吃


白夾黑


天生萬物相互生克保持平安人只是其中一分子而異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