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對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如何評價?

遲鈍老刀


一個優秀的寫手的筆下所產生的文字要對社會負責,若圍背社會準則張場嘶鳴,最終被歷史埋沒,消聲滅跡。

李自成自成是一股反社會的勢力,殺聲震天中血流染紅江河。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完全不是真實的寫照,闖王來了納糧照章不誤,明顯有欺騙性,只能說李自成所在的一段歷史老百姓的日子水深火熱。

如果把闖王來了不納糧,改寫成闖王來了少納糧會很完美。





郭璽清


我是1969年生人的。

記得小時候大約七八歲,父親大人就喜歡給我說書,我也看到過父親深愛的水滸,三國和李自成全套。早期的李自成應該是十二本一套。父親最喜歡的就是裡面的每個人物的塑造成功。只能憑藉記憶來說了,劉宗敏,郝搖旗,高迎祥,尚炯,牛金星,李信後來改名李巖了,高夫人繡闖王旗,雙喜,張鼐哎呀快想不起來了,,,。

父親說讓我必須全部看一遍,但一直到現在,我都沒時間。我想只能到以後退休不幹活了,一定完成父親交給的任務。

父親屬於那個年代的文化人,一直以來父親的話就是我必須接的聖旨。

如果說此生最好的擁有是什麼?我肯定回答,我今生有幸就是有一個最好的父親大人。願來生我還做他的兒子


山昌正


我非常感謝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正是這套書使我終身受用,養成閱讀的習慣自此開始。記得我剛畢業在家待著,媽媽給我看我閒著沒事,就給我借了一本書,就是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當時我並不喜歡閱讀,但因為閒得無聊,先也就順便翻翻,沒想到,我被它慢慢地吸引住了,開始夜以繼日地閱讀,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然而,很遺憾,當讀完第五冊後,就再也沒有借到,因為據說是後面的還未出版,後來我再也沒有讀這後面的三冊。這事一直讓我難以釋懷,前幾天,我訂的一套《李自成》終於到了我手裡,我想抽時間慢慢品味。


源來892


李自成還真看過,20多年前,在北內工作,在廠圖書室借閱的好幾大本。當時覺得寫得很好,不然也不會一本接一本的看完了。現在記得最清楚的好象只有崇禎與陳圓圓紅袖添香一段了,當時25歲對這個皇上還是很敬佩。是個史詩級鉅著吧。就小說本身是很成功的。


Jacksong


記得1977年我上初中時,記得是5月份的一天,父親讓我去新華書店幫他買《李自成》這套書,這是父親第一次讓我幫他買書,從小都是星期天他帶我去書店給我買小人書,我有一千多本小人書,我父親酷愛書我家有很多書,從小借書給別人因損壞丟失沒少挨父親的打,這次是打倒四人邦後很多過去的書和一些新書出版了,記得當時書店買書的人排的人山人海,結果買了一套,當年的姚雪垠可不是一般的火,但我對這個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反感很討厭些人,對李自成這個人也很討厭。


天涯逸客


《李自成》我閱讀了前面幾本,後面幾本終於放棄了,為什麼?因為越讀越沒勁了——

1、最令我反感的就是把李自成這個農民起義軍領袖塑造了文革期間浩然所著《金光大道》小說裡的主角一個模式的人物,即“高大全”的人物,他筆下的李自成簡直完美到了沒有一點點缺點,人物形象也給你他整天都是挺胸昂首、器宇軒昂、大義凜然的樣子,姚雪垠從來沒有想到過,這樣塑造一個人,這個人就不累嗎?成天活的這麼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還是一個人嗎?

2、李自成也幾乎沒有什麼人性挖掘,和同事、下屬、官兵發生任何分歧,差不多總是他正確、他英明偉岸、他光榮偉大,他沒有錯的時候,小說大體上也不寫他家庭的事情,他和女人的關係,他的婚戀、他的性愛、他的吃喝拉撒,他像個塑料做成的人工智能偉人。

3、總體上,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被姚雪垠描繪成了一支正義之師、一支革命的大軍、一支為民而戰的偉大軍隊,“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樣的傳說中口號,被姚雪垠切切的寫成了李自成農民軍的自始至終貫徹執行的信念和行動綱領。我記得姚雪垠曾經為自己這樣寫辯護,他的意思是他翻閱、查找到的歷史資料和信息,是證明了他的小說觀點的。可我閱讀過的很多歷史資料和書籍,都越來越將李自成的農民軍描寫成了一支暴力的窮兇極惡的比土匪軍隊沒有好多少的腐敗的邪惡軍隊,李自成的農民軍雖然濫殺民眾不如張獻忠的農民軍,但也就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尤其近一、二十年,很多學者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幾乎沒有一次真正促進中國歷史進步的,卻多次造成中國歷史大倒退,比如黃巢起義、張順起義、方臘起義、以及李自成起義等等,尤其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為邪惡,這些農民起義,除了對崩潰中國的各個皇朝有作用外,中國人民並沒有從中得意,中國社會也沒有因為那一次農民起義而進步了,包括科技、文化、藝術,甚至政治方面也是毫無進展,成功的人終究還是做了皇帝、組建了高度集權的中央王朝,明朝相對於元朝,僅對漢人有所寬鬆、得益,但相對於更早的宋朝,明朝並沒有什麼進步的意義。那麼,姚雪垠為什麼看不到這些呢?或者他不同意歷史學家這麼評價李自成農民起義?

4、小說《李自成》的寫作方法是用的非常傳統的現實主義寫作方法,相對於此前的現實主義小說,姚雪垠的這部小說毫無藝術價值的提升,毫無革新,寫的很長很長,卻感覺又臭又長,可以說在寫作技藝方面,這部小說的故事內容和情節方面的構思很平庸,毫無趣味,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則患有嚴重的“高大全”毛病,論整體水準,它甚至遠不如茅盾的《子夜》,可你要知道,茅盾的《子夜》是創作於1930年至1932年,而姚雪垠的《李自成》卻是創作於1963至1999年,可以說在小說創作方面,姚雪垠相比前輩,以小說《李自成》來衡量的話,是大倒退了,卻毫無創新之處。

5、如果將《李自成》當成一部通俗小說來看待,那寫作技藝方面也沒什麼好評論的,但偏偏他憑藉這部小說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老實講,我覺得茅盾要知道這樣的小說也能獲得以他筆名命名的文學獎,一定會氣的從棺材裡爬出來,堅決要求停止侵犯他筆名權。


天淞子


姚雪垠寫《李自成》寫了五卷,洋洋灑灑300萬字,曾經獲得茅盾文學獎。

第一卷寫的不錯,寫明朝朝廷的腐敗,崇禎皇帝對攘外安內的搖擺,寫的都比較符合歷史。第一卷值得看。

但是,的的確確是美化了李自成,我承認李自成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但是他沒有當好這個領袖。按理說,李自成要奪取天下,在當時的情況下,比朱元璋奪取天下簡單一些。明朝末年,吏治腐敗、宗室龐大,早已天怒人怨,但是李自成沒能向朱元璋學習,他是個自發的起義領袖,不懂得修正自己,不懂得提高自己,而是隨波逐流,錯過大好機遇。就天資和勤奮而言,李自成遠遠不及朱元璋。

但是,姚雪垠把李自成寫成了高大全的人物,如果真有這麼優秀,李自成在明末亂世取得天下真的一點都不難。所以,姚雪垠寫的李自成是假李自成。

真的李自成政治上策略不高明,軍事上戰略不成熟,延攬人才上缺乏包容和手段,沒有團結到一個當時的大才子,圍在身邊的都是牛金星、宋獻策這種三腳貓的人。

當做小說看,還是不錯的,文筆沒的說,對部分史料的收集和考究也不錯。


坐看東南了


上初中時開始讀,讀了兩卷(五本,一卷兩本,二卷三本),上大學讀了第三卷(又是三大本),之後一直到工作後好幾年,也沒等到第四卷。第五卷倒是先出來了,姚先生也去世了。於是買了新的十卷本——分別叫《潼關南原大戰》、《商洛壯歌》、《紫禁城內外》、《李信與紅娘子》、《三雄聚會》、《燕遼紀事》、《洪水滔滔》、《崇禎皇帝之死》、《巨星殞落》,整個又從頭讀了一遍。很顯然,最後三本屬於第五卷,前七本對應著以前出版的前三卷,中間缺失一大塊(從水淹開封就直接蹦到進攻北京去了),也就是說第四卷根本沒有寫。總體感覺,前兩卷寫得非常好!堪稱經典!第三卷有點“水”了,第五卷則更“水”,語言重複,不夠流暢。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說,最成功的是崇禎皇帝,其次是張獻忠,可以說栩栩如生。再次,李信(李巖)、紅娘子、盧象升、洪承疇、宋獻策、郝搖旗、慧梅、尚炯、楊嗣昌、王長順等,也還比較成功。比較失敗的是李自成、高夫人、劉宗敏、牛金星、吳三桂等。得失相抵,半部傑作。






韓韓曉曉波波


讀書筆記--姚雪垠十卷本《李自成》


李自成大家都知道,但我相信真正看過這套姚雪垠的十卷本的朋友寥寥無幾。實在太長了,而且它描寫的生活基本上也進不了現代人的視野。皇皇鉅著,二百多萬字,光看就看了我一個多月,用掉了許多的夜晚和週末,而姚先生從1957年開始寫第一卷,直到他去世的1999年才全部寫完,一共寫了42年,半輩子的心血就在這一部書上。

最早給李自成寫傳記小說的是1930年代米脂縣一個李姓的李自成後人,寫了40回的《永昌演義》。這本書被毛澤東在延安看到了,很感興趣,評價很高。不過作者雖然對李自成的個人品格多有讚譽之詞,他對整個起義運動的定性卻還是按照傳統觀念,寫成了流賊。對這點毛澤東禮貌地表示了不爽,希望作者能夠改寫,把造反寫成農民革命。

1944年,郭沫若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以歷史學家的身份分析了明朝是怎麼覆亡的,和李自成的起義又是怎麼從勢如破竹的勝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走向分崩離析,最後滅亡的。他雖然罵了幾句李自成,但那是恨鐵不成鋼的罵,總體上對“農民運動”是讚賞和認可的,符合新華日報的一貫基調。

不過,當時的官方輿論,以中央日報為代表,認為正是李自成張獻忠這種流寇和中央政府作對,使得國家內外交困,以致被滿洲滅亡,炎黃子孫被異族統治了二百七十年,所謂親者痛仇者快。

立場不同,觀點自然不同,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有志於打江山坐天下的毛澤東和共產黨不僅僅和官方輿論進行論戰,更利用三百週年的紀念對全黨上下進行整風,目的是吸取李自成失敗的教訓,不犯同樣的錯誤。

最後,他們確實比李自成高明,取得了成功。

《永昌演義》的作者死了,沒能改寫,姚雪垠卻站了出來,用一部《李自成》完成了毛澤東的願望。第一卷(相當於十卷本的一,二卷)從1957年開始寫,1963年出版,是1949年後大陸出版的第一部白話文歷史小說,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史觀和階級鬥爭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歷史小說。

插一句,受不了這種風格的朋友可以看四卷本的《李自成》,它把十卷本里的革命氣息咔擦掉了,留下的都是精華。

關於造反的小說,最有名的當然是《水滸傳》,但是《水滸傳》只寫英雄,卻沒有歌頌農民,更沒有階級觀念,而且最後以投降收場,所以被毛澤東批得體無完膚,說它是反面教材。《李自成》第一卷一出版,立刻獲得了毛的高度評價,一時洛陽紙貴,風靡全國。

第一卷一開始就全景式地描寫了潼關南原大戰,李自成戰敗,但是敗而不亂,敗而不餒。姚先生顯然學習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對戰爭的描寫,場面宏大卻又細節嚴密,情節緊張激烈,人物栩栩如生,讀來讓人心馳神往,廢寢忘食。

緊接著就是商洛壯歌,又是一場更加驚險激烈的戰爭,情節篇幅幾十萬字,卻沒有一點拖沓。雖然作者有意要表現起義軍革命樂觀主義的豪情,但是畢竟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筆法,讀者只需自己過濾掉那些詞彙,並不影響閱讀。單就寫戰爭而言,第一卷絕對可以在中國文學史里名列前茅。

姚雪垠儘管已經很革命了,文革後第二卷(相當於十卷本的三,四卷)差點還是沒寫成。後來毛澤東開恩,專門囑咐下面別鬥姚雪垠,讓他好好寫。第二卷直到1976年才完成,所以,毛澤東到去世也沒能看到。在商洛戰爭取勝之後,李自成終於跳出包圍圈,轉移到鄂西(就像是後來的反圍剿戰爭)。崇禎皇帝不得已,派出他最信任的大臣首輔楊嗣昌督師剿賊。李自成只帶五十騎飛馳進入河南(就像是後來的千里挺進大別山),因為他很得人心,僅僅幾個月就招募了十萬大軍。而且,各路人才紛紛投奔,比如牛金星,宋獻策,李信(後改名李巖),連另一家起義領袖羅汝才也帶著十萬大軍來入夥,一時間真是風雲際會,兵強馬壯。

然而,興旺中已經埋藏了失敗的種子。李巖勸李自成,每打下一地應該設官理民,恢復農桑,建立根據地,讓百姓休養生息。戰略上先佔河南,再西進關中,東扼漕運,如此步步為營,則進可攻退可守,幾年之後北京四面楚歌,只等瓜熟蒂落的時候派一大將就可輕易拿下。然而李自成呼嘯中原,摧枯拉朽,早已躊躇滿志,只想早日打進北京,根本沒有耐心慢慢推進。

第三,四,五卷都是改革開放之後才寫的。

第三卷(相當於十卷本的五,六卷)主要寫了兩件事,一是崇禎皇帝和滿朝文武的失策,造成了洪承疇在遼海對滿洲作戰全軍奔潰,兵敗投降。二是李自成三打開封的故事。

這一卷雖然也有很多戰爭,但是在三打開封的時候作者花了很多的筆墨描寫了開封城裡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貌似和書中的主要人物無關,偏離主線,很多讀者感到費解,但在我看來,這段故事卻是全書的精華,插入這段獨立的故事是姚先生有意為之,有其深意。

張德厚是開封城裡一個貧窮的秀才,教書為生,妻子香蘭溫柔賢惠,一兒一女還小。德厚有一個臥病在床的老孃,一個妹妹德秀還沒出嫁,一個從小收留的孤兒堂弟德耀在鐵匠鋪當學徒。前院兩間房子一間租給在相國寺給人看相餬口的王鐵口和她半癱瘓的老婆,一間租給靠給人做針線過活的寡婦霍婆子。

故事寫的是,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採用圍而不攻的策略,切斷城裡的糧草供應,以待城裡糧儘自亂。圍城圍了幾個月,跟其他老百姓一樣,德厚一家為了生存,絞盡腦汁,和鄰居一起歷經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苦難,實在是中國普通老百姓在亂世的悲慘命運的寫照。吃蛆,吃草,吃皮襖,吃人。。。人性的最善和最惡都毫無遮掩的上演。其描寫是如此的細緻冷峻,顯然姚先生對這樣艱難和野蠻的生活並不陌生。

然而讓人絕望的是,任你如何掙扎,這一家子的每一個人一個一個死去,一個都沒能保住。老太太為了省糧食給獨苗孫子最先餓死,香蘭帶著德秀和一雙兒女逃出開封逃難,很快女兒招弟生病死去,然後遇上亂兵搶掠,德秀投井自殺,香蘭被軍官強姦,又被擄去軍營,她為了保住兒子小寶忍辱偷生,最後趕上軍隊清理整頓,小寶和自己都被士兵扔進黃河活活淹死。

王鐵口的老婆為了讓自己丈夫有機會活下去上吊自殺,卻也沒能保住他。王鐵口在街上走路的時候因為身體虛弱摔了一跤就被人打死吃掉。而一貫善良熱心的霍婆子因為偷偷幫助被困在城裡的婦女和起義軍裡的家人牽線而被守城的官軍凌遲處死。

圍城到最後,絕望的官軍掘黃河大堤水淹義軍,開封城裡也一片汪洋。德厚在官軍的木筏子上,遇到在義軍木筏子上的德耀,兄弟倆激動呼喊。德厚被官軍踢下筏子淹死,德耀要搶過來救他卻被箭射死。

姚先生的心好狠,寫這麼一段死光光的的故事,一點渺茫的希望也沒有給讀者留。至於中心思想,我就不說了。其實真實的歷史一點也不比小說溫情,比如1949年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把鄭洞國圍在長春,鄭洞國的軍隊是當年在緬甸作戰的抗日遠征軍。鄭將軍很紳士地向林彪建議,先把城裡的四五十萬無辜的老百姓放出去,國共雙方再決一死戰。林彪冷笑一聲,你想得美,我要的就是這麼多嘴巴把你們的糧食消耗掉。城裡的張德厚們想逃出城,都被機槍打了回去。圍城五個月之後林彪拿下了長春,它基本是一座死城。

第四卷(十卷本的七,八卷)之前李自成已經勢如破竹了,北京指日可待。他先是把一直跟隨他的羅汝才咔擦了,暴露出無毒不丈夫的領袖氣質,然後又滅掉投靠他卻又害怕他的袁時中。

高潮是他兵不血刃拿下北京,逼死崇禎皇帝,走上了人生巔峰。因為他決定建都西安,根本沒打算為北京考慮將來,於是放縱大將劉宗敏拷掠大戶,姦淫民女,大失人心,在勸降吳三桂不成後又貿然東征山海關,卻完全不知吳三桂已經勾結滿清,意圖一舉消滅李自成。這一卷充滿了悲劇氣息,李自成飄飄然於登基稱帝,建立新朝大順,他和手下將士完全失去了創業時的謹慎和自制,行事荒唐,為所欲為,以為江南可傳檄而定,滿洲癬疥之疾,而不知末日將到。

唯一保持清醒的只有李巖和宋獻策。但是懾於李自成對付革命同志的狠辣,他倆不敢過分勸諫,眼睜睜地看著大順一步步走向深淵。

第五卷(十卷本的九,十卷)基本就是李自成的下坡路,崩潰史。山海關一戰,在吳三桂和多爾袞的夾擊之下,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一路奔逃,一路敗仗,逃向陝西。一路上,他發現以前老百姓對他夾道歡迎,當成自己人,而現在人全逃光,東西搬光,恨不得連水井都填上。出來混,終於還是要還的。

在山西休整的時候,李巖建議李自成給他一路兵馬,他回老家河南開闢另一塊根據地,牽制官軍,並做山西和陝西的屏障。李自成懷疑李巖要脫離自己,另起爐灶,和牛金星合謀把李巖兄弟殺死,逼走李妻紅娘子。

李自成自己是陝北的農民,他依賴的老兄弟也都是跟他差不多的陝北農民,對於象李巖這樣的既是外省人,又是讀書人,祖上還是明朝大官的世家公子骨子裡就不信任,屢敗之後更加疑神疑鬼。和所有失敗的政權一樣,自毀長城,自相殘殺都是加速它毀滅的路徑。李自成親手把大順朝捲土重來最後的機會給殺死了。

李自成一路敗退,最後孤家寡人,被農民打死在通縣九宮山。不過,作為一代梟雄,他還是有不少忠心的部下的,他們後來和南明政權合作,繼續和滿清作戰,堅持了十九年,直到最後一個戰士兵敗自焚。


十卷本在亞馬遜上一百四十多元就能買到,單價比豬肉便宜。


邱楚機國學


上學的時候,歷史書上說到闖王李自成,打到北京之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腐化墮落。山海關一戰,被清軍和吳三桂聯合打敗,從此兵敗如山倒,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當時我一直不明白,在攻打京城之前,大順軍已經控制了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和湖北的大部,為什麼一場敗仗竟然永世不得翻身?

看了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終於明白了。大順軍的所謂“控制”了某地,就是打下了這個地方,殺了地方官和民憤極大的惡霸,不對百姓“納糧”,將大戶人家的金銀珠寶、糧食、布匹、騾馬洗劫一空。更有甚者,有時候還把城牆給拆了。從來沒有想過建立各級政府,按偉人的話就是“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這就是蝗蟲過境,一旦遇到挫折,哪有回頭路?

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的失敗,小說裡都已經給出了答案。

小說裡的人物刻畫入微,李自成、張憲忠、崇禎、李巖個性鮮明。大順軍內部武將、謀士爭權奪利,大明王朝的宮鬥都寫的很到位。

整個小說,使人感到頭重腳輕,前面幾部既氣勢磅礴又細緻入微。從水淹開封之後,寫的簡略一點了,很多重大事情都一筆帶過。虎頭蛇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