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末何進的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陳遠


東漢末年為什麼會天下大亂?

制度性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漢光武帝所確立的,以洛陽宿衛為核心,輔以都外諸屯營(如黎陽營、虎牙營、雍營)為羽翼的皇室控制常備軍,鎮撫天下的軍事體系的瓦解,混亂的治安局勢,使得地方官開始各擁重兵,最後走向事實上的割據。

何進之死,可以說,只是這套軍事、政治體系瓦解的結果,而不是起因。

何進在死前,其實已經下詔招董卓進京,而董卓的軍隊,卻不是何進憑空創造出來的,而只是他給了他進入洛陽,染指中樞權力的藉口和機會。

事實上,早在東漢中後期,匈奴西遷所造成的勢力真空造成了鮮卑崛起,以及羌人東遷河南地對關隴地區形成的巨大的壓迫,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邊患。

東漢王朝面對鮮卑崛起的大規模討伐,損兵折將,面對羌人的反叛,也是耗費了大量的軍費鎮壓,卻屢伏屢起,軍事上,原有的制度體系,早已不堪重負。

所以,涼州和幽州、幷州,以至於三輔,作為“緣邊地帶”,已經逐步的走向“軍區化”,或者說,軍事化。

正是這樣的進程,催生了董卓、丁原之類的擁兵軍閥,而不是說他們是憑空產生的,而內郡的黃巾起義,則更是讓原本看起來堅實有力的東漢帝國顯露出了他疲憊的本質。

在漢靈帝的時代,通過非常態的財政手段搜刮,在黃巾之亂後,重新組建了西園八校尉,代替原本已經朽壞的京師軍事,已經算是挽救自身的重要嘗試。

而等到何進與十常侍失和,殺掉蹇碩,吞併西園軍後,朝廷的兵權又落入何進之手,但是他對於外朝士人的倚重和對於宦官的痛恨, 最後觸發了他的被殺,而袁紹有以此為藉口,以千人入宮殺盡宦官。

事實上,之所以東漢王朝一直是外戚專政和宦官專權輪替,就在於他們實際上是皇權的兩隻“手”,而外朝的儒化官僚體系,則是整個王朝的腹心,腹心雖然重要,手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東漢王朝兩隻手都被袁紹剁掉之後,這個王朝,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董卓入京,對於入洛外軍的吞併和對中央禁軍的吞併同時進行,當他完成了這個進程,實際上已經代替了東漢皇帝,成為天下武力最強的“保護者”。

當然, 由於政權腹心對他的反感乃至於反抗,整個王朝喪失了絕大部分由士人控制的,地方控制權,董卓仍舊成為了東漢中央皇權的埋葬者,哪怕是他身死之後,缺少“雙手”的東漢朝廷,仍舊無從復興,只能等待最後的審判。

所以,與其說何進是開端,不如說他只是歷史進程中的一朵浪花罷了,當然,他加劇了這個必然發生的進程。


劉三解


東漢末年的何進,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的哥哥,屬外戚集團,官至大將軍,手握兵權,是東漢中央政府唯一的實權派人物。

眾所周知,何進一死,宦官立馬被誅,接著是董卓亂政,後軍閥割據混戰,天下大亂。



何進不死的話,東漢中央政府仍有一定的實權,能夠鎮住地方軍閥,地方軍閥如果想擁兵自立,對何進仍有所顧忌,而當時董卓官至幷州刺史,算是何進的心腹手下,何進召董卓進京,誰也沒想到董卓還沒進京,何進就被殺,要是何進沒死,董卓敢亂政?到了京城還不是乖乖聽命何進,否則哪來的亂政?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為一個集團的一個人:

以袁紹為首的士族集團。

何進之死,誰受益最大?

表面上是董卓,實際上是袁紹。董卓亂改,袁紹振臂一呼,立馬就成為討董關東聯軍總司令,再後來雄據北方四州,成為當時天下勢力最大的軍閥。



本著誰受益,誰嫌疑最大的原則,何進之死與袁紹脫不了關係。

袁紹給何進出了個壞主意:誅滅宦官,召董卓進京。明顯是不懷好意,何進是外戚集團首領,宦官集團是當時勢力僅次於何進的一方勢力,而袁紹四世三公屬士族集團,外戚與宦官火拼,得益的是士族。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何進的死不會導致天下大亂,但宦官的滅亡會。

東漢歷史上,外戚權臣那是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每個皇帝繼位的時候,都是外戚專權,然後長大了,利用宦官奪權,消滅外戚,然後自己快死了,也是一樣讓外戚執政,自己的兒子又一樣的長大,利用宦官奪權。

唯一沒有奪權成功的,就是漢獻帝,為什麼他失敗了呢?因為宦官集團被消滅了。

很多人認為,因為皇帝昏庸,才導致宦官專權,哪來那麼簡單呢?漢獻帝也想昏庸,然後宦官專權,自己就有機會了,但結果呢?魏晉南北朝那麼多“昏庸”的皇帝,怎麼沒有宦官專權呢?怎麼沒有利用宦官奪權的呢?

相反,宦官是皇帝唯一可以利用的人,且不會威脅皇權,唐朝是玩砸了。

宦官不是外廷官員,沒有權力根基,他們是皇權的外延,行使的是皇權。這樣他們即使幫助皇帝消滅了權臣,也是沒有辦法威脅皇帝的。

東漢一直是宦官代表的內朝和士大夫集團代表的外朝相互制約的機制,到了漢獻帝,因為何進被宦官殺了後,袁紹代表的士大夫集團,火併了皇宮裡的宦官集團,士大夫集團失去制約,於是皇帝就成了傀儡。


南朝四百八十寺


東漢慎侯、大將軍何進只是一個平庸之人,原本死不足惜,但他臨死前的幾步昏招,導致了東漢末年大亂的開始。

大家都知道,東漢是一個外戚和宦官專權非常嚴重的朝代,到了漢靈帝劉宏的時候,宦官勢力還是非常強大,但何進作為皇后何氏的哥哥,也在朝堂上舉足輕重,與宦官們關係很不融洽。

漢靈帝駕崩後,何進當然擁立自己的外甥劉辯即位,但部分宦官卻想擁立劉辯的弟弟劉協,這就更加深了何進與宦官們的對立。

何進想把宦官們一網打盡,以便獨攬大權,但妹妹何太后卻因宦官求情而不同意,於是,何進一方面部署與宦官鬥爭,另一方面與袁紹等人商定,請擁有外兵的董卓進洛陽。

悅史君認為,何進的這兩步都是昏招,一是倉促破壞內部平衡,二是引狼入室,都是大亂的徵兆。

宦官們當然知道何進要殺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以何太后的名義把何進騙進宮,然後就把何進殺了。

何進一死,袁紹等人就以此對宦官們大開殺戒,董卓發現洛陽情況有變後,加快進軍步伐,把被宦官們挾持在外的皇帝劉辯和劉協等人拿下,迅速控制了朝政。

董卓比何進要乾脆的多,他首先通過廢劉辯立劉協,宣佈了自己的主宰地位,但這樣卻讓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員激烈反對,他們在反對董卓的旗號下,大肆擴大自己的權勢和地盤,加劇了東漢統治的危機。

等到董卓被殺後,漢獻帝劉協卻始終沒能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反而成為武將們挾持的對象,直到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都,這時各地勢力都以曹操為漢賊,實際上還是繼續爭奪自己的利益。

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之後,南下進攻劉表、孫權,卻在赤壁之戰中敗北,導致了劉備和孫權的崛起,這樣東漢的結束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悅史君認為,東漢到了漢靈帝時期,經過黃巾軍的打擊後,地方官員掌握了更多的權利,實際上已經有了大亂的跡象,何進的死只是打開了潘多拉盒的一個因子,就算不是這個,也會有其他的誘發因素,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何進是屠夫出身,是何皇后的哥哥,其實漢靈帝是想立劉協為皇帝的,因為劉辯舉世比較輕浮,而劉協比較聰明,舉止比較妥當,再加上劉協的生母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所以漢靈帝也比較同情劉協。

但是劉辯是嫡長子,所以漢靈帝也一直很猶豫,一直到了公元189年,漢靈帝臨終把劉協託付給蹇碩,蹇碩叫何進入宮,想趁機會殺掉何進,這樣就能立劉協為帝,可是蹇碩的司馬叫潘隱,跟何進關係好。

當何進入宮的時候,潘隱用眼神示意何進有危險,讓他不要進去,何進立馬意識到,所以就趕緊離開,就沒有入宮,於是劉辯被立為皇帝,由何太后臨朝聽政,而劉協為勃海王。

何進掌握朝政大權之後,就想除掉蹇碩,蹇碩也知道這一點,他寫信告訴中常侍趙忠等人說,何進現在掌握了朝政,肯定要除掉我們(宦官)的,我現在還統領禁軍,我們一起動手,除掉何進。

中常侍郭勝跟何進是老鄉,他與趙忠等人商量了以後,覺得還是跟何進的好,就把蹇碩給他們的信給了何進,何進就將蹇碩除掉了,禁軍也歸到他手裡。

袁紹對何進說,以前竇武想要除掉宦官,沒有成功,失敗被殺,就是因為他的計劃被洩露了,而如今你大權在握,手下能人又十分多,完全可以一舉除掉宦官們,何進覺得袁紹十分的有道理。

何進將他的想法告訴了何太后,宦官們送了很多錢財給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還有何太后的弟弟何苗,讓他們向何太后求情,他們對何太后說,大將軍是想殺掉皇帝的左右專權的,所以何太后不同意。

何進也比較為難,袁紹又出來出主意了,他建議何進召眾州牧帶兵入洛陽,逼何太后同意,何進覺得很有道理,陳琳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大將軍手上有軍權,自己來就可以了,何必找他人呢,到時候那些人不聽命怎麼辦,於是董卓、丁原等人率兵前來。

十常侍假何太后的詔書,召何進入宮,將何進殺死,而袁紹也趁機殺入宮內,將宦官內殺死,就這樣,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都被除掉了,董卓也入了洛陽,廢掉了漢少帝劉辯,而立漢獻帝劉協。

東漢中後期之所以能一直延續,其實就是外戚與宦官的相互平衡,但他們都是支持皇帝的,而如今,隨著何進的死,都一併沒了,而各地的州牧們都變成了割據的諸侯。


歷史簡單說


我們需要先了解下何進,何進大家都認為他是屠夫,靠妹妹才上位到大將軍,統領天下兵馬,其實不然,拿到現在來講,你在企業裡任職也好,在政府部門也好,他能做到那個位置,絕不對不僅僅是靠關係,還需要自身能力,如果沒有能力你能坐三天一個月,三個月估計就被拉下來了,所以其實何進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只是被出生害了,一個殺豬的當上大將軍,而且是靠妹妹上位,才導致口碑不好,口碑不好,很多人就會看不起他,對他的死就有一種死不足惜的感覺。 確實他的死是死不足惜,因為他的死導致了漢朝天下大亂,因為他招的董卓進京。其實何進不死,董卓是沒有機會的,董卓肯定不敢在何進面前猖狂,他肯定會被要求退回西涼去,至於漢朝爛到骨子裡,氣數已盡的,也許無法換回,但是有可能不至於天下大亂,諸侯相互攻打,而後進入三國鼎立局面幾十年才被司馬炎統一起來,而有可能會被改朝換代,或許就沒有三國了.


蘇蘇煮酒論史


這麼簡簡單單的說吧:

你辛辛苦苦才拿下的業績 卻被同事拿去冒領了,你火不火?

這就是袁紹等山東諸侯為什麼大規模起兵反對的原因——辛苦煮熟了的鴨子,被你吃了,能不氣嗎?會不想奪回來嗎?

什麼匡扶漢室,什麼誅殺國賊董卓,其實就是為了自己能做董卓!袁紹是如此想,袁術也是如此想,曹操當然也是如此想,就連孫堅也是如此想——否則他也不用偽造的傳國玉璽!用屁股想都知道,漢獻帝早就遷到西漢,董卓會把傳國玉璽這麼重要的東西丟給你孫堅去撿?!

還是宦官張讓在死前說的話道出了真相:

“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

十常侍殺一個外戚何進,還會有袁紹、董卓、曹操等野心家在排隊進入,不會影響漢朝的權力平衡;但袁紹殺進宦官,漢朝皇帝不會有宦官扶持,完全被權臣(董卓、曹操)控制,漢朝權力失去了平衡。

試問,誰不想做董卓一樣的權臣?這就是張讓死前的話要表達的道理!也是漢朝為何最終禪讓滅亡的根本原因。

屠夫何進之夢

何進本人是屠羊出身的,因為賄賂宦官,讓得以讓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成為了漢靈帝的貴人。

可以說,沒有宦官的幫助,何進只能老老實實的做他屠夫;沒有宦官的力撐,何進根本不可能大權在握,何皇后和太子劉辯早就被漢靈帝廢了。

即:何進和宦官是相依相連的關係:何進依靠宦官得以富貴,宦官希望藉助何進勢力得以生存。

張讓就殺何進時的話說得很明白:

“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陳留王協母王美人,何後鴆殺之,帝怒,欲廢后,宦官固請得止。)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託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太甚乎?”

沒有宦官的通風報信,何進早就被宦官蹇碩遵照漢靈帝遺詔處死了。

雖然漢靈帝沒有因為何皇后毒殺王美人兒廢了她皇后和劉辯的太子之位,但漢靈帝還是在自己死前,要求蹇碩殺何進立劉協(漢獻帝):

“六年,帝疾篤,屬協於蹇碩。碩既受遺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

如果不是潘隱用眼神暗示何進出宮,何進就被蹇碩殺了。

漢少帝劉辯即位後,蹇碩依然不死心,還想要殺何進,只是郭盛、趙忠等十常侍認為何太后可以依託,於是不聽蹇碩,導致蹇碩被何進所殺。

蹇碩的死,導致了漢靈帝為平衡何進兵權而設立的歸蹇碩所率領的西園八校尉軍權,被何進掌控。宦官們失去了兵權,何進獨掌兵權,這就是何進殺十常侍的底氣所在。

可以說,何進在殺蹇碩、董太后之後,權力達到了鼎盛。剩下的宦官基本上都是親向何太后的,和何進也沒有衝突。何進不需要殺他們。

但何進被袁紹的幾句話給捧得飄飄然:

“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大家認真想下:四世三公的袁紹真的會把屠夫出身的何進當成朋友嗎?袁紹不過是想利用何進奪取更多權力罷了。

詔令董卓進京,就是袁紹向何進提出的。陳琳非常反對,認為這亂象的開始:

“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

從陳琳的這句話來看,袁紹提出詔令豪傑入京的後果有兩個:

1、有詔令的董卓入京,廢漢少帝,立漢獻帝;

2、無詔令的袁紹討伐董卓之戰,漢末大亂象。

小結:何進以一個屠夫,意圖成為士大夫領袖,因此要殺宦官:

1、和何進為敵的蹇碩等宦官,何進要殺;

2、幫助過自己、親善自己的張讓等宦官,何進也要殺;

簡單說,何進就是一個賣友求榮的小人!弟弟何苗的話說得很直白:

“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

有野心但無能的袁紹

說袁紹有野心就在於袁紹不斷的鼓動何進殺進宦官,以擊敗宦官,獨攬大權。以袁紹三公四世的家底,隨便就可以把屠夫出身的何進排除出實權之外。在士大夫影響力方面,何進和袁紹相比,差距太遠!

袁紹的無能,就在於不敢採納鮑信襲擊剛入京的董卓軍的建議:

“董卓擁制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

當時袁紹手握兵權、2000多宦官全部被殺、漢少帝已經回到宮中,不管能不能擊敗董卓,都能合法性上佔住上風。當時只要袁紹敢於主動,董卓想要奪取何進、袁紹的成果並不容易。

有花堪折只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的就是袁紹!何進、袁紹辛辛苦苦誅殺宦官的勝利果實,就被董卓用3000兵馬給吃了!最後想吃後悔藥的董卓,於是發起了討伐董卓之戰!


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之十常侍

這一段主要是展現在傳統上被當作是亂臣賊子的宦官,在真實歷史上的表現。

黃巾軍起義後,張鈞上書漢靈帝要求殺十常侍以平息叛亂:

“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佈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

漢靈帝就說了一句話:

“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當有一人善者不?”

十個裡總有一個好人吧?張鈞的反應是一個都沒有:

“鈞覆重上,猶如前章,輒寢不報。”

張讓在殺死何進前質問何進的話,表達了漢末大亂的責任並非只有宦官:

“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公卿將相,哪個是清官?哪個不負有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這就是張讓對何進的質問!

漢末天下大亂的原因:

1、並非何進的死導致天下大亂,何進就是一個屠夫出身的暴發戶,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再說,何進死後,董卓就掌控了天下大局,董卓不死,袁紹等人數再多,也掀不起什麼風浪。

2、根本原因是權力平衡體系的失衡。漢靈帝想要要蹇碩的西園八校尉軍對付掌握兵權的何進,並立劉協為帝,但因為親何氏的宦官變節而失敗;宦官們和何進交惡後,殺死了何進,但手裡沒有兵權,最後被掌握兵權的袁紹全部殺光,宦官派從此被滅;董卓用大膽、實務的行動,從袁紹手裡奪取了朝廷的大權,立劉協為帝,殺何太后和漢少帝,權柄獨佔,自此漢朝晚期的宦官和外戚相互權力平衡的體系被破壞了!形成了大權獨攬的權臣模式。

從董卓一直到隋唐,權臣模式才基本被消除。曹魏、蜀漢、西晉、南北朝基本上都是權臣模式。

3、董卓之死。如果董卓沒有死,袁紹等人玩不了太久,也不會出現三國時期。董卓一死,就意味著了漢朝朝廷再無權威性人物。袁紹、袁術、呂布、曹操、劉備、孫堅、孫權等人,無論他們的理由是什麼,目標只有一個——做董卓一樣的權臣。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有預言——“亂天下者,必何進也!”果不其然,由於何進在處置十常侍宦官集團的關口優柔寡斷,最終不僅自身命喪宦官之手,而且正式開啟了東漢末年合久必分的歷史亂局。


何進的妹妹是漢靈帝的皇后,何進以外戚的身份出任職掌整個帝國兵權的大將軍,在“外戚、宦官、士族三根支柱共同支撐帝國大廈”的政治格局背景下,本來也是東漢政治的傳統和慣例。當時的東漢朝廷吏治腐敗,富者田連阡陌,窮人無立錐之地,將近200年的統治使得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等社會矛盾積重難返,掙扎在死亡邊緣的赤貧流民在宗教的組織下終於以黃巾起義的方式爆發出對東漢朝廷的極度不滿。為撲滅農民暴動的浪潮,朝廷不得不放權給地方州郡,允許各地自行招兵買馬,鎮壓轄區內的黃巾軍。起義被撲滅後,大大小小的地方實力派軍閥割據的格局也不可避免得形成了。但在東漢中央政府尚能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朝廷明面上還是能在不同程度上平衡著全國,大漢天子的名分在手,帝國也不至於明著亂出格。

大將軍何進的被殺打破了帝國吹彈可破的脆弱平衡,中央政府的自亂陣腳讓各地的實力派軍閥看清了帝國的虛弱不堪,紛紛開始打起了心裡的小算盤,第一個跳出來吃螃蟹的就是西北大軍閥董卓。霸洛陽、廢少帝、殺公卿,董胖子一番胡作非為的折騰更是加劇了帝國政治局勢的崩塌,帝國對地方殘存的約束力至此損失殆盡,皇帝成了各路軍閥玩“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遊戲的工具。地方軍閥撕破臉明著玩攻城奪地,漢末三國的亂世混戰模式正式啟動。


竹山清溪澗


確切來說,並不是何進的死導致的天下大亂,禍患的根源早在之前就已經埋下了,何進的死不過是將其引爆,導致天下大亂的爆發,開啟了格局紛爭的漢末三國時期。

東漢的建立,其實跟農民起義沒太大關係,農民起義軍不過是將新朝摧毀而已,在建立東漢的過程中,劉秀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官僚地主階層,雖然東漢的前幾位君主極力打壓,但隨著時間的推演,官僚基層還是越來越強大。

從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劉肇開始,東漢就形成了詭異的“幼帝繼位”的傳統,而在其背後,則是外戚與宦官交替掌權、相互奪權的循環。

小皇帝年齡太小,只得依靠太后,太后需要靠孃家人站穩腳步,於是就形成了外戚勢力,等到小皇帝長大,不甘心當傀儡,就要尋思奪權,誰最可靠呢?自然是身邊的宦官。

等皇帝依靠宦官滅了外戚之後,宦官又開始專權。沒過幾年,皇帝死了,皇后為了掌權,故意挑選幼帝,新皇帝繼位,太后再次臨朝,外戚再次得勢......

這個循環到了東漢末年,再次落實到漢靈帝身上。

幼帝即位的必需因素是前任皇帝短命,要麼沒兒子要麼兒子太小,漢靈帝之前的漢桓帝就是無後,於是竇皇后挑選年僅11歲的漢靈帝即位,從此外戚竇武把持朝政。

竇武等人密謀剷除宦官,但卻被宦官勢力先下手了,竇氏被滅族,宦官掌權,這些宦官的首腦,就是眾所周知的“十常侍。”

昏君亂世

漢靈帝執政初期,偏遠地區叛亂頻繁,但均被盧植、臧旻等人平定,所以漢靈帝認為天下穩如泰山,不需操心國事,於是安心享樂,鮮問政事。

實際上,此時的東漢已經暗流湧動,在官僚和地方豪強的壓制下,各地都是民不聊生,一有風吹草動,很可能引爆全場。

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動。

當然,其實這些起義軍很菜,至年底,就被皇甫嵩等人率領的官軍剿滅。但這麼一鬧,漢朝是消停不了了。

涼州的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等人很快起兵叛亂。漢軍前去平叛,但卻失敗了,叛軍越發壯大。接著幽州也發生叛亂,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全部被殺。

此起彼伏的叛亂,終於讓漢靈帝從享樂中走出來,著手處理平叛事宜。


何進:屠夫與國舅

何進字遂高,出身低賤寒微,職業是屠夫,乾的是髒活累活,自然不受人尊敬。不過誰讓人家有一個好妹妹呢,靠著姿色被選進宮,又被漢靈帝寵幸,生下了皇長子劉辯,頓時,何氏飛上枝頭變鳳凰,何進也由屠戶變成為國舅。

這位國舅的官職隨著妹妹地位的上升而水漲船高,在黃巾之亂中,何進被任命為大將軍,坐鎮洛陽,指揮皇甫嵩、盧植、董卓等人招討征伐黃巾軍,以軍功封慎侯。

但黃巾軍被平定後,何進卻遲遲不肯交出兵權。為此,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心腹宦官蹇碩為主帥,袁紹、曹操等人為輔,制約何進的軍權。

宦官和外戚:最後的碰撞

漢靈帝死後,漢少帝劉辯繼位,何氏外戚把持朝政。跟竇武一樣,為了擴大權力,何進打算做掉宦官,雖然他自己手裡就有兵權,但他為了保險起見,還去叫董卓來給自己助陣!

結果宦官先下手為強,幹掉了何進,但袁紹等人還在,何進手底下的兵也還在,大家一鬧,就衝進宮去殺宦官。

外戚和宦官兩敗俱傷的同時,很沒存在感的中央官員也被損得七七八八,中央成了空架子,接下來,是地方豪強的時代。

但地方豪強不止一家,漢末三國無數權謀家野心家紛紛登場,天下就此大亂。


平沙趣說歷史


何進是個悲劇人物,背了好多鍋。分析一個人物要結合他所在的時代和環境。

1何進第一次露面是黃巾起義,被封為大將軍。對付黃巾軍。最後取得勝利,作為中央決策機關,體現了一定的能力。

2漢靈帝為了削弱他的兵權,成立西園八校尉,他對此沒有什麼動作。

3漢靈帝死後,他妹妹的兒子劉辨繼位,這個時候,考驗他政治水平的時候到了。

4翻開東晉的歷史,我們知道,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是東漢的一大特色。漢靈帝在的時候,宦官得勢,漢靈帝死了,何進有得勢的條件。

5這個時候,何進的盟友士族站了出來,要誅殺宦官。

6士族又是東漢時期崛起的又一大政治力量。在漢靈帝時遭到打壓,黃巾起義時,何進建議為了對抗黃巾軍,重新啟用士族。士族暫時與何進結盟。

7看看何進的家勢,一個屠夫。屬於寒族中的寒族。如果不是妹妹當了皇后,皇太后,他一輩子也當不了大將軍。根據當時的情況,士族只可能與他暫時聯盟,不可能投靠他。

8何進知道這點,當時最好的政治局面是維持外戚,宦官,士族的平衡。外戚暫時得勢,宦官不可能與士族結盟,這樣何進就可以穩穩的把控局面,從中取利。

9但是士族不會甘心就這麼當外戚的附庸,所以拼命勸何進殺宦官。何進不傻,知道宦官死了,士族下個目標就是他,他搞不定士族,所以百般推脫。還拿出了何皇后來。

10但宦官不這麼想,他們一直以為何進要殺他們。

11士族後來又出了一個主意,遭四方軍事力量進京,震懾太后和宦官。這就引入了第四方力量。局勢更加複雜。何進當時想的可能是讓軍方,宦官,士族三方爭鬥,他從中取利。

12但他沒有這樣的政治智慧,宦官卻一直以為是何進要殺他,於是先下手為強。

13何進一死,士族以此為名,屠殺宦官。地方軍代表進駐京城,政變的紅利被地方軍隊勢力竊取。

14宦官與外戚同歸於盡,這時候權利出現了真空。士族與地方軍閥勢力開始爭權。

15士族推選的代表人物袁紹太蠢,在佔有大好優勢的情況下輸給了地方軍閥勢力代表董卓。

16董卓又幹掉了其他地方勢力如丁原等,徹底掌握大權。

17士族不服氣,於是有了18路諸侯討伐董卓。

18這個事情的關鍵就在於原有的政治平衡被打破,而且是同歸於盡。新的勢力在奪取權利的時候採取了軍事這種最血腥的方式,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捲進去了,天下就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