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自己手裡有兵,為何卻要叫董卓帶兵進京誅殺宦官呢?

黃尚雲

何進之所以召董卓帶兵進京誅殺宦官,應該是想多了。

當時,何進已經除掉手握禁軍的宦官蹇碩,親自掌控禁軍,再加上已有的兵,完全可以把宦官按在地上摩擦。



然而,何進卻沒膽量這樣做,很大可能他想到了一個和他很像的人。這個人名字叫竇武,也曾是外戚,也曾謀誅宦官,結果是以慘敗告終。

竇武是怎麼敗的呢?當時,謀誅宦官的消息敗露,宦官先劫持漢靈帝,關閉宮門,逼令尚書官屬作詔書,再派人逮捕竇武,陳藩等人。

竇武自恃有兵,不接聖旨,立馬召集數千人馬與宦官及其黨羽對抗。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由於竇武名不正言不順,在宦官的鼓動下,部下紛紛倒戈,因而一敗塗地。

何進是知道竇武的,曾經袁紹向他提起過。大概擔心步竇武后塵,何進才不敢貿然行事,萬一部下如竇武部下般倒戈,可就悔之莫及了。

再者,當時宦官權勢確實不小。有人說,西漢滅於外戚,那麼東漢則滅於宦官,說白了東漢後期是宦官的天下。何進對宦官心有餘悸在所難免。



所以,何進才屢屢徵求其妹何太后的意見,準備等其同意就將宦官一網打盡。哪知,宦官與何太后,何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導致計劃落空。

何進又沒想到其他辦法,只能召董卓進京了。最後事實證明,何進真是想多了,不用董卓,憑藉已有的力量,是完全能夠誅滅宦官的。

最後附上歷史學家蔡東藩對竇武,何進的評價:何進之謀誅宦官,反為所害,其事與竇武相同,而情跡少異。武之失,在於輕視宦官;進之失,則又在重視宦官。


神遊五千年

外戚大臣何進所犯最大錯誤是這個, 何進自己明明有兵,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 當時何進大權獨攬,想要消滅十常侍曹操說一個獄卒就足夠。 可何進說曹操是黃口小兒,沒甚麼見解。何進卻對袁紹言聽計從,大概因為,袁紹四世三公之家,名門望族之後吧。從古至今,人們都看重出身吧,曹操出身畢竟不如袁紹。


其實並不是非得引兵才能誅殺宦官。曹操當時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要治宦官的罪,誅殺首惡,脅從不論,只用一個獄吏就能辦好的事,何必引外兵入京?(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而殺豬的出身的何進恰恰沒有聽孟德的正確意見,而聽了心懷鬼胎一門心思坑害自己的袁紹的。何進輔政的同時,靈帝時期就已經形成的十常侍依然把持著宮廷,而且很快就博得了何皇后的歡心,繼續保持著對朝廷局勢的影響力。何進希望誅殺十常侍,本來已經說通了何皇后,但是十常侍向何皇后哭訴哀求,何皇后畢竟是女人,心軟了,就答應放他們一馬。

其實,只要能做好何皇后的工作,何進又是輔政的大將軍,誅殺十常侍並不難。但因為有 黨錮之禍,何進就有些心有餘悸,怕自己弄不成事,反而被十常侍陷害。 事實證明,董卓在何進死之前一直都在控制範圍當中,在他死後失控了。何進的錯不是召董卓丁原這些人進京,而是囂張狂妄,忘記了兔子急了還咬人的道理,自己不慎先被宦官砍了腦袋。
其實誅殺宦官缺的只是一個正當的理由,在何進被殺之後,袁術等人帶兵殺進宮中,宦官勢力瞬間煙消雲散,毫無抵抗之力,可為了這個理由,何進付出了生命,東漢王朝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歷史背後的心理學

大咖好,咱是迷情於三國文化的"歷史驚文",很高興能夠和大家一起嘮嗑有關三國的趣事。

何進這個人,不得不說是比較悲劇的,他的後半生致力於剿殺宦官,為漢室清除毒瘤,結果在快要功成的時候反被宦官所殺,作古!作古!而對於何進的死,很多後人卻不買賬,他們認為,正是因為何進的死,才導致後來的董卓專權,人間為煉獄。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身為大將軍的何進,為何要招一個外官來帶兵誅殺宦官呢?他自己手上沒有兵嗎?區區幾個宦官而已,何須動用軍隊?

驚文認為,有這麼二點原因~

一.大將軍不是大將軍

何進雖貴為大將軍,地位顯赫,但是說實在的,他的手裡倒還真沒有啥料(一點兵都沒有),就是個空架子,有個虛位。當然,這樣說的比較大了,誅殺幾個閹人自然是不需要動用什麼軍隊,何進的家將就足矣,何況還有袁紹曹操等一大幫人打下手。何進之所以不敢親自動手,是因為自己如果擅自行動,很容易落下個犯上作亂的罪名。



二.何進的野心

這一論點還是比較有爭議的,但是我比較贊同這一點。其實是何進想做皇帝,把諸侯召入京城,誅殺宦官是其次,威懾諸侯才是重點,因為你要想當皇帝是得要得到諸侯的認可的。按照何進的想法——逼諸侯認可自己的帝位,如果有不從的,也好即使幹掉,防患於未然。



之後何進率先昇天,這倒是讓董卓始料未及,白白撿了個大便宜,我想董卓心裡一定是十分感激何進的吧!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三國曆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何進是漢靈帝何皇后的兄長,官拜大將軍,不僅手中有兵權,而且門下還有大量的士族名士作為門生,如袁紹、袁術、盧植、王允、陳琳等人,陣容可謂非常豪華。

何進是外戚,漢靈帝死後,何進及何皇后與以董太后為首的另一股外戚勢力,對於立皇帝的人選產生爭議,何進與何皇后支持立劉辨為帝,董太后及宦官蹇碩支持立劉協為帝,後何進誅殺蹇碩,立劉辨為帝。



為何何進要誅殺宦官?

何進想要獨掌朝政、大權獨攬,而宦官集團是最大的障礙,而且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勢力很大,不僅左右皇帝的意願,而且對宮廷禁軍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何進要誅滅宦官,打擊皇權,控制皇帝,獨攬朝政。

為什麼何進有兵權,卻還要叫董卓帶兵入京?

何進不傻也不蠢,在黃巾起義中,何進憑藉個人統帥能力及軍事才能,成功調兵平定黃巾起義,可見何進有一定的才能和名望,而且其門下有以袁紹、袁術為首的士族集團的支持,何進調董卓帶兵入京至少有以下四個原因:

1、袁紹提議調外兵入京,並得到何進門下大多數手下的支持。袁紹兄弟及何進門生大都是士族集團,剷除宦官勢力對於士族來說是最大的利益,而且士族集團因黨錮之禍仇視宦官,因為大多數人支持,所以何進同意。



2、何皇后與何苗不同意何進誅宦官。何皇后靠宦官上位才當上皇后的,宦官的存在對於何皇后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失去宦官,讓何進掌控皇帝,對何皇后來說,有損自身利益,而何皇后的不同意讓何進投鼠忌器,徵調外軍是一個好的選擇。

3、董卓是何進的親信。何進是叫自己的親信下屬帶兵入京,是完全能控制董卓的,只是誰也沒想到,外兵還沒進京城,何進就被殺了,而宦官集團也被袁氏兄弟及何進手下誅殺,於是董卓坐收漁利,完全是意外。



4、何進雖掌握兵權,還是擔心宦官勢力對禁軍的影響力。而前朝大將軍竇武、太尉陳蕃均手握兵權,還是被宦官所殺,這讓何進擔心皇宮禁軍是否完全聽命於自己,所以何進調親信外軍入京合情合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何進密謀誅殺宦官,反被宦官誅殺,一切都源於他性格的缺陷,不怪他實力不強,只怪他自己作死了自己,更是引來了董卓,導致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這一切都是何進叫董卓帶兵進京惹的禍呀!

何進與宦官火拼,爭奪控制權。在漢靈帝死後,何進作為外戚權傾一時,企圖誅殺宦官,從而獨掌朝廷的大權。雖然何進手握重兵,但畢竟為新進的權貴,地位並不穩固,甚是忌憚宦官的勢力,一再按兵不動,為了穩妥起見,四處調兵遣將,董卓的西涼軍就是其中一支。

何進性格上優柔寡斷,一再錯過了誅殺宮中宦官的機會。後來,宦官們得到消息,決定先下手為強,假借太后的名義召何進入宮,埋伏好的幾十個太監,就把還在做夢的何大將軍給誅殺了。何進性格的缺陷,導致他在這場鬥爭失敗。

何進被殺,為董卓做嫁衣。何進死後,董卓、袁紹一干人誅殺宦官,董卓更是廢了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專權,天下諸侯蠢蠢欲動,從此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風起雲湧,且看天下英雄的精彩表演。


密探零零發

何進,年少時以屠羊為生,身在市井目睹了宦官所犯下的樁樁罪行,深惡痛之。後來憑藉外戚身份又剿黃巾軍有功,被封為大將軍,因為擁立太子與宦官產生了紛爭 國仇加上私怨使何進決定誅殺宦官。


然而何進貴為大將軍,獨攬大權,為何不自己動手,召集京城的軍隊,卻要召遠在西涼的董卓進京協助呢?何進是有他的苦衷的。

宦官集團在京城深耕多年,手下的勢力不容小覷。而且在何進之前有誅殺宦官失敗的例子,早年間竇武曾引軍誅殺宦官,最後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竇武與何進相比較,名臣之後,手下有很多幫手,然而還是避免不了失敗。何進意識到了這點,所有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引進援軍,一擊必勝。


而董卓恰恰是何進心中作為援軍的首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董卓當時的身份是為東漢鎮守邊境的一方諸侯,在任上屢立戰功,聲名遠播;而且他手下的士兵常年作戰,軍事素質比京城的守備軍不知道要強多少倍。何進十分認可董卓的為人又需要作戰勇猛的士兵,所以董卓成為了不二人選。


可誰知董卓進京後,原形畢露,廢少帝,獨斷專權,縱容士兵燒殺搶掠,生靈塗炭。何進萬萬也沒想到,董卓之於宦官有過之而無不及,想來何進應該會死不瞑目吧。


四馬奔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