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改革強軍 地方創新擁軍

三門峽與紅軍有深厚淵源,與長征有共同見證。80多年前,部分紅軍官兵北上途經三門峽盧氏縣,在一部長征壯歌中奏響了一曲令人怦然心動的燦爛樂章,見證了“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博大胸襟和慷慨無私。

在長征出發85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回望長征中紅軍與三門峽的血脈深情、生死情緣,我們堅信,軍地合力、軍民同心,崤函大地雙擁之花必將更加絢爛。

雙擁工作,事關全局。堅如磐石的軍民軍政團結,是我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務必進一步做好新時代雙擁工作這篇大文章,努力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追尋歷史,我們知道,紅軍“北上抗日”明晰地“走”出了一條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老百姓義無反顧的支持紅軍,就是心中有一種最樸素的認知:“紅軍勝利了,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今天,我們更要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切實增強使命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進一步樹立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理念,真正讓雙擁工作向提升部隊戰鬥力、打贏現代戰爭聚焦,向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使勁。

雙擁工作,根在基層。當年“由豫入陝”的紅軍為什麼能夠成功?一個名叫陳廷賢的貨郎起了大作用,他對豫陝交界處的鄉鎮村子、大路小道瞭如指掌,為紅軍當嚮導,走了一條很少有人知道的入陝小道,挽救紅軍於危難之間,被紅軍官兵親切地譽為“救兵”。新時代當有新作為,走群眾路線,夯實基層基礎必須常抓不懈。戰爭年代,“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今天,我們愛軍擁軍,更要緊緊圍繞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實際,培養和造就更多部隊需要和盼望的現代版“貨郎”,支持駐軍部隊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全面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水平。實踐證明,持續出臺一系列政策規定和優惠舉措,堅持雙擁工作任務從基層抓起,政策法規在基層落實,發展成果向基層惠及,推動解決涉及部隊官兵和廣大優撫對象的切身利益問題,有利於在全社會倡導形成愛國擁軍、愛民奉獻的良好風尚。

雙擁工作,重在傳承。雙擁工作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發展起來、繼承下來的。軍愛民、民擁軍是三門峽“紅色血脈”優良傳統的傳承。近年來,我們始終把雙擁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形成了領導有力、制度規範、成效顯著、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廣大駐軍官兵始終踐行人民軍隊宗旨,把駐地當故鄉、視群眾為親人,在圓滿完成各項軍事任務的同時,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讚。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部隊改革強軍,地方創新擁軍。我們要發揚雙擁工作優良傳統,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增強行動自覺,促進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努力形成新時代雙擁工作的良好局面。

部队改革强军 地方创新拥军
部队改革强军 地方创新拥军
部队改革强军 地方创新拥军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編 輯:鑫 鑫

校 對:婷 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