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公元前403年,魏斯、趙籍、韓虔三位晉國權臣的勢力漸強。此時的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則卻沒人把他當回事。眼見強臣跋扈,他只能順其所好,給他們加官進爵,封他們為一方諸侯。

數十年過去,這些諸侯的子孫們把晉國的國土也給瓜分了,只留給國王晉幽公一片芝麻大的土地(即便這樣也算給足面子了),晉國名存實亡。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的故事。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1/6《資治通鑑》僅僅是一本歷史書嗎?

一千多年後,北宋的司馬光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資治通鑑》,並作為這本偉大的編年體史書的開篇。通常認為,“三家分晉”是中國從春秋爭霸步入戰國時代的轉折點。司馬光寫《資治通鑑》,並沒有按照傳統史學家的思路,從什麼三皇五帝,或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說起,卻偏偏選中這一事件為開頭,究竟是為什麼呢?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司馬光

眾所周知,司馬光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也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當年他在黨爭中敗給了王安石,辭官回鄉,在家一呆就是十五年,“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將全部精力用於寫就這部皇皇鉅著。

司馬光寫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未來的皇帝充當教材。所以,寫歷史並不是他的初心,司馬光更希望的,是皇帝能通過這本書鑑往知來,吸取教訓,遠離身邊的小人。

今人讀《資治通鑑》,很多人只把它當做歷史故事來讀,卻很少意識到,它其實是一本政治教科書,作者想要告訴你的,遠不止歷史那麼簡單。

2/6 令孔子嚮往的朝代

說起春秋戰國,我們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周朝。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朝代之一,統治時間長達八百多年。今天的中國人,對周朝其實很陌生。

我們主要是通過儒家經典,瞭解到這個朝代的。孔老夫子讚美周朝,推崇周朝的制度,後世的儒家也把周朝捧為治世楷模。總之,周朝在史書典籍裡頭是神一般的存在。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然而,只要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周朝到了中後期,周天子不過是一個擺設,早就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到後來更是被諸侯們所脅迫,連發號施令的資格也沒有了。所以,周朝能夠“續命”那麼久,並不是因為自身有多強大,而是當時的諸侯暫且沒這個膽子,或者沒這個魄力,把孱弱的周天子趕下臺罷了。

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並非如此。想當年周武王定鼎天下,分封諸侯,大夥還是挺聽話的。周武王把土地分給一起打天下的親戚和弟兄們,未經他的允許,誰也不得擅自擴大領地。所以從名義上,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王的,正所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這些諸侯雖然獲得了不少土地,但他們真正能夠掌控的,僅僅是一座城而已。所以對早期的諸侯而言,城邦就是他們的全部,一座城,就相當於一個國家。城內的人叫做“國人”,城外的人叫做“野人”。

西周時期,諸侯們尚能相安無事。這一方面是因為各自的實力還不夠強大,另一方面則由於宗法制的約束,大家畢竟是親戚,如同一個大家族裡的兄弟姐妹。而周王室呢,就相當於大族長,講話還是很有分量的。

3/6 禮崩樂壞的時代

但正如俗話所說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隨著諸侯的子孫越來越多,他們彼此的感情便愈加淡薄,逐漸就開始六親不認了。更糟糕的是,周王東遷至洛邑之後,周天子的領地小了許多,在古代,土地就意味著話語權,曾經的周天子“王畿千里”,現在卻連“百里”都沒有了,而且還是諸侯們施捨給你的。這樣的天子,還指望別人怎麼尊重你呢?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周王室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西周時期,王室不僅是天下共主,還負責為各地諸侯抵禦西方部落,比如犬戎的進攻。可自從王室東遷後,昔日的保護人成了被保護人,難免看人臉色。而諸侯則在王室領地的周邊大肆擴張,他們打著征服蠻夷的旗號,四處開疆擴土,所佔領的土地,也遠遠超出了當初受封的權限。久而久之,諸侯們的利益衝突日趨尖銳,競爭的遊戲規則也不得不改變。

王道衰微後,中國迎來了春秋時代,齊桓公作為第一代霸主,其後相繼有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這是我們從初中起就熟悉的。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齊國位於山東,其先祖乃太公望呂尚。晉國統治者是周王室後裔,本來以山西為根據地,後向南擴張,佔據了今天中原地區的核心地帶。

從齊桓公到晉文公,兩者有個共同點,雖身為霸主,但他們對於周王室,總體上還是比較尊敬的,不曾做出什麼僭越的事情。

不過,由於晉國的地理位置,它不得不面對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這兩大強敵。尤其是楚國,諸侯之中,屬楚國的地盤最大,國力最盛,楚國與齊晉兩國頻頻交戰,楚國甚至一度從湖北打到河南。某種程度上,這也成了齊晉兩位霸主尊奉周天子的重要原因,在時人的觀念裡,華北是天下中心,齊晉拱衛周天子,師出有名。而楚國地處偏僻的南方,被中原諸侯視為邊緣旁支,沒有問鼎的資格。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對晉國形成威脅的另一個國家,是新興的秦國。早在晉惠公執政期間,晉國曾被秦國擊敗,還割讓了黃河以西的領土。這件事對晉國統治者的打擊很大,戰爭的殘酷使他們意識到,若想戰勝鄰國,就必須解決兩個棘手的問題:財源與兵源。

所以,自戰爭失利後,晉國的統治者就鼓勵人們去開墾荒地,這些開發者即包括住在城內的“國人”,也包括城外的“野人”,隨著土地的擴張,晉國就能向新開墾的土地徵稅,還從拓荒者中徵召士兵,壯大自己的軍隊。

除了以上這些舉措,晉國所做的另一項制度創新,是在新開墾的地區設立郡縣,由國王直接管理。沒錯,這就是後來秦郡縣制的雛形,而最早的實踐者不是秦國,而是晉國。

4/6 打造國家機器

晉國國君為何要直接管轄土地?理由很簡單:徵更多的稅。

過去,諸侯在各自的地盤上,實行著周朝封建制的統治方式。國王把土地封給親戚或功臣,他們在領地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有學者把這種情況稱為“二次封建”。在這一制度安排下,統治者比較省心,只需要坐地收租就行了。但如此一來,他能徵到的稅也不多,畢竟,誰願意把兜裡的錢掏出去呢?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晉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方面是依靠內部殺戮,清洗了大量公室宗親。另一方面則通過鼓勵開墾新地,扶植了不少血緣較遠的“卿族”。所謂卿族,就是晉國統治者的遠支親戚,還包括一些外姓家族。日後,這些卿族逐漸成為影響晉國政治的中堅力量。

當然,公室與卿族之間的鬥爭是個漫長的過程。到了晉文公時期,開始實行三軍六卿制。所謂“三軍”,即指上中下三軍,而六卿是管理三軍的長官。當初晉文公流亡外地時,主要是依靠這些外姓“卿族”的支持。作為回報,晉文公讓其中的十一個世族把持軍隊,並且輪流執政。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晉文公設計這套制度的初衷,是想讓國家的發展成果與貴族們分享,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而,這也引起了貴族與公室,乃至貴族與貴族之間的長久爭鬥。晉文公死後,晉國公室的地位每況日下。半個多世紀後,晉國的政治已完全掌握在六大卿族的手中。

其實在其他國家,也發生著類似的故事。原先的公室成員,紛紛被新崛起的貴族殺害,而各國的統治者則效法晉國,將原有的“二級封建“秩序逐一打破,嘗試建立動員力量更強的集權統治。

5/6 三家分晉

在長期的政治內耗中,晉國終於走到了盡頭。公元前455年,晉國倖存的三個大家族——趙、魏、韓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建立了各自的政權,它們分別成為了後來的趙國、魏國與韓國,春秋時代宣告落幕。

三家分晉後,三國依然面臨著嚴重的軍事威脅。尤其是魏國,三國之中,屬魏國實力最強,故也承受著較大的軍事壓力。擺在魏國面前的路很尷尬,它夾在趙韓兩國之間。趙國可以向北擴張,韓國能夠向南擴張,而魏國只能向東西兩側進攻,兩頭都不是好惹的主,尤其是秦國,魏國難免得去啃這塊硬骨頭。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所以,魏國的首要任務,是把自己從傳統的封建國家,變成集權化的官僚國家。只有這樣,才能和四周的強敵抗衡。所以在各國之中,魏國率先採納了法家的建議,魏文侯當政期間,任命李悝為相,實行變法。

李悝變法的核心,是取消貴族對統治階層的壟斷,用能力考核來選拔官員。另外,李悝還取消了井田制,對士兵進行考核與獎懲,以提升軍隊的戰鬥力。經過李悝變法,魏國逐步完成了向官僚制的過渡,並稱為戰國之中,第一個享受“改革紅利”的國家。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改革家李悝

魏國的崛起,讓諸侯們找到了一把促進國家富強的“鑰匙”。即通過變法,強化君權統治與社會動員能力。法家思想得到了各國君主的推崇,它的實質是一種赤裸裸的功利主義,即用物質激勵打破原本有宗族、禮法、血緣所維繫的秩序,調動全民建功立業的積極性,併為君主所利用。

隨著李悝變法大獲成功,各國在發展路線上取得了共識。眼下他們要解決的,不再是國家該往何處去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既然富國強兵是大家唯一的目標,則能夠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實現這一目標者,便能成為最終的贏家。

至於結局我們都知道了,戰國七雄之中,由於秦國貴族的勢力最小,較少受到宗族、禮法和血緣關係的羈絆。加上秦國地處偏遠,民風彪悍,歷代君主把商鞅改革一以貫之加以實行,成就了統一大業。

6/6 總結

然而,秦帝國崛起的源頭,其實在魏國,或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是在晉國。

常年的征伐,讓地處“四戰之地”的晉國,率先拋棄了“禮樂仁義”的道德規範,毅然選擇了一條功利主義的道路,或者用政治學術語來說:國君用“工具理性”替代了“價值理性”,將社會打造成一臺生產機器,而不再是一座田園牧歌式的“大家庭”。包括剷除公室、擴張領土、郡縣管轄等措施,它們讓國王不再是臣民們的大族長,而是成為國家的總司令,總指揮,是全體國民的CEO。

王道與霸道:為何《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寫起

不過,發展的成本是巨大的。變法讓各國嚐到甜頭的同時,也使它們陷入到了“囚徒困境”之中,不改革,你就會被他國兼併。而一旦實行改革,你就必須征伐四方,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而最終你得到的,可能少之又少,甚至得不償失,因為你的對手比你更拼命,更兇狠,更不怕死。

“三家分晉”作為戰國的開端,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它開啟了一個可怕的邏輯鏈條,激情、野心、權力和慾望被徹底釋放,並註定了這場殘酷競賽的結果,只能有一個贏家。所以,司馬光才會把“三家分晉”,作為治亂分野的起始,當遊戲規則改變的時候,舍王道而取霸道,將使多數人從牌桌上出局,並付出相應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