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家長們,你們會主動給自己的孩子閱讀《道德經》和《論語》嗎?為什麼?

幽幽雲中君


會,也應該!家長不但要主動給孩子讀,自己也可以好好學。《道德經》、《論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名著,蘊含在其中的精華,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符號,沉澱在我們的基因裡,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源遠流長。

可能你從沒直接讀過《道德經》和《論語》,但你不知道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已經不自覺的在運用它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它融化在社會的公良秩序、道德觀念、價值理念當中,潤微無聲的在影響著我們。

《道德經》和《論語》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寓意深遠,原文又是文言文,所用典故離現在年代久遠。所以,在給孩子讀的時候,要有所選擇,可以從那些積極向上、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流傳廣泛的文章讀起,慢慢培養興趣。


發現教育之美


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等及四書五經,就是近幾年有點文化底蘊的文化人才重溫研究這方面的知識,尤其于丹老師講論語,真的是淺出深入,分解的挺到位,聽起來倒也挺有滋有味。

毛主席說:打天下什麼論語,道德經等都是不會取得勝利的,等打下天下,統治者又搬出來搞愚民,讓百姓乖乖成為小綿羊。為什麼毛主席揹著論語打天下呢?他就是以論語為鑑,避免誤導。對建國只有副作用,沒有積極性。毛主席著作勝過任何經論,這是世界公認,學習一下毛選還是有必要。

學生時代,學業也夠忙的了,

很少有人把課外書籍讀給孩子聽,還是加強課內學習,其它知識等什麼時候用再學不遲。


丨藍天白雲劉德斌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舉個歷子。我曾經讀過《道德經》,還有《論語》《道德經》我讀了有100多遍。《論語》讀得有個三四十遍,當然我指的是全文閱讀。

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是我目前還沒有孩子。如果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會讓他讀《道德經》,或者是《論語》包括《大學》《孟子》《中庸》等等。

為什麼我會支持讀這些經典?接下來我來說一下讀這些經典的好處。

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能留下來的一定都是精華,否則它一定會被歷史長河所淘汰。

一、讀經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能力

這些經典裡邊有大量的可能是孩子小學用不到的字,甚至是孩子生活中不常用的字,我們在讀的時候,會讓孩子認識很多很多的字,孩子只有認識字了,他才能去閱讀,所以讀經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量,是非常好的。

二、學習先賢們文化

我們現在的社會可能一個人一生會出好多本書,甚至一本書只需要半年至一年兩三年。但是古代的先賢們,他們一生可能只有一本書,甚至好幾個人才能完成一本著作。所以一本書裡面容納了很多人的思想,當時社會的文化背景。

三、瞭解我國曆史

為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你可以給孩子講一下關於這本書歷史背後的故事。比如說論語這本書,您可以給孩子講一下孔子,他曾收了很多很多的學生,包括他學生的一些故事。

四、為初高中的文言文閱讀打下基礎

要說現在學生最頭痛,什麼是英語嗎?其實不是。更多的是對於我國文言文的理解。孩子小的時候已經把一本幾千字甚至幾萬字的文言文讀過,那些初高中的文言文只有短短的數幾百字,對於孩子來說簡直太簡單了。

五、腹有詩書氣自華

孩子小的時候你給他什麼就是什麼,你給他一個手機,他可能整天說的就是打遊戲等等。你給他一本書,他可能講的就是書裡邊的故事。那你給他一本我們的國學經典,孩子們說的也就是我們的國學經典。在閱讀國學經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所以我很支持孩子,從小開始讀國學經典。感謝您的閱讀,我是舉個歷子。更多關於孩子怎麼有興趣的讀國學經典,歡迎給我留言。


圍棋啟蒙舉個歷子


我有二個孩子,大的是哥哥,小的是妹妹,哥哥生下來,經濟條件各方面都差點,自己也經驗不足,哥哥到四年級時,每次學校要求看的課外書都很難靜下心來看完。

有次看到一個故事,想起哥哥的不愛讀書,我下定決心,要改變妹妹,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和她讀故事書,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接觸古詩文,我自己也不太懂,甚至古詩文裡的字都認不全,那就查資料,學到現在,四年級了,《道德經》已背完,現在在學習唐詩宋詞,妹妹也愛看書,《簡愛》《活著》《駱駝祥子》之類的書,一本書在手,很快看完。

給孩子讀《道德經》《論語》我認為很有必要。

下面是我看到的那個觸動我的故事,你也可以看看。

20世紀初,在山東省平原縣一家農戶裡,住著一位老人和小孫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帶著他的小娃娃,搖頭晃腦地讀著《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朗朗。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道德經》,但是不知怎麼回事,我都猜不透那裡面的意思。有時,我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是一合上書,腦袋中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這些書有什麼收穫呢?”

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後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裡打一籃子水回來。”

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裡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孩子一臉不解地望著滿臉滄桑的爺爺。老人看看他手裡的空籃子,微笑著說:“你應該跑快一點兒。”說完讓孩子再試了一次。

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籃子裡的水依然在他回來之前就漏完了。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說完,他機靈地跑去房間,提了一個水桶來。老人說:“我不是需要一桶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沒有盡全力。”接著,他來到屋外,看著孩子再試一次。

現在,孩子已經知道用籃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儘管他跑得飛快,但是,當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時候,籃子裡的水還是漏完了。孩子喘著氣說:“爺爺,你看,這根本沒用的。”

“你真的認為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乾淨,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連提手也變得更加光華有澤了。“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只記住了隻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淨化你的心靈。”



喻家紅


既然是給孩子“閱讀”,說明孩子還沒到識字的年齡,我在孩子5歲之前也嘗試過給他讀經典,實際上效果不是很好,後來改變了自己的計劃

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學經典

經典的東西本身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且不論學習經典對文化繼承有什麼作用,經典著作以及傳統文化確實對一個人的涵養和舉止能起到引導的作用,孩子的成長需要在幼童時期去樹立人生底色,我們普通的家庭能給他帶來什麼呢?不若用老祖宗的智慧幫助他成長。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就是讓一個人未識字先讀書,在沒有成人之前就已經飽讀了詩書,熟讀四書五經,人在成年以後必然不會讓家長擔心,因為他已經明確了做人的根本,幼童打下的經典基礎都是做人的道理,都成為人生的底色,在他關鍵的時候都將成為他人生的指引,所以這些很關鍵。總之,我為什麼一定要讓他學經典,簡而言之一句話:我是個普通人,教出來的孩子必然也是普通的孩子,所以我不教,讓老祖宗來教,希望他能秉承祖宗的智慧培養自己的心胸和涵養。

我為什麼改變策略了

孩子在5歲之前認知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給他讀了一段最簡單的三字經、千字文以後,雖然他能頌出很多,但是還要給他講,讀書不講如同種地不耪,因為他認知有限,實際吸收非常少,到最後孩子母親倒是滿腹經綸了,全篇背過了很多經典名著,孩子呢,雖然記住了一些,但是在理解上收效甚微。

後來讀過很多幼兒教育的書才明白了,我們現代人的教育是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進行的,在幼童時期,孩子正處於想象力,思維力蓬勃發展的時期,最好不能用固化的內容對其進行限定,所以,我決定對於傳統文化的教化先放一放。

後來的計劃怎樣呢

  • 畫冊啟智

既然孩子在上小學前不能再接收太多的固定化教育,那我就按照他的發展方向進行培養,所以,後來我把注意力放在了畫冊和寓言故事上,家裡專門給他準備了一個書櫃,放的全部是他的書,現在最多的當然就是畫冊,窮期待著他能在繪聲繪色的圖畫和故事講解中培養他豐富的想象力和直觀的認知力,所以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在孩子睡前給他講,給他養成習慣,以至於現代孩子不聽故事睡不著覺。選擇畫冊當然很重要,我選擇的基本上都是獲得過凱迪克獎項的畫冊,世界公認的書不管從思想上還是從價值導向上都是比較正的,書絕對不能選偏。

  • 語言引導

畫冊過後還要給他多去形象的圖片,只給他留下乾巴巴的故事,現在培養的就是純想象了,要讓他自己去締造空間、場景和情節,所以,我選擇用中國傳統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來進行這項工作,當然也買了很多相關的小冊子。

  • 強制閱讀、背誦

前面的東西只是在他特定階段的特殊手段,孩子終歸是要學習經典的,所以我計劃在孩子上小學開始進行,一方面孩子的認知已然開始轉向文字,另一方面孩子也初入理性環境,可以藉助周邊的人際關係進行所學內容的消化,所以務必在這個時候強制他一定去記憶必要的典章。那究竟學什麼呢?個人認為從淺入深記就好,至於我前面說的什麼叫三字經,哪又叫千字文都只是傳統經典的“提綱”,沒必要再學了,要想直抓根本就從先秦著作開始,所以推薦以下順序學習:

一、《素書》黃石公作,據說黃石公三試張良才把這本書傳給他,張良也憑這本書助劉邦定江山,如果你認為是一本兵書那就錯了,裡面講的其實都是仁義道德,他把這些內容概括的比論語還要精闢,所以首推,最好背過。

二、四書,當然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不用多說了,熟讀便是。

三、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也不用多說,熟讀。

四、《道德經》,為什麼把道德經放在後面呢?因為此書不能隨隨便便去看,與前面說的書不可同日而語,道德經在中國人眼裡的地位應該類似於西方的聖經,他是對傳統思想的總括,應該認真的對待,同時也只能在對經典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入門,意會。

五、剩餘的憑興趣自助選讀即可


水清樸一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會主動給自己的孩子們推薦和朗讀《道德經》,《論語》以及兒童啟蒙教育的傳動文化寶典《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書籍。為什麼呢?

一 《道德經》,是中國道家的思想本源。《論語》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主要的經典,道教既是《道德經》,儒家既是《論語》,佛教的主要綱領既是《心經》和《金剛經》。

二 孩童時代,雖然對《道德經》,《論語》等國學經典著作的內涵可能是霧裡看花,模稜兩可,不懂其意。但是,讓孩子們先以朗讀和背誦的形式學習這些國學經典;待孩子們逐漸長大,隨著知識的提高和閱歷的增長,他們會自己慢慢的領悟到這些經典著作的深邃意義和作用。

三 老話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道教,儒教,佛教的精華經典及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讓孩子們從小就朗讀背誦這些國教的經典著作,有利於孩子的智力提升,有利於孩子們的德行增長,有利於培養孩子們文化自信的根基;會讓孩子們從老祖宗們的智慧中,吸取生命境界提升的基礎營養和茁壯成長的雨露。

四 實踐證明,凡是從小在家庭裡受過傳統文化薰陶教育的孩子,長大後的德行,學識,禮儀,孝德孝道等方面,都是社會的優秀人士,都是祖國的棟樑之才。例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毛主席,朱德,周總理等人,他們從小都是受過良好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五 尤其是當今世界,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指導下,在國家大力提倡弘揚傳統文化的形勢下,作為家長,更應該讓自己的讓孩子們廣泛地朗讀背誦儒家、道家的經典著作,多多閱讀兒童啟蒙教育的《弟子規》,《千字文》等古聖先賢的經典書籍。因為,未來中國的強大和復興,不單單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力量的雄厚和強大,而是“一帶一路”前提下的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普及。這是“四個自信”的理論基礎,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導思想在全世界推廣普及的人才儲備。

看明白的家長,一定要有這個眼光和智慧。





老話兒說


回答問題之前先說說接觸《論語》和《道德經》的過程。

80後的小孩普遍不愛聽憶苦思甜的話題。而我們小時候“憶苦思甜”是經常化的階級教育課。通過憶苦思甜,感受新中國來之不易,經過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新中國的人民當家作主,擺脫了舊中國受屈辱被壓迫的命運。舊社會窮苦人被壓迫受屈辱是舊中國舊文化舊觀念思想控制下的舊封建專制統治下所致的。由此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制度。50年代出生的人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成長,我們是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去讀《論語》和《道德經》的。

後來發生文化大革命;後來發生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後來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後來倡導繼承和傳承傳統文化;後來的後來,我才接觸了《論語》和《道德經》,有這樣一個經歷的人,是不會給孩子們講解《論語》和《道德經》的,也沒有水平能夠給孩子講解《論語》和《道德經》的。況且他們本身小時候受過的教育的影響,對《論語》和《道德經》持批判態度的時候。他們自己能夠接受,也是需要思想轉變過程的。

再說兩句,即便是《論語》和《道德經》含有極深刻的哲理,也不適合給孩子去閱讀。這是因為孩子們對於世界是建立感性認識階段,也沒有絲毫的社會經驗,閱讀這樣理性認識階段的知識,不容易被孩子們理解。灌輸儒家思想來影響他們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是不理智的。

再說兩句。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們學習古代經典文化,有助於孩子們的道德培養。但我還是覺得這是教育方向問題。孩子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智力、體育、美學各方哪一樣都不能忽略。小學到初中階段掌握基礎課知識,非常重要,是奠定孩子們現代科學素質的基礎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們的學習任務非常繁重。孩子們到了高中階段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教學內容結合歷史課、語文課中的古文課部分加重古典哲理哲學內容非常必要。但在幼兒和少年時代過早地進入倫理道德教育,會影響孩子們的天性發展。可以以“成語故事”為主形式,瞭解《論語》、《道德經》中淺顯內容是可以的。


淡淡一掬水



老章138841658


孩子如果在幼小階段以培養興趣為主,讓孩子看《道德經》和《論語》的動畫片和漫畫,以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接觸,蒙以養正;孩子在正式學習階段,閱讀理解形成的時候,會推薦給孩子,但會和孩子一起探討裡面的一些觀點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幫助孩子對人和社會建立“道”和“德”的概念。隨著孩子開始形成三觀,讓孩子對《道德經》裡的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無為思想和《論語》裡的“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德治仁政思想做一下辯論,啟孩子辯證的思維,形成邏輯的概念;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引導孩子對《道德經》《論語》裡面的一些概念如善,惡,道德和西方的觀念做一些比較,瞭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這些概念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幫助孩子精神營養均衡,拓寬視野和格局。總之,“學會很重要,但更重要是會學”,養成孩子批判性思維。不斷汲取東西方文化的智慧和哲理,做好一個“人”








盛新宇北大縱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