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家长们,你们会主动给自己的孩子阅读《道德经》和《论语》吗?为什么?

幽幽云中君


会,也应该!家长不但要主动给孩子读,自己也可以好好学。《道德经》、《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蕴含在其中的精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沉淀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

可能你从没直接读过《道德经》和《论语》,但你不知道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已经不自觉的在运用它告诉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它融化在社会的公良秩序、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当中,润微无声的在影响着我们。

《道德经》和《论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原文又是文言文,所用典故离现在年代久远。所以,在给孩子读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可以从那些积极向上、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流传广泛的文章读起,慢慢培养兴趣。


发现教育之美


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等及四书五经,就是近几年有点文化底蕴的文化人才重温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尤其于丹老师讲论语,真的是浅出深入,分解的挺到位,听起来倒也挺有滋有味。

毛主席说:打天下什么论语,道德经等都是不会取得胜利的,等打下天下,统治者又搬出来搞愚民,让百姓乖乖成为小绵羊。为什么毛主席背着论语打天下呢?他就是以论语为鉴,避免误导。对建国只有副作用,没有积极性。毛主席著作胜过任何经论,这是世界公认,学习一下毛选还是有必要。

学生时代,学业也够忙的了,

很少有人把课外书籍读给孩子听,还是加强课内学习,其它知识等什么时候用再学不迟。


丨蓝天白云刘德斌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举个历子。我曾经读过《道德经》,还有《论语》《道德经》我读了有100多遍。《论语》读得有个三四十遍,当然我指的是全文阅读。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但是我目前还没有孩子。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会让他读《道德经》,或者是《论语》包括《大学》《孟子》《中庸》等等。

为什么我会支持读这些经典?接下来我来说一下读这些经典的好处。

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能留下来的一定都是精华,否则它一定会被历史长河所淘汰。

一、读经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能力

这些经典里边有大量的可能是孩子小学用不到的字,甚至是孩子生活中不常用的字,我们在读的时候,会让孩子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孩子只有认识字了,他才能去阅读,所以读经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是非常好的。

二、学习先贤们文化

我们现在的社会可能一个人一生会出好多本书,甚至一本书只需要半年至一年两三年。但是古代的先贤们,他们一生可能只有一本书,甚至好几个人才能完成一本著作。所以一本书里面容纳了很多人的思想,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三、了解我国历史

为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可以给孩子讲一下关于这本书历史背后的故事。比如说论语这本书,您可以给孩子讲一下孔子,他曾收了很多很多的学生,包括他学生的一些故事。

四、为初高中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要说现在学生最头痛,什么是英语吗?其实不是。更多的是对于我国文言文的理解。孩子小的时候已经把一本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文言文读过,那些初高中的文言文只有短短的数几百字,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太简单了。

五、腹有诗书气自华

孩子小的时候你给他什么就是什么,你给他一个手机,他可能整天说的就是打游戏等等。你给他一本书,他可能讲的就是书里边的故事。那你给他一本我们的国学经典,孩子们说的也就是我们的国学经典。在阅读国学经典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我很支持孩子,从小开始读国学经典。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举个历子。更多关于孩子怎么有兴趣的读国学经典,欢迎给我留言。


围棋启蒙举个历子


我有二个孩子,大的是哥哥,小的是妹妹,哥哥生下来,经济条件各方面都差点,自己也经验不足,哥哥到四年级时,每次学校要求看的课外书都很难静下心来看完。

有次看到一个故事,想起哥哥的不爱读书,我下定决心,要改变妹妹,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和她读故事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古诗文,我自己也不太懂,甚至古诗文里的字都认不全,那就查资料,学到现在,四年级了,《道德经》已背完,现在在学习唐诗宋词,妹妹也爱看书,《简爱》《活着》《骆驼祥子》之类的书,一本书在手,很快看完。

给孩子读《道德经》《论语》我认为很有必要。

下面是我看到的那个触动我的故事,你也可以看看。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朗朗。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机灵地跑去房间,提了一个水桶来。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

现在,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完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喻家红


既然是给孩子“阅读”,说明孩子还没到识字的年龄,我在孩子5岁之前也尝试过给他读经典,实际上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经典

经典的东西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且不论学习经典对文化继承有什么作用,经典著作以及传统文化确实对一个人的涵养和举止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需要在幼童时期去树立人生底色,我们普通的家庭能给他带来什么呢?不若用老祖宗的智慧帮助他成长。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一个人未识字先读书,在没有成人之前就已经饱读了诗书,熟读四书五经,人在成年以后必然不会让家长担心,因为他已经明确了做人的根本,幼童打下的经典基础都是做人的道理,都成为人生的底色,在他关键的时候都将成为他人生的指引,所以这些很关键。总之,我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学经典,简而言之一句话:我是个普通人,教出来的孩子必然也是普通的孩子,所以我不教,让老祖宗来教,希望他能秉承祖宗的智慧培养自己的心胸和涵养。

我为什么改变策略了

孩子在5岁之前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给他读了一段最简单的三字经、千字文以后,虽然他能颂出很多,但是还要给他讲,读书不讲如同种地不耪,因为他认知有限,实际吸收非常少,到最后孩子母亲倒是满腹经纶了,全篇背过了很多经典名著,孩子呢,虽然记住了一些,但是在理解上收效甚微。

后来读过很多幼儿教育的书才明白了,我们现代人的教育是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在幼童时期,孩子正处于想象力,思维力蓬勃发展的时期,最好不能用固化的内容对其进行限定,所以,我决定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化先放一放。

后来的计划怎样呢

  • 画册启智

既然孩子在上小学前不能再接收太多的固定化教育,那我就按照他的发展方向进行培养,所以,后来我把注意力放在了画册和寓言故事上,家里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个书柜,放的全部是他的书,现在最多的当然就是画册,穷期待着他能在绘声绘色的图画和故事讲解中培养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观的认知力,所以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在孩子睡前给他讲,给他养成习惯,以至于现代孩子不听故事睡不着觉。选择画册当然很重要,我选择的基本上都是获得过凯迪克奖项的画册,世界公认的书不管从思想上还是从价值导向上都是比较正的,书绝对不能选偏。

  • 语言引导

画册过后还要给他多去形象的图片,只给他留下干巴巴的故事,现在培养的就是纯想象了,要让他自己去缔造空间、场景和情节,所以,我选择用中国传统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来进行这项工作,当然也买了很多相关的小册子。

  • 强制阅读、背诵

前面的东西只是在他特定阶段的特殊手段,孩子终归是要学习经典的,所以我计划在孩子上小学开始进行,一方面孩子的认知已然开始转向文字,另一方面孩子也初入理性环境,可以借助周边的人际关系进行所学内容的消化,所以务必在这个时候强制他一定去记忆必要的典章。那究竟学什么呢?个人认为从浅入深记就好,至于我前面说的什么叫三字经,哪又叫千字文都只是传统经典的“提纲”,没必要再学了,要想直抓根本就从先秦著作开始,所以推荐以下顺序学习:

一、《素书》黄石公作,据说黄石公三试张良才把这本书传给他,张良也凭这本书助刘邦定江山,如果你认为是一本兵书那就错了,里面讲的其实都是仁义道德,他把这些内容概括的比论语还要精辟,所以首推,最好背过。

二、四书,当然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用多说了,熟读便是。

三、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也不用多说,熟读。

四、《道德经》,为什么把道德经放在后面呢?因为此书不能随随便便去看,与前面说的书不可同日而语,道德经在中国人眼里的地位应该类似于西方的圣经,他是对传统思想的总括,应该认真的对待,同时也只能在对经典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入门,意会。

五、剩余的凭兴趣自助选读即可


水清朴一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会主动给自己的孩子们推荐和朗读《道德经》,《论语》以及儿童启蒙教育的传动文化宝典《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书籍。为什么呢?

一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的思想本源。《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主要的经典,道教既是《道德经》,儒家既是《论语》,佛教的主要纲领既是《心经》和《金刚经》。

二 孩童时代,虽然对《道德经》,《论语》等国学经典著作的内涵可能是雾里看花,模棱两可,不懂其意。但是,让孩子们先以朗读和背诵的形式学习这些国学经典;待孩子们逐渐长大,随着知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会自己慢慢的领悟到这些经典著作的深邃意义和作用。

三 老话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道教,儒教,佛教的精华经典及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让孩子们从小就朗读背诵这些国教的经典著作,有利于孩子的智力提升,有利于孩子们的德行增长,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会让孩子们从老祖宗们的智慧中,吸取生命境界提升的基础营养和茁壮成长的雨露。

四 实践证明,凡是从小在家庭里受过传统文化熏陶教育的孩子,长大后的德行,学识,礼仪,孝德孝道等方面,都是社会的优秀人士,都是祖国的栋梁之才。例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主席,朱德,周总理等人,他们从小都是受过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五 尤其是当今世界,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导下,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形势下,作为家长,更应该让自己的让孩子们广泛地朗读背诵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多多阅读儿童启蒙教育的《弟子规》,《千字文》等古圣先贤的经典书籍。因为,未来中国的强大和复兴,不单单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力量的雄厚和强大,而是“一带一路”前提下的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普及。这是“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导思想在全世界推广普及的人才储备。

看明白的家长,一定要有这个眼光和智慧。





老话儿说


回答问题之前先说说接触《论语》和《道德经》的过程。

80后的小孩普遍不爱听忆苦思甜的话题。而我们小时候“忆苦思甜”是经常化的阶级教育课。通过忆苦思甜,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经过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人民当家作主,摆脱了旧中国受屈辱被压迫的命运。旧社会穷苦人被压迫受屈辱是旧中国旧文化旧观念思想控制下的旧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致的。由此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我们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读《论语》和《道德经》的。

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后来发生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来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后来倡导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后来的后来,我才接触了《论语》和《道德经》,有这样一个经历的人,是不会给孩子们讲解《论语》和《道德经》的,也没有水平能够给孩子讲解《论语》和《道德经》的。况且他们本身小时候受过的教育的影响,对《论语》和《道德经》持批判态度的时候。他们自己能够接受,也是需要思想转变过程的。

再说两句,即便是《论语》和《道德经》含有极深刻的哲理,也不适合给孩子去阅读。这是因为孩子们对于世界是建立感性认识阶段,也没有丝毫的社会经验,阅读这样理性认识阶段的知识,不容易被孩子们理解。灌输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是不理智的。

再说两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学习古代经典文化,有助于孩子们的道德培养。但我还是觉得这是教育方向问题。孩子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智力、体育、美学各方哪一样都不能忽略。小学到初中阶段掌握基础课知识,非常重要,是奠定孩子们现代科学素质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孩子们到了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教学内容结合历史课、语文课中的古文课部分加重古典哲理哲学内容非常必要。但在幼儿和少年时代过早地进入伦理道德教育,会影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可以以“成语故事”为主形式,了解《论语》、《道德经》中浅显内容是可以的。


淡淡一掬水



老章138841658


孩子如果在幼小阶段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孩子看《道德经》和《论语》的动画片和漫画,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接触,蒙以养正;孩子在正式学习阶段,阅读理解形成的时候,会推荐给孩子,但会和孩子一起探讨里面的一些观点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帮助孩子对人和社会建立“道”和“德”的概念。随着孩子开始形成三观,让孩子对《道德经》里的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无为思想和《论语》里的“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德治仁政思想做一下辩论,启孩子辩证的思维,形成逻辑的概念;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引导孩子对《道德经》《论语》里面的一些概念如善,恶,道德和西方的观念做一些比较,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些概念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帮助孩子精神营养均衡,拓宽视野和格局。总之,“学会很重要,但更重要是会学”,养成孩子批判性思维。不断汲取东西方文化的智慧和哲理,做好一个“人”








盛新宇北大纵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