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曾经学过《论语》哪些经典语录?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么,

星星会发光jpg


巜论语》是人生自我修身的唯一一部宝书。是一部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做人要有人的品质,要有人的人格,要有人的风范。例如孔子在巜论语》中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看看社会上的人,真的能分出上智者和下愚者。再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1-26)君子安定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定。

人欲修身养性就必须熟读巜论语》,巜论语》每篇每章悉为人生的座右铭,各取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修身方面,足足够受用终生。(20200310)谢系统将拙文推荐巜头条》首页。谢金城逸翁之邀。


三十三画1936


有重要文学史料价值的《鹤林玉露》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太宗赵光义问宰相赵普一生的学问主要汲取自哪些书籍,赵宰相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论语》一书,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治太平”。赵普是大宋一朝的开国宰相,辅佐两任皇帝,用他的话说只用了其中半部就帮赵匡胤打下了天下,现在准备用《论语》中的学问再来帮助陛下来治理国家,也只需半部即可让天下永开太平。这也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很多,列举几条:

吾日三省吾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兴趣可以多看看这本经典,会发现很多传颂很广的名句出自此书,这里就一一列举了。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听过,讲的很生动,但是一大缺憾就是过于抒情了,对《论语》的精义把握不深,有些流于鸡汤的说教。大家若想深得《论语》精髓,没有他途,还是应从原文读起,慢慢吸收理解,定会有所收获。


静说贤论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语录结集,朴素而实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尊孔宣言》说“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成为世界名言,据说联合国大厦用世界各种语言文字镌刻着这句话。

学过的经典语录主要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过犹不及”。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不同于一些专家的学术语言,通俗易懂,增强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闲云一片之每文


1.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

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此四者亦论学之总纲。夫子之道,其体则一贯,习之而有分。志于道,然后趋向正,且有所用力,不致苟安于目前,浑然忘乎远大。据于德,善其操守,深固根本,不为物夺,积德累行,必将日见其崇。依于仁,发乎仁而见道,存此仁为有德,道德之名虚,显诸仁方睹实,知依于仁,不违于道德矣。游于艺,儒家之道德,非玄非妙,超然物上,必具于事,六艺之学,必须学会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插图]而为有,虚而为盈,约[插图]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参考译文】

此孔子处事之法,中庸之道也。于事情之两极端,分别认识清楚,不走入任何一个极端,而使事情恰到好处,无过不及,则事理就显现出来了。儒家之道,决不走极端,而其道理也便在极端之中。

9.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于丹《论语心得》

⒈《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⒉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经过千锤百炼修炼的。用这个故事告诉告诉我们70而从心无所欲的原理。

该书也有对《论语》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扬的“新阿Q精神”。有些讲述有些夸张,词语描述过于华丽。文过饰非。


倚云


世人求佛拜观音,观音求佛拜自己。你就是拿着整部论语,也是一本书而已。也就是有了真经是不是有真解。赵高指鹿为马,也是对梅花鹿另一种解释吧。西天取经,为啥二次取经!因为第一次没有得到真解!没有真解就如同老太太念阿弥头佛,念了了一辈子也不知所以然。第一次取经百姓没有得到安乐,成了权贵们酒林肉池,骄奢淫逸的障眼法。曲解了!才有二次取经,获得真解!

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真的吗!秦二世和解。赵高何来!子不教父之过。整部论语也没给他带来万世基业。别说半部!儒家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你看到现实的影子没。这就是国家机器消失的节奏!封建王朝本来就是君主专制。论语轮得到论!

孔子周游列国,为秦国不得入。就是说孔子到处游说,结果各国不以为然。尤其是秦国,门都不让进。结果天下秦始皇一统天下!这就是论语不到之处结果!后来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秦朝二世结束了。这也是讽刺!

赵括纸上谈兵,论语精辟之处,说的别人哑口无言。结果一败涂地命丧黄泉!有人现实中找不到自己,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结果想用作品中的自己打败世人。结果是春秋大梦!

刘邦一小吏,朱元璋一个布衣,他们看到的眼前真是生活,融入现实才开创基业。不是笔打的天下,也不是舌战群儒有的拿过来的万里江山。那就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清华记着


当我们在学《论语》时,我们在学什么?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阅读是不能脱离读者的,而不能承当这个阅读的读者是没有阅读的,只不过是看一些文字符号而已。

回忆一下,初中学《论语》时,那句人人皆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论是读书时老师教的,还是大多《论语》的注释,甚至百度一下,百度百科都把这句话译为:“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现在,抛开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再来看看“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有没有哪里不对?「学过的内容我常去温习」这件事有什么可愉快的?

我们的教育,有时会让我们越来越远离事物的本质。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书中这样说道:

愚蠢常常不是因为智力不及,而是选择不去运用智力。也许因为利益,也许因为懦弱,也许因为“温暖的合群”,或者干脆因为懒惰,一些人选择荒废甚至屏蔽智力。

论语的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劈头盖脑的三句话,仿佛好无道理,又好无来由,凭什么成为中文第一书的开头?

这三句话只是一句话,这是一个整体,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概括。是大纲和框架。

“学而时习之”,什么是学?谁学?学什么?学了能成什么?首先,这“学”前面就少了一个主语。

不解决这个“学”前面缺少的主语,是不可能明白《论语》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问:学了能成什么?

答:“圣人”。





19慕寒


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多余的,每个老百姓能修身养性好自己已经难能可贵了。这次疫情使老百姓宅在家里,就是一次很好的修炼心身。

于丹讲课由于是“心灵鸡汤”,被学生们赶下了讲台,说着大话,为赚钱不惜签字售书到手酸。但她有些讲解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不是没有一点裨益的。


翕张文章耕耘者


提起《论语》,好多人都觉得高深莫测,但是在我看来许多都是我们经常说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呢?

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也很明确,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告诫人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它的意思是有朋友登门拜访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告诫我们要多交朋友。

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学习方法,让我们注重复习。

其实,论语中的许多道理都很简单,就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娱乐岛主


1【赵普】北宋

2【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3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国学大讲堂曾仕强


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曾经学过《论语》那些经典语录?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么,你有什么启发?

感恩邀答:北宋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妙论很值得回味,一般人对他的话表示异议,异议《论语》究竟有没有这样大的功效。其实,作为他来说,只表示了谦虚之意,如果说“一部《论语》治天下”,那么把宋太祖赵匡胤放置在何处?所以他只能这样说,让君王可以放心,只表明他不会越雷池半步。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有无数,这里只摘录二句供参考: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于丹先生的《论语心得》,我看了无数遍,当时,书还没有出来,我是把讲坛里的话用笔记记录下来的,看一点,记一点,很艰难,很费时间。

说真的,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时代,在这样人心贫瘠的土地上,能够有人出来讲《论语》,并且是女先生出来讲,实在是思想上很大的进步与开拓,我为之而振奋,于丹先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胸怀和担当,这就是历史的进步。后来者见仁见智,沸沸扬扬。但历史永远会是很公正的,这个不用怀疑。我们对学术的问题可以探讨,但只对问题的本身,而不是针对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百花齐放是可以期待的。否则,怎能迎来百花怒放满园春呢。敬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