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肥嘟嘟的小不理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老梁故事汇曾经有这样的言论:能上百家讲坛的都是些二三流的学者。

不得不说,老梁这个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

首先要知道,能上百家讲坛的,其实是经过很多的挑选的,并不一定是学问做的好,研究搞得好,就能上去的。

之前学校有个近代史的老师,讲课也很有意思,学生都挺喜欢。百家讲坛节目也有邀请他试讲,结果在试讲的时候,他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水碰到了,然后就因为这个,影响了整体的试讲效果,最终没能上百家讲坛。

我们看到的百家讲坛上的明历史文化类星,多是口齿伶俐,讲课生动,台风特好的老师,如易中天,王立群等人,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实很多讲历史的是中文或新闻专业的,就是因为表达好。

而在大学等研究机构里面,历史学问做的好的,一流的学者,很多并没有这样厉害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历史学,板凳需坐十年冷,大多数情况是比较“刻板”一点的。

此外,还有个因素就是——文人相轻。

百家讲坛无与伦比的“造星”能力,让沉寂的历史文化研究圈涌现出一批公众人物,不仅赚足了世人关注,也赚足了口袋。于是难免就有人眼红了,本来谁都不服谁的圈子,相互之间的鄙视就产生了——孔子讲过,巧言令色怎么滴来着。。

不过事实求是的说,历史研究和历史普及,本来就不是一个任务和目标,所以一流也好二流也罢,只要能让观众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就是好的。

更何况,百家讲坛上也不乏真正的一流学者,如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葛剑雄,就是无可争议的一流权威学者。

能遇到这样的大家,并且在百家讲坛这样的历史文化普及节目上,真的是大众之福利。

然而像这样的一流学者,又不会特意利用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去吸引世人眼球,所以就显得“不火”。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学术做到一个领域的权威,真正是不愁名利,也不屑于这种刷嘴皮子所得的“名利”。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这个提问没有错,《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而是科普文化论坛,主讲人如何用通俗语言把事情讲清楚是最基本要求。另外重要的是讲的技巧,如何增加故事性和生动性,吸引更多的人去听。

如今媒体传播非便捷常,网络平台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表达的机会,百家讲坛也是如此。这个节目不是说“权威讲课、听众不能质疑、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试要考。引发观众收听收看并参与讨论更重要。所邀请的主讲人,并非泰山北斗级别的,只要是资深人士,就有机会,

早期比较活跃的几位,如纪连海、袁腾飞,都是中学教师。如蒙曼等大学老师职称还是副教授。这些主讲人都不是所谓专业一流。如有了教授职称的于丹、易中天,同样被质疑。

钱文忠应该专家级的了,但他讲的印度史听起来很无趣。很难坚持听完就放下啦。


最喜欢的还是马未都的系列,这与喜欢逛博物馆看文物有直接关系,但马爷结合自己经历讲出来的知识,很吸引人并容易被记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