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论语》?

Rway

pingping
读出经典的魅力——例谈《论语》的读法
2014-12-05 16:46115

读出经典的魅力

——例谈《论语》的读法

武汉一中 高尊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位列“四书”之首,长期以来作为封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对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影响。读《论语》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在文化沃野扎下精神之根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学生应该怎样读《论语》呢?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其论述的修养之道、治学之道、交友之道、审美之道、治国之道,有其合理性成分,故能通行于各个时代,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书也存在封建性糟粕。所以我们阅读该书的基本思路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扬弃的态度。

比如,下面一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做学生回到家里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师长,言语谨慎,诚实可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这里说的每一点要求都适合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只感到非常亲切没有半点距离感,如果能遵照实行,基本上就是一个品德无亏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孝”仍然是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基本原则;尊敬师长就容易处理好师生关系;言语谨慎,污言秽语、粗话脏话自然不会说出口;做到诚信,自然不会言而无信,谎话连篇,更不会抄袭克隆,偷窃了别人的劳动成果还沾沾自喜;博爱众人,自然能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进一步延伸到关爱周围的人和社会群体;亲近有仁德的人,自然不会结交有害的朋友。孔子将品德的学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先,足见孔子对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视,这和西方的学前教育遥相呼应。反倒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诲,在幼儿园时期就急急忙忙地灌输各种知识,还炮制出一条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实在是误人子弟!

以上是可以吸取的精华。再来看下面一条——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翻译出来就是,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这里,有子提倡“孝悌”当然不错,但他将践行“孝悌”作为维护封建秩序的手段,行孝悌是为了避免犯上作乱,这就是在为封建统治者讲话了。自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自然就显出奴性,我们当然难以苟同,并且要嗤之以鼻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倡导的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是生活的常态,“犯上”自然丧失了法理的基础,而挑战权威反倒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不仅有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有助于文明的进步。我想起一段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轶事。奥本海默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如果我们沿用孔子的观点,而不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我们就会顽固地认为奥本海默的自我表现是“犯上”,是不能容忍的。试问,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拔尖人才怎样得到锻炼并脱颖而出?

除了扬弃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建构思想——

比对 就是用名著中的观点来审察现实生活。请看《论语·公冶长》中的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翻译出来就是,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好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是不如,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一个学生读后评价道:孔子欣赏闻一知十的人,子贡能做到闻一知二,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在做机械重复的训练,真可谓是闻十知一!我们的教育就这样不堪吗?

质疑 就是对名著中的某些观点提出疑问并加以反驳。看下面一条论述:“或曰:‘雍也

,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翻译出来就是,有人说:“冉雍呀,是一个仁人,可惜没有口才。”先生说:“哪用得着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总是令人厌恶。这样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做到仁,哪用得着能言善辩呢?”孔子在这里强调仁,自然无可非议,但他贬低辩才,就是偏见了。事实上能言善辩,铁嘴铜牙,在任何时代都是优点。古有晏子使楚,维护大国尊严;烛之武退秦师,保存郑国;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推动历史进程;诸葛亮舌战群儒,结成战略同盟;今有易中天口才赢天下,郎咸平语出刮旋风:口才是国之利器,是人生的法宝。

再来看下面一条孔子的表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孔子认为越俎代庖,以下虑上,有僭越的嫌疑,严重违反了礼的要求,所以极力反对。我们知道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孔子不遗余力地鼓吹礼治,可见孔子对统治者是多么忠诚!而这种君本位的思想和现代民主观念是多么格格不入!即便在古代,这种禁锢民智的思想也是落后的。《曹刿论战》上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由此可见,平民参与政治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甚至天经地义。再来看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平民参与国家事务,考虑国家大事,绝对是美德,而不是非分之想。到了现代,台湾一个技校校长高震东更是喊出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最强音!相形之下,孔子太古董啦!

拓展 就是将名著中某些片面的不完整的论述进一步补充完整。请看曾子的论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翻译出来就是,“我每天从三个方面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能够“三省吾身”固然不错,但当今时代,仅从三个方面反省还远远不够,还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践行低碳生活,为环保做了哪些事情,为减少雾霾作出了哪些努力;自己做了哪些好事;自己有没有创造发明,等等。

辨析 就是既看到名著中某些论述的合理性,同时又能指出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请看孔子的论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翻译出来就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只有单一的用途。孔子的此一观点可以和“樊迟问稼”参看比较: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翻译出来就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等樊迟退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只有一种用途,是从治理国家的人才应具有的品质来考量的,有其合理性。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有抱负的人应该掌握广泛的知识,具备多种能力,才能胜任艰巨复杂的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事务的变化;才能统摄全局,干成大事;也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如张衡、达·芬奇、马斯克都是全才。美国的重点大学十分重视通识教育,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当然,我们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因为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作为,也算是有为君子。如姚明打球、莫言著书等。另外,孔子在这里也表现出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技能学习的倾向,也需要我们细加分辨。

联想 就是看到名著中的某些观点进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论述或表述。请看下面一条孔子的论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翻译出来就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这条论述一方面反映了孔子对仁的重视,将仁视为道德的核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由此,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还可以想到孟子讲的一傅众咻的寓言,以及荀子的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还有墨子的论述:“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再来看孔子的一条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出来就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里孔子谈到他的自由观——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自由是对规矩的内化达到一种自觉和圆熟的境界,这和我们今天讲的自由十分接近,或者说高度一致。自由就是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自由就是对规律的掌握和娴熟应用。再来看庄子的自由观,庄子认为人在无欲无求,与自然同化时可以达到自由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更是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无欲无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这种自由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味,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行不通。

审视 就是用今天的视角来观察前人的论述。看《论语》中的一条记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条记述列举了孔子的弟子中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表现出色的名单,用今天的眼光审视,不难发现缺少算学、科技、艺体等方面的人才。再联想到《论语·述而》中的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就知道孔子不重视自然科学。这也是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重要原因。这当然不能由孔子来买单,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学问的偏颇。

勾连 就是将名著中相关联的表述联系起来加以理解。《论语·乡党》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的表述,表明孔子对饮食十分讲究。而在《论语·里仁》篇中的表述就不一样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思想,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这表明孔子生活低标准,德行高要求,做到了“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君子安守穷困)。孔子在穷困之时,能够忍受艰辛;在为官之时,注重生活品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将坚守理想看得比适应现实更重要。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而完备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复古的倾向。再来看《论语·雍也》中的句子:“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觚是一种造型很漂亮的酒器,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形制有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越来越精致了,就像我们使用的手机由翻盖手机变成直板手机一样,但孔子不习惯这种改变,以至发出“觚不觚”的慨叹。由此可见孔子迷恋旧物、害怕变革的特点。再来看一条,“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翻译出来就是,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孔子仰慕周公制定的礼制,崇尚古人的思想,只是因袭古代的思想制度,却不屑于创新,看来孔子确实比较保守。当然,孔子创立了一整套伦理规范、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堪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创新精神又是显而易见的。

整合 就是将人(事)物的各个侧面结合起来以形成整体印象。如果将《论语》中的相关表述加以整合,我们就可以得出孔子的完整印象。孔子思想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他的仁爱理想。先来看《论语·子路》中的表述:“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行善之人治理国家,连续一百年下来,也可以做到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句话说得对啊!”孔子将胜残去杀作为仁爱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在中国历史不曾实现过,最接近的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所以这种理想相当于大同盛世,极具前瞻性,很有感召力,至今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在孔子那里,仁爱不止是政治理想,也是个人理想。孔子曾这样表白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博爱情怀。

孔子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论语·卫灵公》有这样的记载:“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翻译出来就是,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坐定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告辞走了。子张请教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啊!”孔子能设身处地地替盲人着想,对盲人乐师照顾得无微不至,对残障人士的尊重体现出孔子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人本思想,千年以下,令人动容。

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一说。《论语·乡党》有这样的记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问人不问马,也体现出孔子人本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施加到动物身上。《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钓鱼不网鱼,箭不射归巢歇息的鸟。对动物也网开一面,手下留情,这种爱心难能可贵。

除了仁者之风,孔子还秉承了一系列优秀品质,他是勤学好问的青年,德行高尚的君子,洞察人性的智者,人情练达的长者,善于理政的干臣,循循善诱的先生,多才多艺的达人,饱读诗书的学问家,甚至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

总之,孔子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迂腐啦,愚忠啦,奴性啦,保守啦,拘泥啦,不重视妇女啦,轻视自然科学和体力劳动啦,等等,但就孔子取得的成就而言,综合素质达到的高度而言,孔子已经攀上那个时代的巅峰。即便排除历朝历代皇帝的尊崇,也不会稍有逊色。孔子能够挺立千秋,直击我们柔软的内心,绝不是偶然的。(6080字)

(此文发表在《帅作文》)


平平静静59

但这也并不影响自己学习《论语》的积极性,学习它不一定弄得多懂、多透,重要的是能学习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一些思想精髓就可以了。那么咋样才能掌握其精髓呢?首先要通读一遍,并且要参照别人的解释去理解每句话每个字句的意思;在通读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将《论语》切块,也就是把它分成几大部分。比如说将孝道方面的放在一块,将为人处世方面的放在一块,这样你就可以把《论语》分成那么几大块内容,然后逐块学习。这时你就要逐字逐句,甚至包括标点符号都要进行斟酌,细细研读,慢慢品味。

当你进入到《论语》这座神秘的殿堂,你会感觉无比的美好,而不会枯燥无味。


雨后天空228077583

读明白了论语开篇第一句,便知道了如何读懂论语,如何读懂世间所有道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读懂生活,才会读懂书。我们从书中只能读懂我们已经懂的内容,你在实践中有了感悟有了阅历有了困惑,当你读书时可能就会与作者有共鸣,感觉作者说的你也经历过也明白,这叫读懂了。所以读书要想读懂,关键在于自己懂,自己能懂,在于书外,在于实践。有句话说汝果欲写诗,功夫在外,一样的道理。

通常我们读书是为了学习理论,然后指导实践。论语以日常对话形式,所以基本可以理解字面意思,即使个别处有困难也很容易找到白话的解释。其实论语第一句里包含的方法论就能解决你的问题,第一句是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学习的过程中勤加练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啊。这样就算读懂了吗,并没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看到这句话,你应该立马警醒自己,是否在学的过程只是停留在字面,而并没有去认真实践按照道理讲的去练习,是否做到了有日日不断之功。

真正的懂在于能做到知行合一,否则你会发现你是一知半解眼高手低,自以为懂,让你讲的时候你讲不明白,让你做的时候你稀里糊涂,原因就在于你只是知道了理论,不曾实践便不曾真懂。

其他,要学论语,可以先从《大学》开始,然后《论语》《孟子》《中庸》,可以参照古人各家对论语的注解,道理啊前人早已讲明白讲透彻,可以参考朱熹张居正刘宝楠曾国藩钱穆梁漱溟的讲解,做更深入的学习和延伸阅读。


国学论语

首先,要明白《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他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说白了,就是他们平时工作生活中的名言警句,是经验之谈。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满满的干货。

论语包括道德、修养、礼乐、政治、人格等,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伦理思想。

其次,要明白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用?虽然书中有些思想已经陈旧落后,但大部分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有着指导意义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思想的主要源头之一。

最后,怎么才能读懂论语?他不像小说,有趣味性,不像文学作品,有起承转折。他就是直奔主题,一语中的。建议,先背诵,再领悟。如同牛吃草一般,把他先吃进去,然后再慢慢咀嚼,结合人生经历来感悟经典。

就像论语中讲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学多思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小鱼读经典

懂?网上略知皮毛便高谈阔论的很多很多,真正懂的有几个?

根据问题的描述,你读《论语》的书已经不少了,登堂了,只不过有怎么入室的困惑。我也是。所以我不是来回答问题的,而是来共同探讨的。

有关《论语》的著作,古今中外,多如牛毛,汉牛充栋。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莫衷一是。这大概也是《论语》之魅力吧!

唉!还是多读吧!读名家名释吧!加上自己的思考,总能找到入室的"道"和"径\

山山出

找个很懂的给你讲一讲,这样,省了很多费劲。比如我,就让老公讲,他研究的不错,我边听边笔记,很大部分就听懂了。自己再回过来悟一悟,这时候自己扩展读一下论语的解读,大致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