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论语》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破烂酥皮


《论语》中的名句太多了,就成语都要几百个。要说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不同时期因认识不同而不同,现在认识最深的是“礼之用 和为贵”这句话了!有人说巜论语》讲的是“仁”,我到觉得论语讲的是“和”。为人处事也好为政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和谐。个人的修养,孝、仁、礼等所有的都是为了人类和谐相处。

原来一直批评“克己复礼”,所有的礼是愚弄人约束人的,讲封建等级的落后思想!现在提倡人人平等,礼就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对照今天平等下讲不讲礼了。现在礼从过去的明确规定到现在成了潜在的了!礼貌也是最初级的礼,人人都要讲礼貌这是现在的共识,否则就是没教养,会被人轻视或者破坏彼此的关系!没有了明确的礼仪规定,但潜在的出现了许多奴颜巴接上级、有钱人的奉承和奴性,出现了许多不合人伦的礼。平等反而不一定平等!我才体会到了礼之用 和为贵的真谛!


雷声雨声风声


《论语》是对话式的儒家经典。何为经典?

就是在历史长河中被不停流传而且验证的东西,而它对话式的体裁,就决定了它需用简短的话表达更多的意思。这样一来,《论语》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话,印象自然就深刻。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


因为每个人对《论语》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体悟不一样,印象最深的话自然就不一样,所以,建议题主可以认真通读几遍《论语》,自然有自己的收获。

这里我说两句我觉得我印象比较深的话——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种深深的震撼,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的这种忧虑放诸现在也适用。似乎科技在进步,人性、德行并没有太多改变。

《论语·泰伯》里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也是促使我不断学习的动力,或许是因为随着年纪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反倒是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深。


安意如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燕过紫禁城最喜欢的《论语》的名言,也是我最喜欢的古语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论语·颜渊》,一次是在《论语·卫灵公》,是孔子分别对弟子子贡、仲弓的告诫,可见孔子对这句话的看重。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如此(被对待),那么也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换句话说,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之所以喜爱这句话,是因有太多人,他们一方面反对某些做法、想法,讨厌自己被那样对待,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反过来,甚至变本加厉的用这样的做法、想法对待别人。我相信,这样的例子,在你我身边,都不鲜见。

由此,想到另一句与此有关的话,我也很喜欢:“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有多少人,一边在一些人身下卑微的扮演者弱者,忍气吞声;却又在另一群人面前,高傲的鞭指更卑微的弱者,以求满足心中的那一点自尊心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希望把所经受的痛苦、不公转嫁给他人时,请思考这句话。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燕过紫禁城


我们说,儒家哲学就是人间哲学,他始终着眼于现实社会,着眼于人的现实生活。儒家思想从来就是以人为本的。这个以人为本,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政治学的考量。孔子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思想家,他第一个发现了人的价值,是高于禽兽,高于其他的物体的。在他下班回家时候,家人告诉他,马厩失火了,孔子第一个问的是有没有伤到人,这在以马匹为贵重财物、以老百姓为奴隶的奴隶社会,这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因此,孔子提出了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者爱人。这是一种人间哲学。

在孔子的影响下,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主张以人为本,主张实施仁政,来实现儒家的王道理想。所以说,儒家学说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这在论语中贯穿了全文。

第二,儒家的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我们个体的道德力量。儒家从来都是强调做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从儒家的仁者爱人,到恢复周礼的梦想,都是希望能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认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方面要依靠礼即社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成就最好的自己,要修炼道德,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要从自我做起,而不是处处去要求别人。所以,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说,吾欲仁则仁至。就是说,我想践行仁的理念,那么你就会去做,就能实现仁。

综上所述,儒家其实就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是关于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所以,有人说,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这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儒家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在论语中,子贡问孔子,说你有没有一种思想,是指导你的一生的行为的,或者说你有没有一种思想,是你一以贯之的。孔子就告诉子贡说,有的,这种思想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提出了人与之间的关系,要尊奉一种宽恕之道。


孔子说,人与人之间,要想构建和谐的关系,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树立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理念。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不喜欢做的事,总有不愿意承受的结果,也总希望有些事情不要加到自己的身上。但是我们对待别人,却不是如此了。所以,孔子说,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是孔子提倡的恕道。

当然,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仅仅有宽恕之道,还是不够的,这毕竟是人际关系中的消极的一面,是反面。而我们要做的,还有忠之道。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就不能孤独,就必须有朋友帮助,那怎么才会有朋友呢?那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帮助别人,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来帮你,这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会孤独,才会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帮我们一起度过难关。

这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这也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金科玉律。也是好玩的国学最喜欢的一句话。


好玩的国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只会学习书本知识,不加以思考论证,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书云亦云,不知所以然,结果什么东西都学不会。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思考的重要性

这句话点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大脑飞快的运转,如永不停歇的银河系,思考归纳所学的内容。

只会阅读,不会思考,就像是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穿别人破旧不堪的衣服。他的思维是停滞的,对于外来的,新鲜的事物,只能留于其表,不得其根,如此下去,对他的思维和精神有害。

实际上,只有自己的思考才具有生命力和真理性。只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纳入自己的思维系统,才算真正属于自己的。

叔本华说,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这个道理点醒了我,我深深地意识到了思考的力量。经过独立思考后的知识和能量,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而我以前读书都是贪多求全,不求甚解,妄图做个全能达人。殊不知,很多东西不理解,不能运用,疑惑越多,越是迷茫。察疑补缺,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比如在阅读《水浒传》时,看到林冲被逼到梁山落草为寇,我还很懵逼,林冲不是很能忍的性格,怎么还反叛呢。意识到这点,翻开以前关于林冲的章节,仔细思考林冲思想和性格的转变。这么一来,虽然影响进度,可以阅的"深"。

一步一个脚印,一印一思考。

思和学的辩证关系

思考和学习,永远是分不开的。没有学,思考无益。孔子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可见,阅读才是思考的老大哥,胡思乱想是没有任何自处的。我大白天的做梦,梦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这种情况类似于闭门造车,只会捣鼓自己会的本领,没有长进;又像徒步徘徊在无边的沙漠里,走不出干渴的边界。

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好的方法论,我最近才真正领悟过来,感觉似走了一段弯路结果发现,宝藏原来在自家地底下一样。

思和学,缺一不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不服不行啊。孔夫子就是孔夫子


孤崖青松


01

论语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一句出自《里仁》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跟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能说明你是明智的呢?”

我们都知道在吸纳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结合实际进行运用。我之所以喜欢这句话,并且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是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给予了我非常有用的指导作用。

02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强调要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且很多课程也是为了培育我们变成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也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培育,不断学习和吸收有益的事物或道理。

如孔子所说,我们不仅要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塑造,也要注意周围环境对我们个人的影响。

是的,我们周遭的环境确实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家庭中,单亲家庭和幸福美满的家庭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父母的个人言行和品德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桌和同班同学会促进自己也不断学习,品德优良的朋友因其言行会影响自己也注重品德。优秀的老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在工作中,品德优秀、能力出众的领导和同事,会影响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个人能力提升,工作完成情况上取得较大进步。

0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仁德的人,优秀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优秀,反之,则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因为自己身边有一批优秀的人,他们或是能力出众,或是品行优良,都对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促进了我现在的成长。

因为和这些人在一起,也让我杜绝了吸收不好的方面,并且多读书,多吸收有益的精神食粮,注重自己的自我提升。

《里仁》篇的这句话非常有现实价值,值得我们结合实际学习体悟。


书评菌


我最喜欢孔子”《论语》中一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无法考证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中,曾对很多问题表示"不知道"。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了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敬佩。

在现阶段有些人却在"不知"面前,充当着"有知",好象世界万物,他是"无所不知”,夸夸其谈,天花缭乱,终不知其结果是害人害已,简直就是个糊涂蛋。这在我看来:是最愚蠢,最无知,最不可救药的举措。

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流传于百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有它的重大意义,它告诫我们: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要务实,不懂可以通过学习转变成懂,以此来扩大自已的知识面,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王松林


论语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忧惧。



由论语所想到的:

孔子毕生推行仁爱学说,他以血缘亲情出发,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和谐,孝悌亲善,由此推而广之,把仁爱之心延伸到社会群体之中,则可国泰民安,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步步相承,环环相扣。

今人对待孔子、对待儒家,不幸的走上了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彻底复古,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名义,不论精华糟粕,一概继承,君不见:刚会说话的小孩子都去读《四书五经》,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去学繁复的古代礼仪……

另一个极端则是彻底否定,认为儒家学说荼毒国人数千年,中国的落后挨打都是因儒学而起。对此,我只想问一句:唐宋也是推崇儒学的,为何其文明与富强能位居世界第一?

这两种人,多数都没有认真地去读儒家经典,即使读了,也是不求甚解,断章取义,他们恰恰没有明白儒家中庸之道的真义。

我觉得今人应该明白的是:

儒家学说首先是一种庞大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中华民族政治文化、道德观念的方方面面,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每个汉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它就在你的血液里,你的人格里,影响着你,约束着你,完全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对于儒家学说,我们还是有必要客观而理性的去面对,既不能棒杀,也不能捧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也是孔子在《论语》里告诉我们的,你觉得,有错吗?

向来破坏容易建设难,五四运动,彻底抛弃、否定了儒家学说,以至于华夏民族至今在文化上迷茫徘徊,无所适从。因此,在此抛砖引玉,欢迎讨论交流!

青石君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是指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品德高尚并能不断学习的男子,当然现在包括符合这些条件的女子。小人则是鼠目寸光、心胸狹隘、自私自利、固步自封的男人,现在也包含类似的女人。“君子”说话办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勇于担当、敢作敢为,是人类社会所认可和称颂的优秀之人。“小人”则是阴暗猥琐、自我中心、避重就轻、窝囊怯懦,为世人所不齿。孔子是告诉人们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句话现在也很有教育意义。



徐文山



整部论语我都很敬畏,要说哪一句印象最深不容易描述术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上心的地方: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灵敏;容色要注意温和;举止要注意恭敬;讲话的时候要注意忠诚;办事要注意敬慎;遇到疑问要留意询问;忿怒发火时要当心后患,见到利益要想着道义。”

这又是以数目字起兴展开的论述。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孔子讲得更为细致入微,全面丰富。三省还不够,君子对自己,要有九个方面的省察反思内容。 “君子有九思”,这是把人的言行举止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几乎没有遗漏。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同赶不上趟似地急切追求,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义而行来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见不善如探汤,这句古文里的汤,意思跟我们今天有很大不同,不是我们说喝汤的汤,而是指热水、滚水。日语里泡温泉叫泡汤,反倒是保留了汉语古老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这是在说隐居避世的人,即隐士。意思是从善去恶、洁身自好,这个我既听说过也见过,没啥了不起。但是能卷而藏之,能用之则行、出入自由的,这个我可没见过。言下之意,入世更难。

大家都有哪些特别喜欢的,咱评论区里聊聊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