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你真的有自己的空間嗎?

容器與被容之物,是一對根本命題,上一部分“覺知”可以理解為一種容器,這一部分“空間”更是非常直接、非常真實的容器。

如果你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那麼你作為被容之物,也就意味著沒有安身安心之處。武老師曾有一場直播,講的是“界限意識與共生關係”,也曾講過“江湖邏輯與界限意識”。

接下來還準備就此做課程、寫一本書,這些內容都可以視為空間主題範疇內的內容,也是這一部分的延伸。

為什麼對這個話題如此感興趣呢?一是他覺得這是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大多數問題的源頭。

二是因為他只能在頭腦和思想層面捍衛自己的邊界,而在情緒情感和利益這些層面,他的邊界意識一塌糊塗,作為“病人”這也算是久病成醫,當然本來也算是心理醫生。

界限有三種,地理界限、心理界限和身體界限,也就是空間有三種,地理空間,心理空間和身體空間。

界限意識或邊界意識,其實就是地盤意識,這是我的地盤,在這個地盤裡我是主人,那是你的地盤,你是主人。在共同的地盤裡,我們就需要確認秩序與規則。

如果你守不住自己的界限,那就意味著,你其實是心理上的殖民地,有人在你的世界裡是宗主國。

不管誰是這個世界的宗主國,你都會想並且也需要把他趕走。常常有一種情況是即便你成年了,父母還可能是宗主國,這時,就需要把父母請出你的地盤。

學會尊重彼此的地盤,學習尊重共同空間裡的規則和秩序,在任何一個社會都非常重要。至於你自己,必須意識到,你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

創造你的生活空間

覆盤:你真的有自己的空間嗎?


講的是如何創造並維護你的生活空間。先講了《房子的隱喻》,因為作為自己和家人居住的房子,就是生活空間最直接的象徵。

文章中講了一個震撼到武老師的諮詢故事,一位女士不斷買房子,而且買的都是犄角旮旯的房子,還都奇形怪狀。

房子的共同點是她要住的臥室有一條長長的通道,為的是當媽媽要進入她的臥室時,她能提前知道。

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周折?給臥室加一把鎖不就可以了嗎?問題是,她媽媽不允許她這麼做,而且她已經四十歲了,她媽媽就是她世界裡的宗主國,而她是自己世界裡的殖民地。

父母最重要的價值,是給孩子提供安全感。當父母能穩定地給孩子提供安全空間時,一個人把它內化到內心,就形成了所謂安全感,然後就可以安然入睡了。

如果沒有這個,即便強如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一樣會遭受嚴重失眠的折磨。如何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空間呢?

有時候,這需要戰爭,而戰爭的對象就是自己生活中的入侵者,最常見的例如自己的父母。

當父母能給孩子提供安全空間時,孩子就會在這個空間裡,很好地去修煉掌控力。這部分內容介紹了過渡客體,孩子通過掌控這個過渡客體,學習如何和真實客體打交道。

過渡客體,也給孩子提供了過渡空間。實際上,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一個過渡空間。孩子本來活在孤獨的想象世界,但通過原生家庭的這個過渡空間,最終進入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空間。

思考

什麼叫做詩呢?詩就是,翻譯之後,失去的東西。父母的空間可能很好,很安全舒適,但會束縛生命力熱情和創造力。

覆盤:你真的有自己的空間嗎?


如果你成年了,就需要學會飛翔,就需要擁有自己的天空,擁有自己的空間。

對我來說,成年的標誌就是我買了一套房子。房子就是我的心,每個人都需要自己說了算的心靈空間和地理空間,敞開還是關閉,是自己的基本權利。

當感受到父母的持續性的關愛,確認“我”放下控制的這個世界之外,有一個善意的“你”存在,而不是敵意的“它”,我才可以放下控制接受失控。

人應該在內心形成一個穩定的心,就是我的生活自己能掌控。即便現在有失控,甚至崩潰,我也有信心,可以通過我的努力,使生活恢復掌控。

創造你的工作空間

想要擁有屬於你的工作空間,就必須懂得權力空間這個概念,並去維護你的權利空間。這是武老師在廣州日報工作時,悟出的一個概念。

他認為一個好的企業,要做到賦予每個員工屬於他自己的權利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他說了算,這樣員工,才能有激情和創造力。

如果是領導說了算,領導的意志就會殺死員工們的生能量,最終讓企業失去活力。

接下來寫了一個寓言故事,講了兩顆蘋果樹,一顆永遠成長的蘋果樹,一顆是自斷經脈的蘋果樹。

多年前他寫這篇寓言時,以為蘋果樹之所以自斷經脈,是考核機制的原因,現在才明白這是權利空間的問題。

當一個人在工作中,沒有自己說了算的空間,只能是服從,那麼他的攻擊性,就會轉向自身,從而構成自斷經脈。

成長過程,是從孤獨的想象空間,到家庭的過渡空間,再到社會的真實空間的過程,而這時就有了個性化、社會化和體系化的矛盾。

在這個過程正常的發展,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如果社會化太過,就是失去個性,就會構成體系化。

覆盤:你真的有自己的空間嗎?


以往的社會是中心化的,打造一個平臺不易,而體系擁有的平臺力量,會遠勝個人力量,所以體系化容易發生。

而在現在的萬物互聯時代,互聯網形成了人類共享的一個平臺,這時那些非常個性化的個人,就可以藉助這個平臺,輕鬆獲得生存空間。所以可以說,這個時代是越來越鼓勵個性化的時代。

在加餐中說到了,武老師的一個非常個性化的感悟:想在工作空間中展開自己,也許你需要“無情”。

大道無情,“無情”就是一旦你樹立了一個工作領域的內的目標後,也許你需要為實現它而適當放下情感,例如喬布斯和馬斯克,在他看來就是無情的典範。

這部分收到了有些人的反對,其實和這篇文章匹配的還有另一句話——“成長有時候像是一場瘟疫”。

意思是那些被悶住的黑色生命力,一旦開始展現,就會顯得有些可怕,但不管怎樣,都要展開生命,而且生命力會在真實世界的熔爐中得以淬鍊。一如弗洛姆所說:

人類的一切熱情,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因他想使生命有意義。必須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讓他能激發促進生命的熱情,讓他感受到生命活力與人格完整,這是唯一的道路。否則你固然可以把他馴服,卻永遠不能把他治癒。

思考

學完這部分內容時,在某一個瞬間,我突然發現,我一直生活在一個孤獨的想象空間。在這個空間,我自顧自地活著,跟真實世界沒有什麼關係。

想象你是一隻飛出懸崖邊緣的鷹,想象你是一頭在森林裡奕奕獨行的虎,在尋找食物時,你是最英俊的。

從這份工作開始,我把自己用心地投入在工作中。然後一點點地在工作中發現樂趣,在更樂於投入到社會關係中,工作也越來越好。

然後我理解了維克托 弗蘭克的那句話“投入地去愛一個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會降臨。”當我投入地在工作中,愉快並享受工作的時間,就能感覺到幸福的降臨。

覆盤:你真的有自己的空間嗎?


適度的宅,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們都需要不斷切換頻道,有時候在開放的世界裡與人豐富互動,有時候需要回到自己的空間裡,這是一種休息。

剛才這句話,其實是一種非心理學,或者非精神分析式的語言,因為它缺乏解釋力。

準確說,我們需要宅,是因為宅著的時候,我們會回到自己能最大程度說了算的空間,這給我們一種掌控感。

一個人如果太宅,那意味著他在外部世界難以自己說了算,缺乏掌控感,而覺得自己總是被掌控。宅人的各種行為都是在追求掌控感。

控制與失控,還是一對不夠根本的術語,宅人之所以在自己和外部世界打造一堵牆,既是為了切斷外部世界的敵意,也是為了鎖住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敵意。

宅人,身上會有一份矛盾,越封閉,越累。太宅的休息不能滋養他們,反而會因為能量都憋在宅的世界裡,產生了嚴重的內耗,而且很累。

最宅的人,可能什麼都不做,卻是世界上最累的一種人。敵意的解釋已經夠根本,但還不夠,還要加上“權利”。

所謂權利,就是關係中,誰高誰低,誰說了算。習慣性遲到、習慣性要到和拖延背後都是有權利因素存在的。

成長是一個不斷開放的過程,開放的足夠了,才可以轉過來再回到封閉與簡單中,如果早早就開始宅,這不是答案。

思考

我也是喜歡宅,宅著的時候,我生活在自己構建的想象空間裡,沒有現實,沒有敵意,安全舒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好像很孤獨。

但會怕失控,當我聽到失控的第一反應是,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失控就像危機,什麼叫危機?危機就是危中取機,也就是出現危險,但與危險並存的是有機會。

覆盤:你真的有自己的空間嗎?


我的關注焦點,經常過度集中於危險,而忽略了機會。以至於不斷的經歷事情,導致自己越來越糟,感覺在走下坡路。可是我還不到30歲。

當我封閉在自己孤獨的想象世界裡,就會感覺外界有一個魔鬼,隨時準備著傷害我。而在想象中,這個魔鬼是可以隨意放大的,無邊無際,無窮無盡。

破解的方法,就是與真實的世界連接,看到豐盛、開放、複雜的現實世界,只要不是主動傷害,它能容納各種人以各種面貌進入。

如果習慣性遲到,那有可能會是太喜歡待在自己宅著的空間裡,不喜歡進入到別人的地盤,因為會失控。

而習慣性早到,可能是因為預想到苛刻的你會不高興,所以提前趕到,表示誠意和順從。

也就是表面現象背後,是有權利空間存在的。每個人都追求自己說了算,而那個不能自己說了算的人,就會表達抗爭,方式就是遲到、早到或拖延。

與原生家庭分離

不能與原生家庭分離是一個普遍問題,可這是誰的原因呢?真相常常與習慣性說法相反。

習慣上,我們認為是孩子不能完成心理斷乳,但真相是很多父母不想孩子離開自己,因為很多父母無權力可言,在孩子那裡卻享受這份權力感。

別說與原生家庭分離了,實際上,很多人都沒有完成與母親的分離,在相當程度上,還活在與母親共生的狀態裡。

文中指出,父親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將孩子帶離與母親的共生關係,同時因為父親陪著母親,所以孩子可以更安心地走向外部世界。

可以說,成長是從共生到與原生家庭分離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粘稠到清爽的過程。

覆盤:你真的有自己的空間嗎?


很多人活在粘稠的感覺中,覺得行動困難,好像各種東西在綁著自己,而自己為人也黏黏糊糊,這都是因為在不同程度上,活在共生中,而一個裡外都感覺清爽的人,很可能就是一個完成了分離的人,一個成熟的人。

可能武老師的很多思考有點顛覆性,這是因為披露個人潛意識會讓個人覺得被顛覆,而披露集體的潛意識會讓集體感覺被顛覆。

最後,聽話與感恩的侷限,它們容易讓孩子陷在父母的空間裡,而不能創造自己的世界。相反,所謂叛逆與背叛,卻可以促進創新與自由。

思考

有一隻獵鷹,振翅入林追逐獵物,卻不再返回。每一秒鐘,陽光都是全然的虛空,與全然的飽滿。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經歷分離的過程。父親在一個家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好像在中國家庭裡,常常被忽視,母親會感覺,孩子是自己一個人帶大的,實際上,他也沒有起什麼作用。

對孩子來說父親有三大功能,一,帶孩子走向外部世界,二,留在家裡陪媽媽,三,提供規則和秩序。父親是一個孩子,連通外部世界的橋樑。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