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華夏民族擴張史》系列

二十一、齊楚爭雄

文| 寒山憶雪


楚文王死後,他的長子酓艱繼承王位。

公元前672年,酓艱在位第三年,楚國宗室內部發生內亂。身為楚王的酓艱想要殺掉自己的弟弟酓惲,酓惲逃往東面的曾國,聯合曾國反攻殺死酓艱,奪取了王位。

酓艱死後,被追諡為「堵敖」。

而即位後的酓惲,就是春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楚成王。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01

楚成王即位後,恢復了對周天子(當時是周惠王)的進貢,周惠王也回賜給楚成王「胙肉」,並告誡楚國,好好的鎮守南方,不要侵擾中原的諸侯。

「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史記·楚世家》

周惠王的話只起了六年的作用。

楚成王6年,公元前666年,楚國第二次出兵攻打鄭國。

這次出征的主帥是楚國的令尹(宰相)子元,率領600輛戰車、2萬多名士兵,攻破鄭國都城郊區的桔柣之門,突破純門進入鄭都的外城。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這個時候,鄭都內城城門的閘門都沒有放下來,可以說楚軍再進一步,就能攻破鄭都的內城,吞併鄭國了。但是子元卻下令,楚軍連夜撤出城外,並退回楚國。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桔柣之門。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諸侯救鄭,楚師夜遁。《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原來就在楚軍出動時,齊國率領魯宋兩國的軍隊,已經在救援的路上了。

秋,荊伐鄭,公會齊人、宋人救鄭。《春秋》

楚國此時的國力與齊國差不多,宋國、魯國比齊國稍弱,但也差不了多少。一個齊國就足以讓楚國的遠征軍喝一壺了,何況再加上魯國宋國呢?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子元連夜退兵,也就不難理解了。

幾年後,山戎、赤狄前後攻打燕國和邢衛兩國,齊國率領諸侯北上援救。就在齊國救邢安衛的那一年,公元前659年,齊桓公27年,楚成王13年,楚國再一次北上攻打鄭國。

秋,楚人伐鄭,鄭即齊故也。盟於犖,謀救鄭也。《左傳·僖公元年》

由於楚軍擔心諸侯援救,這次進攻似乎並沒有直奔鄭國都城,而是攻打了鄭國的邊境,至於最終的戰果,史書還沒有記載。但從後面的記載來看,戰果應該不大。

因為接下來的兩年,楚國又連續兩年攻打鄭國。

冬,楚人伐鄭,鬥章囚鄭聃伯。《左傳·僖公二年》

楚人伐鄭,鄭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齊方勤我,棄德不祥。」《左傳·僖公三年》

楚國的行為嚴重激怒了齊桓公。為了解決楚國這個大麻煩,齊桓公召集了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共計八個國家,組成春秋版的「八國聯軍」,於公元前656年的正月,浩浩蕩蕩的奔楚國而來。

02

「八國聯軍」先是攻打楚國的小弟蔡國。這個在楚文王時代被楚國來回蹂躪的二流國家,在聯軍面前毫無反抗能力,史書僅僅用「蔡潰」兩個字來形容這場戰爭。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左傳·僖公四年》

順手料理完蔡國後,聯軍從蔡國(今河南上蔡)向西進發,抵達陘地。

陘是山口之意,這裡的陘地位於方城山北面,方城夏道北端,是從中原進入南陽盆地的入口處,大約位於現在的漯河市西南部一帶,當時屬於姬姓胡國與楚國的邊境。

抵達這裡,就意味著聯軍已經逼近了楚國的邊境。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面對來勢洶洶的「八國聯軍」,楚成王知道捅了大簍子了。如果強行與聯軍開戰,根本不可能是聯軍的對手。於是成王派出使者,前往陘地與聯軍議和。

接下來就發生了春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談話內容。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

楚國使者說,你們齊國遠在北方,我們楚國遠在南方,「風馬牛不相及」,你們幹嘛來打我?

管仲回答說,我們齊國是周天子欽定的諸侯大佬,有權代天子征伐不聽話的小弟,你丫楚國不給天子上貢,我們不揍你留著你上房揭瓦嗎?另外哈,周昭王南征死於漢水的事情,我們也想問問你楚國這是怎麼回事?

楚國使者也回應的不卑不亢。沒給周老大上貢,這是我們楚國的不對,我們一定改。至於周昭王死於漢水的事情,你們還是去問問漢水邊的百姓吧。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楚國之所以在第二個問題上回答的那麼肯定,是因為周昭王時期,楚國還很弱小,而且很可能位於南陽盆地西部丹淅之會的丹陽,確實與周昭王南征而死無關。

話歸正題,有了前期的接洽,楚成王正式委派楚國的高級貴族屈完(屈原的先祖)率軍前往陘地與聯軍議和。帶兵前去的原因很簡單,萬一議和不成,可以就地開打。

齊國領導的「八國聯軍」也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表現的很講禮數。屈完率領楚軍抵達陘地後,聯軍往後撤退幾十裡,駐紮到召陵,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漯河一帶。

很快,屈完代表楚成王前往召陵,與諸侯議和會盟,名義上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這場會盟,就是著名的「召陵之盟」。

03

召陵之盟是齊桓公霸業的巔峰。這場會盟之後,齊國的霸業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逼和了楚國後,齊桓公派齊國大夫隰(xí)朋向周惠王報告。在覲見周惠王的同時,隰朋請求拜見周太子鄭。周惠王叫來太子鄭的同時,也叫來太子的弟弟王子帶。

隰朋覺察到周天子有廢長立幼的意圖,回齊國向齊桓公彙報了這件事情。齊桓公與管仲一商量,決定再搞一次會盟,邀請太子鄭參與會盟,這樣便可以向周惠王表明,太子的名分得到了天下諸侯的認可,周惠王想廢長立幼就不太可能了。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這場會盟在第二年(公元前655年)五月的首止之地舉行,參與諸侯包括前一年征討楚國的「八國聯軍」所有成員國,稱作「首止之會」。首止,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睢縣一帶。

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左傳·僖公五年》

此舉讓周惠王非常不高興,礙於齊國的強大,周惠王雖然不敢不給太子鄭放行,但背地裡準備給齊國穿小鞋。

周惠王召見鄭國君主鄭文公,讓鄭國背棄齊國,投靠楚國和晉國,想要以此削弱齊國的勢力。最終,鄭文公不聽從孔叔的勸諫,執意按照周惠王的想法,背齊投楚,並在首止之盟上中途退出。

楚國躺著不動得到了一個主動投靠的小弟,真可謂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鄭國的背離引發了諸侯的憤怒。第二年夏天,齊宋陳衛曹五國聯軍攻打鄭國,包圍了鄭國的都城。

作為新投靠的小弟,楚國當然不會不救。不過楚國沒有直接出兵鄭國,而是去攻打齊國的小弟——位於鄭國南面的許國。

夏,諸侯伐鄭,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秋,楚子圍許以救鄭,諸侯救許,乃還。《左傳·僖公六年》

許國都城一被楚國包圍,諸侯聯軍又移兵救援許國,鄭國的危機得以解除。

圍魏救趙這種時期,楚國乾的比齊國早了300年。

諸侯聯軍先攻鄭,再救許,一番折騰下來,後勤也耗得差不多了,最終不得不撤兵。

但是許國的位置很尷尬,他就靠在楚國的家門口,距離齊國卻有上千裡之遙。所以諸侯聯軍撤兵後,許國當然會覺得楚國必然會隨時來攻打,而且鄭國還可能從北面配合楚國,兩面夾擊,齊國則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惶惶不可終日的許僖公,在蔡國君主的引見下,向楚成王「負荊請罪」,最終也加入了楚國陣營,成了楚國的小弟。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當然,許僖公的負荊請罪比廉頗的負荊請罪要高級一點,因為許僖公沒有袒胸露背,而是雙手反綁,嘴裡銜玉,還讓隨行的大夫備了棺材。畢竟是一國之君,投降也要投的有×格。

冬,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楚子從之。《左傳·僖公六年》

04

三攻鄭國、召陵之盟、首止之會、圍許救鄭,這麼一番折騰下來,楚國一直以來想要控制中原的想法,終於實現了。

但是領教過齊國的聲勢之後,楚成王懂得了進退。在得到了鄭、許兩位小弟之後,楚成王沒有繼續向中原擴大戰果。

楚成王選擇避開齊國的勢力範圍——中原,重點向廣闊的兩淮地區發展,去控制或者吞併那些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淮夷各國,雖然他們早已臣服了周天子。

就在首止之會的同一年,公元前655年,楚國吞併弦國。

弦國位於淮河上游,現在的河南信陽市光山縣一帶,處於當時楚國息縣的南側。弦滅之後,弦國君主逃往姻親之國黃國。

楚鬥谷於菟滅弦,弦子奔黃。《左傳·僖公五年》

黃國位於弦國東面,今河南信陽潢川縣一帶。

七年後(公元前648年/齊桓38年/楚成24年),楚國吞併黃國。

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滅黃。《左傳·僖公十二年》

兩年後(公元前646年/齊桓40年/楚成26年),楚國吞併英國(黃國東南面的鄰居,今安徽金寨縣一帶)。

二十六年,滅英。《史記·楚世家》

一年後(公元前645年/齊桓41年/楚成27年),楚國出動大軍,攻打徐國。

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徐國位於淮河下游,控制大半個蘇北地區。徐國有著比西周古老而且牛哄哄的歷史,在介紹周穆王的文章中已經說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總之呢,曾經一度與周穆王分庭抗禮並稱王的徐國,經過周穆王和周厲王兩次打擊,實力嚴重衰落。

但畢竟根基深厚,地盤也算大,經過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小兩百多年的喘息,到齊國初掌霸權之際,徐國也追趕上來,成為可以與魯、衛、宋、鄭這種小強持平的二流強國。

所以到這個時候,徐國依然可以是淮夷各國的首領。

楚國吞併黃、六之後,與徐國之間只隔著蔣、廖、州來、鍾離四個諸侯國了。他們都位於淮河中游,現在的安徽省境內的淮河沿岸。

齊桓公後期的齊楚爭霸,楚國為什麼能淘汰齊國?

只要打敗了徐國,楚國就可以替代徐國成為淮夷的首領,把淮河沿線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對中原地區形成包抄之勢。

所以,齊國自然而然也要來救徐國。

三月,齊國又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再一次組成「八國聯軍」,在牡丘會盟(今山東聊城荏平縣),南下救援徐國。

有了之前楚國圍許救鄭的教訓,諸侯聯軍也照葫蘆畫瓢,沒有直接支援徐國,而是攻打楚國的盟國,位於宋國南面、州來國北面的厲國。

秋,伐厲,以救徐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這一招有班門弄斧的嫌疑,楚國自然沒有上當,而是繼續屯駐在徐國境內,與徐國軍隊對峙。

時間進入到冬季,諸侯軍隊發生內亂,宋國因為舊怨恨偷襲曹國,聯盟大軍瓦解。楚軍趁機對徐軍發起進攻,經過婁林一戰打敗徐國。

冬,宋人伐曹,討舊怨也。楚敗徐於婁林,徐恃救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楚國包抄中原的目的達成。

兩年後(公元前643年/齊桓43年/楚成30年),齊桓公病死,此後的齊國陷入長達30多年的宗室內亂,霸權從此一蹶不振。

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左傳·僖公十七年》

05

齊桓公任用管仲等能臣,率先變法,加上齊國早已打下的根基,又吞併紀、譚、遂等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超級大國,以及第一位大霸主。

齊國君臣總結西周王室衰落的教訓,認為周王室不尊禮法,逐漸失去諸侯的尊崇。在獲得諸侯正式認可的霸主之位後,齊國君臣陷入了過度尊崇禮法的執念中。

從齊桓公7年的葵丘之盟開始,齊國幾乎再也沒有吞併他國之舉。此後齊國的作為,就是把自己擺到了事實上的天子之位上,討伐不臣,抗擊戎狄,甚至拿出自己的領地安置被戎狄滅亡的邢國。

齊國此舉,固然得到了諸侯的擁戴,但齊國的國力卻再也沒有增長。

與此相對的是,楚國完全拋棄周法禮制,以擴張領土為最大的國策。從楚武王時代開始,到楚成王30年,祖孫三代小一百年的時間,不斷吞併周邊的小國,領地與人口逐漸超過齊國。

而且此後,楚國還將繼續吞併更多的小國。

在這場兩個超級大國的較量中,楚國淘汰齊國,也就不奇怪了。


「寒山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