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呂蒙正,齊桓公,不計前嫌幹大事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方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不易的。這兒說說陸遜、呂蒙正、齊桓公三位歷史人物,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不念舊惡、不計前嫌、不為已甚、不苛求於人等方面的閃光表現。我們重溫一下,對於處理人際關係和幹大事者必須具備的素養,在當下仍然有啟發借鑑意義。

陸遜,呂蒙正,齊桓公,不計前嫌幹大事

陸遜,字伯言,三國時期吳國孫策的女婿,年輕有為,屢建戰功,官至丞相。有一次,時任會稽太守的淳于式,上表檢舉陸遜侵佔百姓財物,騷擾駐地安寧。小報告是直接交給孫權的。後來,陸遜從基層巡視回到京城,在與孫權談話間稱讚淳于式是好官。孫權說:“淳于式揭發你而你卻推薦他,這是為什麼?”陸遜回答說:“他的本意是要保護老百姓,所以檢舉我。如果我詆譭淳于式來使你得到錯誤的印象,這種作風是不可滋長的。”陸遜的胸襟不可謂不開闊,而是將自己下降到組織部部長的位置上,從選拔​用人的角度考慮工作。孫權說:“這真是長者所做的事,但是一般人做不到呀!”

陸遜,呂蒙正,齊桓公,不計前嫌幹大事

呂蒙正,字聖功,北宋洛陽人。太平興國進士。歷任太宗、真宗首輔。他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從不記別人的過錯。有一次,他進朝堂準備參與議政時,有人在簾子裡指著他說:“這個人也來參與政事呀?”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過去了,有同僚欲命人去查問那人的官位姓名,他趕忙制止了。議事完畢,同僚還憤憤不平​,後悔沒有去追問清楚。呂蒙正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就會終身不忘,還不如不知道呢!”人們都佩服他氣量大。

陸遜,呂蒙正,齊桓公,不計前嫌幹大事

“寬以待人”必須建立在“嚴於律己”的基礎上,沒有良好的自身素養,心懷能有多寬,恐怕連“三尺巷”的寬度都達不到吧!我們看看齊桓公與管仲之間的故事,比較極致。管仲曾一箭沒有射死齊桓公,齊桓公反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從而成就了齊國的春秋五霸之首大業。想想這齊桓公的心胸度量,那個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真是小菜一碟,不在一個檔次上。

陸遜,呂蒙正,齊桓公,不計前嫌幹大事

春秋時齊國老國君死了,大臣們各自策劃擁立自己喜歡的新君。齊國正卿自幼與公子小白好,便暗中派人到莒國召小白回國即位。同時,也有人要接在魯國年長一些的公子糾回國為君,此時魯國也正準備護送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帶兵在途中攔截回國的小白。雙方相遇,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銅製的衣帶鉤,險些喪命。小白為迷惑對方,佯裝中箭而死,而後改乘小車,晝夜兼程往齊都跑。公子糾及魯軍以為小白已死,大隊人馬便大搖大擺地往齊都走。

陸遜,呂蒙正,齊桓公,不計前嫌幹大事

六天以後,公子糾及魯軍大隊人馬趕到,小白早已被擁立為齊國新君,即齊桓公。齊桓公發兵相擊,大敗魯軍。齊桓公在國君位置上剛坐穩當,一想到管仲射的那支箭,心裡是越想越來氣,見到士兵手裡的箭就氣得心裡發悶,於是決定發兵攻打魯國,要殺了管仲。發兵時,鮑叔牙對桓公說:“您要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候和我就夠了;您如想稱覇,則非有管仲不可!”

齊桓公思考再三,最終決定霸業為上,放棄前嫌,當即接受了鮑叔牙的意見,並派他親自前往迎接管仲,厚禮相待,委以重任。得到管仲後,桓公如魚得水,齊國最終稱霸於天下。(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