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安內有餘,攘外不足”連楚國都不敢打

春秋五霸按《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也有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今天就講下齊桓公是怎麼創出霸業的。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戰國前古人起名就是任性)。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第十五位齊國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安內有餘,攘外不足”連楚國都不敢打

齊桓公(前716年~643年)

齊桓公建立霸主地位除了靠管仲外,靠的就是自己的權術,前期是“安內”,後期是“尊王攘夷”。

前期,“尊王安內”時期

在齊桓公即位之前的周邊國家,先是鄭國和宋國領著一群小弟相互攻伐,後來宋國又和魯國打起來了,齊國周邊亂成一團糟。當時能和齊國抗衡只有宋、魯二國,而周圍的小國都依附在這三國上,如鄭國是齊國的小弟,衛國是宋國小弟,譚國是魯國小弟。故此齊桓公想創建霸業必先收服宋、魯兩國。

當初齊桓公沒坐上王位時,跟他掙王位的叫糾,公子糾被魯國保護起來,並且魯國還想讓公子糾做齊公。齊桓公即位後第二年(前684年),以自己早先逃亡時路過譚國,譚國對自己未施禮遇為藉口,把譚國滅了。然後就藉口去打魯國,想把魯國給順便收服。沒想到遇到了曹劌,我們唸書時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指這場仗,齊國在長勺的地方被魯國一鼓作氣給打敗了。之後齊國聯合宋國來報復,卻又在乘丘的地方被魯國打敗了。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安內有餘,攘外不足”連楚國都不敢打

曹劌論戰,一鼓作氣

齊桓公和管仲暫時先在國內進行改革,諸如兵民合一、鼓勵農商、權力集中等,同時等待時機。前682年,宋國發生內亂,齊桓公看準時機。在前681年春,邀請宋國、邾國、陳國、蔡國、遂國到北杏地方會盟,表面上是為了協助宋國平定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實際上是看看誰不聽自己的命令。結果遂國沒來,齊桓公為了立威,會盟結束後就派兵滅掉遂國。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安內有餘,攘外不足”連楚國都不敢打

管仲

魯國之前連敗齊、宋兩國,實力、名聲很旺。可看到周圍國家都歸附齊國,遂國沒歸附就被滅國了,魯國感到了威脅就在柯的地方和齊國會盟。齊桓公的初步目的已經達到。

可宋國這幾年被魯國揍慘了,看到魯和齊國交好,就反叛齊國。齊桓公發現結盟用處不大,想到當年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周邊國家揍了個遍。於是齊桓公也用這個辦法,派人去朝拜周天子,請求派王師來。齊桓公又借天子命令陳、蔡二國一起出兵會同王師伐宋。宋國看到齊國勢力太大,王師都來了,只能屈服。前680年,齊、衛、鄭、宋等國一起在鄄地會盟。從前會盟都是周天子召集諸侯來參加的,而這幾次是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並且這次周天子也派人過來參加,再加上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各諸侯國承認齊桓公為盟主。

這一時期齊桓公的策略就是拉攏小國,聯宋抗魯或聯魯抗宋,同時打出著周天子的旗號來對各諸侯國發號施令。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安內有餘,攘外不足”連楚國都不敢打

齊國的錢幣

後期,“尊王攘夷”

此後北面山戎不斷侵擾燕國。而南面的楚國(當時人謂楚為南夷)也開始崛起,先滅息、鄧等國,又攻蔡伐鄭。

前663年,山戎侵伐燕國。齊桓公振臂一呼起兵征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國,得勝後才班師回國。

前659年、前657年,楚國先後兩次興兵打鄭國。

前656年春,為報復楚國侵犯鄭國之事,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可兩者在陘地相持不下,無奈之下只能和楚結盟而去。由此可見當時楚國的實力是多麼強大,齊國國力未必有楚國強。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安內有餘,攘外不足”連楚國都不敢打

楚國八百年

前649年,北戎來打周王室,秦、晉兩國來救周王。而狄兵也來滅了溫國,又去侵擾鄭國、衛國。同時楚國也吞併了黃國。而齊桓公只領許國去抵禦狄兵,又派管仲去和戎人講和,先管不了楚國了。

前647年夏,楚國又來侵伐徐國。齊桓公領著諸侯國去打楚國的附屬國厲國,不敢直接打楚國。

齊桓公既不能征伐楚國,又不能討平戎狄,對於“攘外”,卻沒有太多的功績。但齊桓公在西周滅亡後,黃河中下游地區沒有大國保護的情況下,把中原諸候國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夷族,已不致於中原淪亡,孔子稱齊桓公“一匡天下”,是為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