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齊國第十六代君主。 任用

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

齊桓公-生平經歷

背景 自太公姜尚之後,十二傳至齊莊公。其間,齊紀交惡,哀公被烹;胡獻構怨,內壁操戈。內亂迭起,外患雜錯、民不聊生,國無寧日,莊僖繼立,方現轉機。莊公在位64年,僖公當政33載,父子連續治齊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對穩定,元氣漸復,國力日增。征伐異國,主盟諸侯,史稱莊僖小霸。然而曇花一現,好景不長。襄公嗣位,前功盡棄。襄公有莊僖稱霸的野心,卻無莊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他藉助莊僖餘威,大動干戈。徵紀、伐鄭、滅部、平郚。連綿戰爭既造難於鄰國,亦消耗了自己。齊國呈現一幅憂悽的景象:成年男子當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殘邁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婦女。昔日盛產穀米的田地裡,如今長滿了茂密的狗尾巴草。襄公荒淫無恥,長期與其妹文姜(魯桓公夫人)私通,並謀殺魯桓公,導致齊魯兩國關係惡化。襄公政令無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們無所適從。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文姜

由上可知,襄公時期,朝綱失常,政局混亂,不得不靠濫殺穩定秩序了:襄公“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奔莒”(《史記·齊太公世家》)。 結果鬧得眾叛親離,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機,積有宿怨的公孫無知聯合連稱、管至父作亂,殺襄公而自立,此事發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無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殺。連鎖性政變導致齊國出現了無君的局面。

即位  齊國國政混亂,而可望登上君位的有兩個合適的人選:一為避難於魯的公子糾,一為避難於莒的公子小白。糾的母親是魯國女,魯自然成為糾的強大外援,又有管仲、召忽的輔佐,因而糾具有爭奪君位的優勢條件。小白自小與高俁友善,齊國的大貴族高氏、國氏自然成為小白的得力內應,加上鮑叔的幫助,因而足以與糾抗衡。

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小白和齊國正卿高傒從小相好,一聽說雍林人殺無知,就和國氏秘密召小白從莒國回來。魯國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而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魯國兵送子糾,遲到一步,釀成敗局。魯兵臨境,齊國相拒。同年秋,齊魯戰於乾時,魯師敗績。後子糾被殺,召忽殉死,管仲請囚,桓公保住君位,齊國由此開始復興。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當時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迷惑管仲。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桓公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桓臺)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改革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早在齊桓公不記一箭之仇,欲拜管仲為相時,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廈,決不能單憑一根木材;匯成大海也決不能僅靠幾條涓涓細流。君欲成就大業必須任用五傑——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甯戚,請任命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在廣闊的原野上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著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能夠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敢於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察諫議。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足夠了,想要成就霸王之業,還要有我管仲在這裡。”桓公聽從管仲建議,令五人各掌其事,並拜管仲為相,組成了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領導集團決策英明,深得人民擁護。

管仲

開始稱霸  齊桓公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他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給魯國以前侵佔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南邊的屏障;歸還衛國以前侵佔的臺、原、姑、漆裡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邊的屏障;歸還燕國以前侵佔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齊桓公帶領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伐蔡,蔡國臣民反叛。又討伐楚國,楚成王起兵迎戰,問:“為什麼來到我國?”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對我國先君太公說:‘你要討伐諸侯,輔助周室。’給我們先君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的土地。楚國沒有進貢包茅,使周王祭祀時沒有用來縮酒的東西。周昭王南征沒有回來。是因為這些來責問。”楚王說:“沒有進貢,實有此事,這是寡人的過錯。昭王南征沒有回來,你問漢水去吧。”齊軍打到陘。夏,楚王派屈完帶兵抵禦,齊軍退回召陵。屈完對桓公說:“你講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麼楚用方城山作為城牆,長江漢水作為護城河,和你決戰。你還能打贏嗎?”於是和屈完講和退兵。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諸侯朝服之車),不要桓公下拜受賜。桓公想不拜,管仲說:“不可。”,於是桓公還是下拜收賜。秋,又和諸侯會於葵丘,周派宰孔參加。桓公越來越驕傲,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對晉侯說:“齊桓公太驕傲了。”這年,晉獻公死,晉國發生內亂,秦穆公立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也出兵平亂。這時周朝式微,只有齊、晉、楚、秦強大。晉國內亂,秦國偏遠,楚王以蠻夷自居,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桓公說:“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見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諸侯不要違背寡人。我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和諸侯會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說以前三王偉大,現在我和他們有什麼兩樣嗎?我想在泰山封禪。”管仲勸說,桓公不聽。管仲又說,要得到遠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禪,桓公才不考慮這事。

晚年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 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斂。

齊桓公-管仲拜相

桓公雖然登上君主高位,但前景並不容人樂觀。襄公留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國語·齊語》中這樣寫道:“襄公築臺以為高 位,田、狩、畢、弋,不聽國政。卑聖侮士,而維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戎士凍餒,戎車待遊車之裂,戎士待陳妾之餘。優笑在前,賢材在後,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真可謂齊桓公受命於危難之際。為了使齊國走出荊山棘海,桓公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 任管仲為相。

任用管仲,在當時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為橫亙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礙。其一,管仲雖為姬姓,然而家道中落,早已喪失了貴族身份。他本人不過是一普通“四民”中的商賈。在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時代,管仲低賤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這是制度障礙。其二,桓公姜姓,管仲姬姓。從大處看,姬姜固屬姻親關係,然具體到桓管個體而言卻無任何親戚瓜葛。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觀念佔統治地位的古代社會,任用異姓的管仲 誠為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傳統心理障礙。其三,管仲作為糾的輔佐,是為桓公的政敵;又曾一箭射中桓公的帶鉤,差點要了他的命,是為桓公的仇敵。對身兼政敵加仇敵的管仲,非碎屍萬段不足以解其恨,怎談得上任為宰相呢? 這是桓公恩仇障礙。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拜相

然而管仲也有許多有利條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大才。當時魯國的大謀士施伯這樣 評價管仲說:“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於天下,在晉則晉得意於天下,在狄則狄得意於天下。”其二,齊桓公欲作中興之主,稱霸諸侯,非用管仲其才不可。對此,施伯看得很清楚:“管仲天下之大聖也,……”返齊、天下皆鄉之”(《大匡》)。鮑叔牙說得更明白: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齊世家》)。其三,鮑叔牙的力薦。鮑叔牙既是桓公的心腹重臣,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這樣一個特殊身份的人從中斡旋,事情往往會發生戲劇性變化。其四,桓公其人,性急,且有遠慮。這種性格對改變管仲的命運也是有利因素。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改變了桓公誅殺管仲的初衷,堅定了他委之以重任的決心。於是囚管仲於魯,釋管仲於堂阜,齋祓三浴,桓公親迎之郊,厚禮相待,任為宰相。旋即又賦三權,即貴為大夫,富有三歸,親如仲父。齊桓公在任用管仲一事上所表現出來的豁達大度與知人善任。

齊桓公-個人作為

政事方面  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每十軌為一里,裡設裡司。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形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彙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

軍事方面  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每裡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裡司率領。每連二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農閒時訓練,由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尊王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莊公送齊桓公到齊境。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桓公妹妹哀姜是魯閔公的母親,她和魯公子慶父淫亂。慶父弒閔公,哀姜想立慶父,而魯人立僖公。桓公召回哀姜,將其殺死。齊打敗狄人,併為衛國築楚丘城,把衛國臣民遷到那裡。

齊桓公-個人榮譽

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一生顯赫,是—位有治國才幹和雄圖大略的統治者,他在自己的國內實施了一些整頓和改革,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國中成為第一個霸主。雖然爭霸戰爭對社會經濟有很大破壞,勞動人民對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對中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齊桓公-人物評價

齊桓公容人之量

由管仲拜相這一點可以看出齊桓公的容人之量。

桓公用人不疑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甯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裡貧困,苦於沒人舉薦自己。最後他心生一計,於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面。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裡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甯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於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甯戚帶回去。

齊桓公回到宮中後,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甯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甯戚見到桓公後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甯戚。這一次,甯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後更加高興,準備任用他擔任要職。

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勸諫道:“甯戚是衛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瞭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傑出人才的原因。”

最後,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甯戚委以了重任。

齊桓公庭燎求賢

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使齊國國力迅速富強,成為春秋的第一位霸主。他為了表現自己廣集賢士的決心,在宮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準備日夜接待各地前來晉見的人才。雖然他求賢若渴,但是,不知什麼原因,火炬整整燒了一年,都沒有人上門求見。一時間齊桓公一籌莫展。

《說苑·尊賢》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設庭燎之禮接待來齊國的士以後,整整一年,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候東野地方有一個地位低下的人前來求見。齊桓公很是高興,立即升堂接見。他滿懷喜悅地詢問來人有什麼才能。來人回答說:“我會九九算術。”齊桓公一聽心裡涼了半截,當時,在齊國會九九算術的人很多,不是為稀奇的。齊桓公就調笑他說:“九九之術也能算是一技之長拿來見我嗎?”東野之人回答說:“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江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會成為大山、大江、大海。《詩經》中曾說:‘先民有言,詢於爭蕘’。教導人們施政要廣泛徵詢意見,包括那些割草打柴的人。九九之術固然算不得的什麼高深的學問,但如果您也能以禮相待的話,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齊桓公頻頻點頭,認為東野之人說的很有道理,就按照庭燎之禮接待了他。

果然一個月後,四面八方的賢士就接踵而至了。為了大開賢路,招集天下人才,齊桓公不但設立了庭燎之禮,還注意接待好各諸侯國的客人,齊桓公曾委派隰朋管理東方各國的事務,委派賓胥無管理西方各國的事務。齊國國內每30裡設置驛站,貯備一些食品,設官司管理。凡諸侯各國來的官吏,派專人用車為他們負載行裝。若是住宿,派人替他餵馬並以所備食品招待。如待客標準與收費標準不當,則要治管理者的罪。齊桓公還規定,凡國內官吏引薦其他諸侯國來的齊國做事的人,引薦得好,看所薦對象能力的大小,給予賞賜。引薦的不好,也不追咎。齊桓公還走出去派人四處招攬人才。“為遊士八十人,奉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遊於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管子·小匡》)最終,使得齊國人才濟濟,輔助齊桓公完成霸業。

齊桓公的這些措施,經過歷代齊君的繼承,逐步在齊國形成了一種招賢納士的風氣,在齊宣王時還出現了稷下學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