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中國人有句俗語:“少不看三國,老不讀西廂。”為什麼“少不看三國”?因為裡面有很多謀略和姦詐,會損害兒童的靈性和純真。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 在這裡,古人把謀略和智慧分得很清,實在高明。但是這些年來,只求利益不求真理的謀略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經濟原則一拍即合,這才有了謀略重新粉飾登場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運作”一詞在今天頗有市場的原因所在。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我無意於貶低謀略。在我看來,謀略是個中性詞。它最早應該是戰爭的規則,即兵家的謀略,後來或許人們覺得人生如戰場,就把它引入了人際關係、國際關係。如同今天人們習慣於把市場經濟的原則引入市場社會的所有領域一樣。那麼人生在世,該不該講究謀略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應該時時處處都講謀略,就跟我們要經濟市場化而不要社會市場化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 但主流價值觀並非如此。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很多炒古的書,標榜的是智慧,其實宣揚的大多是謀略。有人甚至把慈禧、袁世凱、汪精衛、林彪等奉為成功的典範。這些人忘記了當謀略成為人生的主要手段的時候,當一個社會利字當頭的時候,這個社會必然是跛行的,最終是要摔倒的。本文所謂“謀略催人老”,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如果我們按傳統觀念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的話,謀略也可以相應分為陽謀和陰謀。通常所說的謀略專指陽謀,是不把陰謀包括在內的,但我們不妨看看玩陰謀者的下場,就可以知道陰謀這東西也是一把雙刃劍。唐朝的李林甫諂媚於上,使玄宗失去對宰相張九齡的信任,而以自己代之,貶張九齡為荊州刺史。這位奸相在位十九年,口蜜腹劍,為所欲為,應該很得意了吧?其實不然。史書上說他“晚年溺於聲妓,姬侍盈房。自以結怨於人,常憂刺客竊發,重局複壁,絡板甕石,一夕屢徙,雖家人不之知。”這正應了那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為什麼小人常慼慼?因為他們的心理世界太陰暗了。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除了小人,還有一種人的謀略得提一下,那就是像蘇秦、張儀之類縱橫家的謀略。和小人不同,他們的謀略主觀上不害人,但客觀上卻可能是保全了這個國家的人,卻使得別國百姓遭殃,他們的謀略不問是非對錯,不管正義公理何在,只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求自己能夠封官進爵。這麼做的結果是他們得到了他們所要的榮華富貴,卻同時得到了他們始料不及的嫉恨和仇殺,蘇秦就是在齊國被與他爭寵的大夫殺死的。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小人的陰謀和縱橫家的謀略既然為大多數正人君子所不齒,那麼宣揚謀略,就得從正路子上找。曾國藩就是近年來被抬上神壇的一位謀略大家。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作為晚清統治集團中最大的實力派,名震中外的聖相,學術界的領袖,帝王師,曾國藩的確佔盡了功名利祿,享足了榮華富貴,而且得以壽終正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他都是成功的典範。士人君子尤其佩服他修身養性的功夫,佩服他韜光養晦,屈伸自如的功夫。他的人生謀略是什麼呢?不過是一個“耐”字、一個“抑”字而已。他在給黃廷瓚傳授升官秘訣時指出,要想做大官,必須耐得住四種考驗:不被上級器重時,要忍耐冷遇;生活上出現錢糧困難時,要忍耐清苦;公務繁雜時,要忍耐煩勞;仕途不順時,要忍耐閒置。而他在家書中宣揚最多的則是“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的人生哲學,說白了,就是一套明哲保身的辯證法,一套得實惠裝謙抑的人生謀略。那麼,他修煉的結果如何呢?“餘近來因肝氣太燥,動與人多所不合,所以辦事多不能成。”看來謀略沒能使他擺脫煩惱。而他只活了六十一歲,這在當時也算不得高壽。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 一個如此成功的人,一個謀略如此到家的人,依然煩惱著,不得長壽,只有一個說明,就是謀略催人老哇。為什麼?因為謀略與智慧不同。智慧是教育人的,謀略是算計人的;智慧是令人愉悅的思想,謀略是用於操作的手段;智慧追求的是真理,而謀略追求的是利益。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正因為中國人多的是謀略而不是智慧,所以人們常見窩裡斗的現象,常見個個是條龍聚在一起卻是一條蟲的現象,常見謀略裝在華人的腦子裡,金錢卻裝在日本人的腰包裡的現象,常見乾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調皮搗蛋的現象,常見……謀略本來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是為什麼到頭來卻丟失了那麼多利益?看似矛盾,其實道理很簡單。當人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時,人人就會成為別人的拌腳石,所以人人就要算計別人,同時也被別人算計,結果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打個比方,現在在國外,私家車膨脹過快,人們就懂得了把車停放在地鐵站附近,改乘地鐵上下班,這叫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在咱們這兒,則和西方國家當年一樣,都想開著私家車上下班快捷方便,結果是大家一塊兒堵心一塊兒抱怨。再比如,西方人不必琢磨這樣那樣的人際關係,你只要把工作幹好了,拿到薪水,吃喝玩樂隨你,少多少煩心事;在咱們這兒,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你就琢磨去吧。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  還有更為根本的一條,在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你可以在同僚之間玩這樣那樣的謀略,但你的命運常常不決定於同僚而決定於那個專制頭子——皇帝的喜怒哀樂。所以你縱有再高的計謀,像明初的李善長、劉基等,卻落得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為什麼說“少不看三國,老不讀水滸”呢?​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可是要明白這個道理,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謀略。遺憾的是更多的人還在算計著,運作著,為了那些世俗的目標而把一個個謀略玩弄於股掌之中。只不知最後是人玩謀略還是謀略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