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論“識人之術”

在《資治通鑑·周紀》中,魏文侯問李悝選誰為相,李悝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了選相的五大原則: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這五大原則真正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智慧,是“觀人之法”的高度概括,既全面又具體。人的思想和行為,大致不出李悝所提出的五個範圍。


居視其所親:人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接觸的都是些什麼人,也就是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從周邊的朋友圈子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孟子》中對友道有非常精彩的論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因此,一個人的為人就可以決定自己能吸引到什麼樣的人,結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富視其所與:人們在富足的時候,把錢花在什麼地方,所謂“財散人聚”,是否能跟大家共富貴,是否能夠讓手下和合作夥伴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是否為人大方,做事大氣。所謂“富貴不能淫”,也就是說富貴了不能驕傲,也不能過分貪圖享受,沉溺於物質生活而無法自拔。(“淫”在古文中是過分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一日久雨為淫)


達視其所舉:人們在顯達的時候,看他薦舉什麼樣的人,也就是說會任用什麼樣的下屬,或者是向上級推薦什麼樣的人才。《孟子·盡心上》中提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因此,人們在春風得意之時,要“身懷天下”,有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在於為社會做貢獻,更在於發掘和培養優秀的人才。


窮視其所不為:人們在身處困境時,是否還能保持道德操守,不亂來,不妄為,做正確的事,“獨善其身”,而不是被形勢所左右,去做錯誤的事情。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窮”跟現在人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樣,《說文解字》上說:窮,極也,《康熙字典》上說:窮,從穴。因此,“窮”在古文中意味著人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貧視其所不取:人們在貧窮的時候,不去賺取不義之財,貧而有道,所謂“貧賤不能移”,“白衣卿相”之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此,人在貧窮的時候,應以養德為先。(“貧”在古文中就是現在的“窮”的意思了,《說文解字》上說:貧,財分少也。就是沒錢、無財之意)


這李悝的“識人之術”可以看出古人智慧非常之博大精深,也讓我深深體會到目前的社會“法古”的緊迫感。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我相信中華文明的“文化迴歸”很快就要來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