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中國歷史開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混戰開始變得更加殘酷、更加頻繁,對於後人而言,歷史也在戰國時期變得更加精彩。

那麼進入戰國時代之後,諸侯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是哪個?他為什麼強盛?最終是成為統一華夏的大帝國還是最終消亡呢?

這個國家,是戰國七雄中率先實施大規模變法的國家,他強盛之時曾一舉攻佔秦國六百多里土地,逼得秦國遷都。傳統強國齊國楚國,在他面前也常常遭遇失敗。

這個國家就是魏國。

一、魏國的先發優勢

三家分晉之前,魏國的實力就相對強大,在正式確立了諸侯國地位之後,魏國的地理位置基本上確定下來。魏國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從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情況來看,魏國佔據了天下之中,是當時華夏族人口最為聚集的地區之一。農業發展水平先進、冶煉技術發達、文化水平先進、商賈往來較為繁盛。

居於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讓魏國的改革和躍升具有先天優勢。

在這個時刻,魏國連續出現了一大波明君名臣,使他們最終讓魏國的實力躍升到頭等國家。公元前445年,年輕的魏文侯繼位,他是個很有眼光和開明的人。魏文侯先後任用了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國。李悝則開啟了法家治國的先河,魏國成為任用改革家改良國家的先行者。

與此同時,魏文侯在軍事上任用樂羊、吳起為將領。吳起重點改革了魏國的軍事制度,給魏國打造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強軍“魏武卒”。魏軍的浴火重生也是魏國走向霸主的重要保障。在選官任官上,魏文侯具有超越其子孫非常多的眼光和胸懷,他任用的西門豹等人先後都成為治理地方的幹才。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所謂無農不穩,農民問題往往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石,在農業社會的古代就更是如此。李悝廢除了傳統的井田制,建立了按照糧食產量進行比例稅收的財政體系,極大地解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改革中,李悝創造性地頒佈了中國的第一步成體系法典《法經》,李悝還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世卿世祿制。

在大爭之世的戰國時代,用大量的用國家資源,來免費供養越來越多的貴族階層,而關閉社會上升渠道,這無疑會讓國家越發衰弱。在魏文侯的大力支持下,李悝廢黜了世卿世祿制度,非有功績不分封爵位,爵位俸祿和官位也不能世襲,這極大地解放了整個社會的活力,法制觀念的推行把魏國的國力整合得蒸蒸日上。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魏文侯在對人才的渴求程度上,是當時戰國時期君主中的異類,

甚至連當時並非主流的大儒們,魏文侯一樣是禮賢下士,融儒法為一爐。有個故事可以看出魏文侯的待人態度:

魏文侯曾與虞人約好去打獵,快到了約定的時間,正值魏文侯酒飲得高興的時候,天又下起了大雨。左右的侍從勸魏文侯不要去赴約了。魏文侯卻認為,與人相約就不能失信於人,於是停止飲酒,堅持冒雨前去赴約。

一個氣度恢弘的君主,和一群才幹卓越的臣子,率先變法的堅強意志,堅決推行變法的活力釋放,這些是魏國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魏文候在位的四十多年時間裡,魏國先是在三晉之中取得優勢地位,又先後奪得秦國河西之地,消滅了中山國,向南攻擊楚國,向東力壓齊國,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也是一位相對開明的君主,他的父親給他留下了足夠強大的國家和大量的人才,只要任用合適的人,魏國還會繼續強大。

等到魏文侯的孫子魏惠王繼位之時,魏國開始走向衰落。魏惠王從小生長環境優渥,魏惠王和他的父祖比起來,本事比不上,但是脾氣大的多,眼光比不上,但是卻往往眼高於頂。

但是魏惠王尚且還是中才之主,等到魏惠王之後,魏國的歷代國君開始陷入平庸的怪圈。他們要麼是氣量狹小,要麼是貪於財貨;要麼是目光短淺,只知道用土地和財寶來換取妥協,最終葬送了整個魏國。

二、魏王不會用人

除了君主的意志之外,更為重要的因素是,魏國的人才流失率可怕。魏國出產了戰國時代最有能力的一批大才,但是這些人才幾乎全部流入了其他國家。

《天下無賊》電影裡有句臺詞講得好: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啊。在戰國時代更是如此。魏文侯時代和魏武侯時代,魏國文有李悝李克西門豹翟璜等人,武將陣容更是璀璨,樂羊和吳起都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將。

到了魏惠王之後,魏國開始面臨空前嚴重的人才流失情況。如後來幫助秦國變法,改變秦國國運的商鞅,曾長期在魏國求官。當時的魏國國相公叔痤給魏惠王大力推薦商鞅,但是魏惠王不以為然,公叔痤認定,魏國不能用此人必殺此人,這話依然沒人聽。

商鞅逃到秦國之後,秦孝公委以重任。商鞅主導了秦國一場更為徹底的改革,在數年之後,商鞅便和魏國人見面了。不過,這次商鞅搶回了河西之地,打敗了魏國大軍。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除了商鞅之外,著名的兵學大家孫臏也是如此,孫臏和魏國名將龐涓系出同門,然而終究不能相互見容。孫臏本人更是被魏王施以刑罰。之後,孫臏成為齊國打敗魏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操盤手,魏王在這個時刻後悔已經晚了。

對秦國的外交策略起到更大作用的范雎,原本也是魏國人。他幾乎是和孫臏相同的命運,在魏國受到嚴重的屈辱和刑罰,在僥倖逃到秦國之後,應侯發現了他的伯樂,並且迅速對自己的老東家魏國瘋狂下手。

這些普通人得不到晉升空間,那麼和魏王是一家人的王族呢?遺憾的是王族往往受到更嚴重的猜忌,竊符救趙的信陵君魏無忌,終其一生都沒能擺脫魏王的猜忌,始終沒法在魏國的政壇縱橫捭闔。信陵君死後,秦國立即出兵攻佔魏國二十城。此後,魏國再也沒有棟樑之才可用。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這些人才的遭遇反映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魏國再也不是那個士人可以建功立業的地方。即使有經天緯地之才,魏國之事不可為。如此的大才,如此多的機會,惠王之後的歷代魏王,竟然沒有一個人才抓得住,這個國家還有希望嗎?

三、什麼是大戰略?

在君主個人能力和人才任用這兩個層面之外,魏國還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魏國從來沒有一個合適一以貫之的國家戰略。

秦國的歷代君主十分清楚,先是爭霸然後是統一天下,這是歷代秦國君主一以貫之的戰略目標。但是魏國並沒有。魏國的先代國君,魏文侯、魏武侯滿足於成為中原霸主,等到魏惠王手裡,國家的衰弱讓魏國只能滿足於虛假的王號,之後的君主,更多的是在面臨秦國的壓力下如何自保。再也沒有雄心壯志。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代能夠堅持的三晉一體戰略,是兩代君主結合戰國的地緣特點得出的結論。魏國經濟發達、商貿發達,但是國土狹小,多平原地帶而缺乏戰略縱深,在西方的地理屏障更多的掌握在韓國和趙國手裡,在東方面對齊國則只能依靠強軍來作保障。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在魏文侯時代,魏國堅持了很久的三晉結盟政策,三國聯合對外作戰,其力量很強大,取得了顯著的戰績。在和秦國爭奪西河的戰爭中,韓國和趙國都給予魏國很大的幫助。公元前405年,三晉聯軍攻打齊國,大破齊軍。迫使齊國承認魏國的霸主地位。公元前400年,三晉聯軍南下攻打楚國,大敗楚軍,九年之後,三晉聯軍在此出兵,又擊破楚軍,魏國在這次戰役中佔領了要地大梁。

魏武侯時期,魏國基本上保持了三晉聯盟的關係。但是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完全丟掉了盟主的顧慮,使三晉之間各自為戰,聯盟徹底破裂。魏國在三晉之中國力最為強盛,在遭到秦國和齊國的打擊之後,魏國選擇攻打趙國韓國來撈回損失。最終,齊國抄襲魏國後路,在馬陵大戰中殲滅魏國十萬大軍。

在之後的時間裡,韓昭魏三國之間相互提防,始終沒能形成合力。在戰國中後期的邯鄲之戰時,魏國公子還得殺掉魏國前線大將才得以救援趙國,便是明證。三晉合為一體時,攻守兼備,是相對強大的戰略聯盟,一旦盟約潰散,則三國各自為戰,在強大的秦國面前紛紛失利。

由此可見,魏國在其存在的接近二百年時間裡,始終沒有穩定的戰略方針,在大的方向上輸人一籌。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魏國是第一個鍛造天下強兵的國家。在強盛時,東克強齊,西壓秦國,聯合三晉,南擊楚國。但是最終,魏國卻把滿手的好牌打得稀爛。魏國國土面積不斷縮小,在秦國大舉東出的道路上被打的氣息奄奄,最終在大梁城的滔滔洪水中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的強盛永遠都是要靠統治集團的開明,以及軍事和戰略方向上的明智,人才則是推動國家前進最重要的因素,魏國之亡,亡得不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