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這幾位法家人物的老師爲何不是法家,而是儒家

我們一般說法家的始祖是李悝,這種說法源於《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記載:“《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強兵。《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有《列傳》。《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處子》九篇。《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遊律子》一篇。”

戰國時這幾位法家人物的老師為何不是法家,而是儒家

從《漢書·藝文志》的記載來看,戰國時期的法家列了:李悝、商鞅、申不害、(處子)劇辛、慎到、韓非、遊律子。李悝是被排第一位的。現在有人把李悝和李克當成一人,原因是在《史記·魏世家》中沒有李悝這個人的記載出現,而只有李克出現,既然李悝在魏國曆史上那麼重要,那在《魏世家》中不可能不出現,於是推斷李克就是李悝。《漢書》則明確記載李悝和李克為二人:《漢書·藝文志》有法家類《李子》三十二篇,儒家類《李克》七篇(“《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兵權謀家《李子》十篇。由於《漢書》以李悝與李克為兩人,後代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李悝是法家,李克是儒家。

戰國時這幾位法家人物的老師為何不是法家,而是儒家

筆者認為李悝與李克為一人,李克當時的光芒為其師子夏所掩蓋,再加上他開創了法家,可謂另立山頭,與正統的儒家思想有所背離,被當作了第一位儒家異端,所以很多儒家學者是不承認他為同門的。儒家的分化自此而始。吳起原來也有一個儒家老師曾子,但後來吳起到楚國進行變法,用的也是法家那一套,並且是學的李悝的那一套。

戰國時這幾位法家人物的老師為何不是法家,而是儒家

商鞅首先說秦孝公以“帝道”,“帝道”其實是儒家學者所推崇的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在《禮運·大同篇》有所描述。第二是說秦孝公以“王道”,在《漢書·食貨志》裡面講到“自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王制遂滅”,王制就是宗法封建制度,王道就是文武之道,王道就是周公之道,所以王道是儒家的。秦孝公出於爭霸需要,並不喜歡帝道和王道,商鞅才給他講了法家的霸道。我們可以看出來,商鞅其實原本也是儒家。我們現在還查不出來申不害和慎到是否與儒家有關。而荀子本身做為儒家異端,教出了兩個學生李斯和韓非子,這師徒三人其實極好的演繹了儒家與法家的關係:法家本身是源於儒家的,所以法家沒有自已的師承演變系列,法家只是儒家中主張法治的一派,很多儒家學者認為禮治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了,於是提出了法治。而這部分人最初是被當作儒家異端的,後人將其總結為法家。

戰國時這幾位法家人物的老師為何不是法家,而是儒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