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長安汽車從“輔助駕駛”真正邁向了“自動駕駛”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3月10日下午,重慶,長安汽車成功進行中國首個L3級自動駕駛量產體驗。總裁朱華榮親自坐陣,通過直播向外界展示開放路段實測解放雙手雙腳雙眼進行駕駛。

汽車商業評論瞭解到,當下中國量產汽車中,還沒有真正達到L3級別自動駕駛的車型,長安汽車通過在其剛剛推出的新車UNI-T(引力系列首款車型)對外表明它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自2009年起,長安汽車就開始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2016年4月,長安完成了重慶-北京2000公里自動駕駛路測。

2017年7月,長安自動駕駛4級技術代客泊車在CS55杭州上市發佈會亮相。

2018年11月,長安汽車連續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完成了55輛自動駕駛汽車全長3.2公里的編隊行駛。

2019年9月上市的長安CS75PLUS,不但有L2.5自動駕駛功能,還擁有非常智能化的APA 5.0遙控代客泊車系統。

量產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發佈,標誌著長安汽車在智能駕駛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也標誌著北斗天樞戰略又一重大成果落地。

這次路測是在重慶市專門給長安批的一段5公里折返路上進行的。整個路線全程長23km,途徑4座立交,2條隧道,1座大橋,以及長上下坡、顛簸路段等多種交通複雜情況,道路上車型眾多,車流量密集,對自動駕駛汽車極具挑戰性。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在上路之前,汽車商業評論對朱華榮進行了專訪,他表示,長安L3自動駕駛技術是按照《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報批稿)中的L3級為目標開發的,在這個標準的起草與制定中,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駕駛所所長梁鋒華就是主筆之一。

在標準中,“3級”已經實現了有“條件自動駕駛”,基本“解放”駕駛員。在設計運行條件下,系統基本能夠完成全部動態駕駛任務。這也就意味著在一定條件下,駕駛員可以“脫手”、“脫眼”。接管任務的主體是“動態駕駛任務接管用戶”,並且這個“用戶”可以在車內也可以在車外。也就是說,除了車上駕駛員可以接管駕駛任務外,還可以遠程對自動駕駛汽車進行接管。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朱華榮表示,只要在結構化道路上,包括高速公路、城市環線路,無論堵車與否,長安汽車都可以實現L3的自動駕駛功能。

他認為, L3上已經第一次出現了人機共同負責的問題。以他的體驗來看,只要路況滿足自動駕駛條件,人可以脫手脫腳脫眼的,這時候要是出了事,就不能怪駕駛員了,責任就是車的。在不滿足自動駕駛條件時,比如在這段路上速度高於40公里/時,可以脫手脫腳,但不能脫眼,如果出了問題,就是駕駛員的責任。以他的體驗,這個問題其實責任很容易區分,記錄的數據一調出來,就可以看出來什麼地方沒有遵守規則,比如提醒要接管而沒接管。

他還指出,L3與L4的不同在於,L4在工況不滿足自動駕駛時可以自行處理,不用人接管,而L3在不滿足自動駕駛條件時還是要求人必須來接管。

在測試直播中,我們看到駕駛員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駕駛所所長梁鋒華,在車速不高於40km/h的情況下長時間脫腳、脫手、脫眼,直至系統提醒接管。車速超過40km/h,他可以長時間脫腳、脫手,但還是需要用戶雙眼監控前方。在撥動轉向撥杆後,車輛可以順暢地自行換道。

期間,坐在副駕座位上的朱華榮還打趣說:“自動駕駛的轉彎技術比梁鋒華更熟練、更穩當。“

UNI-T上安裝的長安汽車L3級自動駕駛系統,並沒有安裝昂貴的激光雷達,而是通過5個毫米波雷達、6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實現了涵蓋三重360度的感知,有最大探測距離超過200米,測量精度可以達到10釐米,可有效識別車輛駕駛環境中的車輛、行人、騎行者等多種目標和障礙物。

同時,它還可感知駕駛員的視野、疲勞等狀態,將感知的信息與高精度地圖和ADAS地圖的道路信息融合,最高可實時獲取8公里範圍內的道路信息,實現車道級高精定位和精準路徑規劃,有效確保自動駕駛任務的準確性。

在交通擁堵場景下,可實現長時間脫腳、脫手、脫眼,直至系統提醒接管,最高可支持的車速為40km/h,如果駕駛員經過提醒後還沒有接管,則執行風險減緩策略,減速停車。

當路況從擁堵中解除後,前車車速高於40km/h後,系統保持對車輛的車速和轉向控制,提醒駕駛員恢復對前方道路環境的監視,在駕駛員狀態監測系統確認駕駛員雙眼恢復監視後,保持在本車道內平順行駛。

接近彎道時,自動調節至安全過彎速度,保持安全行駛。系統能自動識別限速信息,根據設定巡航速度與限速的相對關係,自動將限速設定為目標巡航速度。

當車速高於50km/h時,駕駛員打轉向燈後,系統監測換道可行性,控制車輛自動換道至打燈方向的相鄰車道,換道過程中解放駕駛員雙手、雙腳,但不可脫眼需保持對駕駛環境的監視。

當車速高於50km/h時,檢測到本車跟隨前車長時間緩行(實際車速小於設定車速),系統主動提醒換道至可用的目標車道,駕駛員確認後自動換道,換道過程中解放駕駛員雙手、雙腳,但不可脫眼需保持對駕駛環境的監視。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朱華榮表示,長安的這套自動駕駛技術和構架體系是長安自動駕駛國際團隊做的,包括美國中心、重慶團隊,光專職研發人員有1200多人,加上輔助開發團隊和相關公司就更多了。系統中裡面所有算法和核心技術都是長安自己研發的,包括上萬種場景的匹配,實際及仿真測試里程達到5000萬公里。

他表示,長安的自動駕駛研發非常開放,包括與博世、百度、高德、安波福、地平線等供應商都有合作,在L4自動駕駛方面,還與華為進行合作,但軟件、算法長安全部擁有完全知識產權。

“為什麼我們APA5.0上市以後,其他廠家一時跟上不來呢?就是因為我們的方案不是供應商做的。”朱華榮告訴汽車商業評論,“我們的硬件供應商迅速被其他廠商包圍,供應商說可以提供硬件,但軟件是長安自己做的。”

不過,L3級自動駕駛是否能真正上路,還要看國家的法律法規。如果法規沒出來,帶有L3自動駕駛的UNI-T部分自動駕駛功能就要關閉。

對於L3和L4級自動駕駛的發展,朱華榮是相當樂觀的,他說,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剛發佈《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要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個規劃實施以後,智能駕駛汽車實施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了。新基礎設施建設會讓自動駕駛很容易解決。

因為在這種車路協同的情況下,單車識別的情況就相當有限了。車路協同加上中國5G、通信、互聯網等多方面的優勢,可以迅速降低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最近,長安汽車軟件科技公司成立,正在大規模招募軟件人才。朱華榮表示:“隨著汽車的電氣化、電動化的發展,今後軟件在汽車的個性化定製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朱華榮表示,這次測試無論對於長安汽車本身,還是對於汽車行業都是一次很有意義的、里程碑式的活動。

以下是汽車商業評論就此次L3級自動駕駛量產體驗對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的訪談實錄,此處有刪節。

“量產車的測試,不是DEMO”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汽車商業評論:你們的L3級自動駕駛測試不是DEMO吧?

朱華榮:是的,量產車的測試,不是DEMO。後續法律法規許可,就可以投放市場了。

汽車商業評論:那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有的一拼了?

朱華榮:我不好和人家比,但是這是按照我們國家《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報批稿)中的L3級為目標開發的,可以實現分級標準上要求的內容。

汽車商業評論:今天的測試是在規定的5公里以內進行的,如果我把車開到另外一條5公里的道路了,這些自動駕駛功能也能測出來嗎?

朱華榮:沒問題,按照我們的設計,只要在結構化道路上,就可以實現L3的自動駕駛功能。包括高速公路、城市環線路,無論堵車還不堵車,都可以。在非結構化道路上,比如城市內部道路上,那還不行。

汽車商業評論:如果在非結構化道路上不行,那我在下高速的時候,是在進入高速匝道之前就人工接管,還是下了匝道之後再接管?

朱華榮:在出高速出口之前就要接管,車上的導航會根據位置提醒你。L3與L4的不同在於,L4在工況不滿足自動駕駛時可以自行處理,不用人接管,而L3在不滿足自動駕駛條件時還是要求人必須來接管。

汽車商業評論:有一種說法,L4出了問題車負責,L3出了問題人負責。

朱華榮:以我的理解,L3上已經第一次出現了人機共同負責的問題。從我這兩天瞭解的我們團隊所做工作來看,有一段路,滿足自動駕駛條件,人可以脫手脫腳脫眼的,這時候要是出了事,就不能怪駕駛員了,責任就是車的。在不滿足自動駕駛條件時,比如在這段路上速度高於40公里/時,可以脫手脫腳,但不能脫眼,如果出了問題,就是駕駛員的責任。

這個問題其實責任很容易區分,記錄的數據一調出來,就可以看出來什麼地方沒有遵守規則,比如提醒要接管而沒接管。

汽車商業評論:你剛才說L3自動駕駛可以量產,是不是在UNI-T上就可以用了?

朱華榮:我們現在就是在這款車上實施的L3級自動駕駛。但也要看國家的法律法規,如果出來了,我們的L3自動駕駛就可以上市了。如果法規沒出來,UNI-T的部分自動駕駛功能就要關閉。

汽車商業評論:硬件已經預置在裡面了?

朱華榮:是的。實際上可能我們就是關閉一部分軟件功能,一旦法律法規允許,就開放給用戶了。

汽車商業評論:也就是說,這款車也是可以FOTA的。

朱華榮:是的。

汽車商業評論:這款車的L3自動駕駛用了多少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

朱華榮:我們設計的這套系統是涵蓋三重360度的感知,就是有X、Y、Z三條軸線,有5個毫米波雷達、6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最大探測距離是200米,測量精度可以達到10釐米,其他還會配合ADAS地圖等信息。

汽車商業評論:沒有用激光雷達?

朱華榮:沒有。總共有23個傳感器,通過將感知的信息融合,來實現定位和實時處理、決策和執行。

汽車商業評論:L3自動駕駛還用不著激光雷達?

朱華榮:我們是按照國家的標準實施的,激光雷達現在還太貴,不適宜裝在普通的家用車上。我看新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規劃,要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個規劃實施以後,智能駕駛汽車實施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了。新基礎設施建設會讓自動駕駛很容易解決。

汽車商業評論:新基礎設施建設以後,L3、L4級別自動駕駛就比較容易能滿足了。

朱華榮:在這種車路協同的情況下,單車識別的情況就相當有限了。車路協同加上我們國家5G通信、互聯網等多方面的優勢,可以迅速降低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

汽車商業評論:按我們理解,實際上L5級自動駕駛實現難度是非常大的,大部分路徑也就是到L4車路協同了。

朱華榮:我也認為L5的難度確實很大,因為L5是全天候了,沒有邊界的,而L4還是有邊界的,還是要在道路上實行的。L5在未來也是挑戰巨大。

汽車商業評論:長安的這套自動駕駛技術和構架體系是自己弄的,還是和供應商自己搞的?

朱華榮:主要是我們長安自動駕駛國際團隊做的,包括美國中心、重慶團隊,裡面所有系統算法和核心技術都是長安自己研發的,比如我們的APA5.0,包括上萬種場景的匹配,實際及仿真測試里程達到5000萬公里。我們的研究是非常務實的。

當然,長安的自動駕駛也是非常開放的,包括與博世、百度、高德、安波福、地平線等供應商,我們也都有合作,在L4自動駕駛方面,我們還和華為有合作。

“軟件是長安自己做的”

朱華榮:不是DEMO,是中國首個能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

汽車商業評論:我們長安自動駕駛的大腦,是自己研發的?

朱華榮:軟件、算法長安全部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為什麼我們叫智能出行科技公司?就是因為我們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核心戰略就是智能化,我們在這個領域的投入也比較聚焦,力度也比較大。

為什麼我們APA5.0上市以後,其他廠家一時跟上不來呢?因為我們的方案不是供應商做的。我們的硬件供應商迅速被其他廠商包圍,供應商說可以提供硬件,但軟件是長安自己做的。

汽車商業評論:長安的自動駕駛團隊有多少人?

朱華榮:專職團隊有1200多人,不包括輔助開發團隊和相關公司。

汽車商業評論:你剛才說在自動駕駛上和華為有合作,是L4級的吧?

朱華榮:是的。

汽車商業評論:前兩天,我看到長安成立了一個軟件公司,大量招軟件人才,那是一個什麼公司?

朱華榮:這就是長安從硬件向軟件的轉換,我們原來的工程師大量是衝壓、焊接、塗裝等機械類的工程師,現在要向軟件方面轉變,所以成立了一個軟件公司,向社會招聘,加速我們的智能化。智能化和系統集成等工種,需要大量的軟件工程師。

汽車商業評論:現在行業中都在說軟件定義汽車,咱們是不是也在往這個方面考慮?

朱華榮:隨著汽車的電氣化、電動化的發展,今後軟件在汽車的個性化定製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汽車商業評論:今天L3的量產測試,國內的主機廠是不是還沒有做過類似的測試?

朱華榮:我的印象裡面沒有。試驗的測試大家做得很多,真正量產車上的道路測試還沒有。我同事和我說,今天的測試從技術開發上已經完成了量產狀態,對於長安是第一次。

汽車商業評論:大家都說做到L3很難,基本上都是做到L2.5,或是L2.99。

朱華榮:現在有標準了,大家可以按標準來判定。我個人理解,L3最關鍵的是人能不能脫眼,不能脫眼肯定不行。我們要在這個領域實現我們的戰略,要超前地發展它。

汽車商業評論:蔚來和小鵬等新勢力在自動駕駛上抓得比較緊,你對它們瞭解嗎?

朱華榮:它們做得也不錯,但最近的情況我不太瞭解,沒有進行過對比。

汽車商業評論:2016年,長安做過從重慶到北京的長途自動駕駛測試,那次測試現在這次測試有什麼不同?

朱華榮:那是個DEMO,是個技術測試,同時通過長距離測試收集數據及道路情況等,相隔四年,我們把採集到的相關環境、場景等數據重新定義之後,實現了技術進步,形成了今天的量產車。

汽車商業評論:為什麼長安要搞這樣的量產L3的體驗活動呢?是因為國家剛發了《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報批稿)?

朱華榮:這個體驗活動早就在我們的策劃中,要通過現場活動來發布我們自動駕駛的進展,現在限於疫情防控的要求,我們乾脆通過網上直播來進行這個活動,滿足用戶和媒體的需求。大家可以跟隨我全程體驗測試過程。

一方面,這次測試無論對於長安汽車本身,還是對於汽車行業都是一次很有意義的、里程碑式的活動;另一方面,我們也是表明長安這次轉型的階段式成果,最重要的是,這套自動駕駛系統是搭載在UNI-T車型上,也是對這款車的再次宣傳,它不僅有顏值,還有黑科技,有創造價值和創新成果。

汽車商業評論:UNI-T,引力 ,名字很好聽,這個車系是用來代表智能化嗎?

朱華榮:這是長安的新系列,主要定義的目標人群為現代樂呵族,年輕、時尚,是網絡原住民,對於新鮮事物接受程度比較高,從年齡上講就是85後、90後。所以我們用新造型、新技術來捕捉相應群體。

這個系列要和我們原來的CS系列、V字標系列區分開,產品也有差異,造型也是全新狀態,有了新的DNA。

汽車商業評論:但UNI-T還是用的傳統內燃機。

朱華榮:這次上市的還是燃油車,所以沒有用新品牌,只是一個新系列。

汽車商業評論:智能化用在燃油車上也沒有問題?

朱華榮:沒問題。

汽車商業評論:現在有人講向L4方向發展,電動車更容易實現。

朱華榮:你說得對,電動車電氣化程度高,實現智能化的確有方便之處 ,但總體上技術難度和燃油車是一樣的。

汽車商業評論:L3自動駕駛先用在引力系列,以後會傳導到CS系列及其他系列吧?

朱華榮:對的,以後其他燃油車以及電動車都會移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