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有衛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飛,明有徐達,清朝為何無名將?

德約科維奇Novak


清朝有曾國藩啊!中國史上最猛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已經有了半壁江山,比漢唐宋明開國時面對的對手都要強大,結果被曾國藩四場勝戰幹廢~

年羹堯平定準葛爾丹叛亂,距離也沒比封狼居胥近啊。左宗棠自己湊軍費收復伊犁更是千古壯舉。


站烽


提問者有此問,是真不知道相關歷史?還是故作不知?後金(清)能從侷限於東北一隅的地方政權發展成一個極盛時期擁有1300餘萬平方公里的大一統王朝,如果沒有名將統兵作戰,西藏、青海、新疆、蒙古難不成是充話費送的?平心而論,清朝真的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朝代,就算是清朝的前四代皇帝和實際執政者(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清聖祖玄燁)也是多謀善斷,頗有兵略,與古名將相比不遑多讓。

先來看看努爾哈赤,早在他當李成梁的質子軍的時候就嶄露頭角,史稱其年輕的時候“身長八尺,智力過人”,在為李成梁效力的時候,每每身先士卒,作戰勇猛,得到了李成梁的肯定,在李成梁的支持下,被授予都督,統領其父部眾。

《山中聞見錄·建州》:太祖既長,身長八尺,智力過人,隸成梁標下。每戰必先登,屢立功,成梁厚待之。太祖亦盡死力,成梁俾為都指揮,領祖父遺眾。

從這段材料上來看,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手下乾的時候,不是去混日子的,而是去拼命的,在這期間早就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而且我有理由相信,努爾哈赤在這個時期系統性的閱讀過很多軍事典籍,他讀的絕不僅僅是《三國演義》,從女真軍所用的楯車與《紀效新書》裡的圖樣高度相似的特徵來看,這位清朝的開國皇帝在為李成梁效力期間,極有可能認真的讀過戚繼光的軍事著作,大量的實戰經驗和軍事理論的積累結合了起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李成梁部隊裡服役期間,他就已經是足智多謀、武藝超群之人。


在其單飛之後,又開始逐步統一女真,身經百戰,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吾自幼於千百軍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幾經鏖戰”,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勁敵,海西部葉赫首領那林孛羅糾集九部三萬聯軍攻擊建州女真,史稱古勒山之戰。面對大軍壓境、群情恐懼的的情況,努爾哈赤直接道出了敵軍不相統屬,指揮雜亂的軟肋,派出部分兵力與敵軍交戰佯敗,將聯軍引誘至固定戰場後,伏兵盡出,斬其4000餘人。

《滿洲實錄》:來兵部長甚多,雜亂不一,諒此烏合之眾退縮不前,領兵前進者必頭目也,吾等即接戰之,但傷其一二頭目,彼兵自走。我兵雖少,併力一戰,可必勝矣。


如果這場戰役說服力不夠,其後與明進行的薩爾滸會戰則集中體現了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面對明軍的四路圍攻,努爾哈赤在戰前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周密的偵查,確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略,並準確判斷出了西路的杜松軍為主力部隊,認定一旦攻破杜松軍,其他各路不足為慮。

《滿文老檔》天命四年三月初一日:汗曰:“夫此次明軍果至也。我兵在南路有五百,即以此防守南路。明令我先見南路有兵者,乃欲誘我兵南下,其大兵必由西邊撫順路前來,我當先戰於此。”
《倖存錄》:(此處卻兩字,疑為“奴酋”)得預為備,曰:“憑爾幾路求,我只一路去。”



在作戰時,努爾哈赤充分發揮騎兵機動作戰能力,五天之內七次大戰,殲滅明軍西、北、東三路大軍,這無疑是古代戰爭史上一大漂亮的殲滅戰,無論是《中國曆代戰爭史》、《中國戰爭史》還是《中國軍事通史》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而努爾哈赤後來的對手熊廷弼也肯定他的治軍才能,稱他“其為人譎智多謀,信賞必罰,部夷善騎射者,不難解十裘以衣之,割愛以妻之,而苟一犯法,雖乳父之屬,必涕泣斬之,不少貸,以此刑賞嚴明,人皆用命”。能得到對手這樣的讚許,難道不能進入名將之列。


再來看看皇太極,這是典型的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典範,光是松錦會戰就足以證明皇太極軍事才能的出色,皇太極在戰前通過觀察就斷言明軍所攜帶糧食必然不足,將其糧道切斷,明軍必然軍心渙散,意志動搖。待其動搖退走之時,重兵設伏殲滅明軍。

《清史稿·太宗本紀》:上謂諸將曰:“敵眾食必不足,連我斷其餉道,必無固志,設伏待之,全師可覆也。”

後果如皇太極所言,王樸、吳三桂六總兵軍心浮動,率師先逃,被皇太極安排的伏兵截殺,明軍精銳經松錦會戰全軍覆沒。


再來看康熙,再說康熙的軍事才能之前,我先說一下康熙的對手,就以噶爾丹為例,這個人的名氣凡是歷史愛好者都是有所耳聞的吧!彙總《秦邊紀略》、《準噶爾汗國史》、《聖武記》等史料來看,看他的創業史,著實是一位蒙古族的梟雄,下面看史料領略他的風采,先來看他的奪位之戰,此役他殺死了自己的侄子索諾木阿拉布坦(文中稱七清汗),奪取了準噶爾汗國的最高權力。

《秦邊紀略·嘎爾旦傳》:故部落聞嘎爾旦歸,稍稍集聚千餘騎。欲進,眾曰:“兵寡地險,姑少留,俟釁。”嘎爾旦曰:“進!汝等視吾槍所向。”眾皆曰:“者。”。進次金山。七清汗易之,率萬騎接戰,三分其軍,塵翳障天日。嘎爾旦獨當先,躍馬挺槍,最深入,斬殺百十騎,潰其軍,身不著一矢。

以千騎對萬騎,敵方雖十倍兵力,戰而勝之,其赫赫威勢,有西楚霸王的既視感。

《秦邊紀略·嘎爾旦傳》:乃招徠歸附,禮謀臣,相土宜,課耕牧。修明法令,信賞罰,治戰攻器械。

不僅勇猛,還有很強的治國才能。更重要的是噶爾丹相對於之前的蒙古領袖達延汗等人,還“志存高遠”,時時想著與清朝一爭高下,恢復大元榮光,“是時諸夏有滇、黔變,秦、蜀間蜂起,嘎爾旦謀所向”。



可就是這位梟雄先輩康熙擊敗於烏蘭布通,又中了康熙的誘敵之計,“(噶爾丹)陰遣使誘內蒙古各部叛歸己。科爾沁土謝圖親王等以聞。上以前此烏闌布通之役,賊幾可滅,我師坐失機會,欲復致其來,一戰覆之。乃密令復書,偽許內應,而預調士馬芻糧以待”,再敗於昭莫多,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第三次親征,手繪陣圖,制定殲敵方略,督導諸軍圍殲噶爾丹,逼得梟雄一世的噶爾丹仰藥自盡。從三次徵準的事蹟來看,康熙從收編喀爾喀,整軍備戰,誘敵深入,爭取戰略主動,顯示了極高的軍事才能。


不僅是皇帝,就是清朝國初的那些貝勒們的軍事能力也不差,如代善、豪格、多鐸、濟爾哈朗、莽古爾泰、德格類等人他們的軍事能力也是在中上水平。

再如雍正時期的名臣年羹堯、嶽鍾琪,於雍正二年二月鎮壓青海和碩特部臺吉羅卜藏丹津的叛亂,深入三百里,“直搗賊巢”,兩月之間鎮壓叛亂,在鎮壓叛亂後,年羹堯提出了善後事宜十三條和禁約青海十二事,進一步加強了清政府對青海的控制,這樣的功勞難道還比不上衛青、霍去病?

再如乾隆時期的福康安、海蘭察,面對廓爾喀軍隊入侵西藏,千里護藏,六戰六捷,兵臨加德滿都,要知道福康安率領的清軍所行軍的路線大致上就是沿著今天的青藏鐵路,此處地勢“多系溝墈沙灘,亂石縱橫,與冰塊相間層積,馬足傾滑,行走維艱”,清軍又因為高原反應“寸步即喘,頭目暈眩,肌膚浮腫”,實為古代行軍史所罕見。就連福康安都受寒得病,饒是如此,福康安、海蘭察仍然率軍完成了保衛西藏的任務,如果有人說他們不是名將,請此人將眼睛洗十遍。



哪怕在清朝後期也是名將輩出,就比如說平定陝甘回亂、力主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不是名將。左宗棠麾下前敵指揮劉錦棠率領湘軍戰士在南、北疆轉戰千里,最後殲滅阿古柏勢力,就連居住在新疆的外國人都被他的軍事才能所折服,稱其為“飛將軍”,他如果不是名將,那豈不是歷史上很多名將都是水貨。

《清史稿·劉錦棠》:凡西人僑居其地者,英乳目阿喇伯十餘人,印度溫都斯坦五千餘人,鹹服其勇略,稱為“飛將軍”雲。


除了以上數位,還有像施琅、圖海、馮子材、兆惠、阿桂等人他們都可以稱為名將,何為清朝無名將耶!如果要寫詳細一點,寫一大本厚書都不為過。如果要深入瞭解一些,也可以讀一讀《清史列傳》、《滿漢名丞傳》等著作,畢竟看書對消除知識匱乏是有好處的。

引用文獻:《山中聞見錄》、《滿文老檔》、《聖武記》、《清史稿》、《欽定廓爾喀紀略》、《秦邊紀略》、《熊廷弼集》、《倖存錄》、《滿洲實錄》


論史


清朝無名將麼?阿慶嘗試為大家列舉幾位。

多爾袞,帶領清兵一路戰鬥,為清朝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福康安,滿清一員大將。

年羹堯,更不用說了,從年輕就開始行伍出身,一路當上了清朝大將軍,平定準格爾部的叛亂。

周培公,康熙年間被康熙老師伍次友推薦,後來主持平定陝西王輔臣的叛亂。

馮子材,帶軍鎮守雲南國門,大敗法國侵略軍,可謂民族英雄了吧。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叛亂。

左宗棠,參與太平天國的平叛,後帶軍進新疆,平定新疆的民族分裂,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清朝在大家認識裡總覺得沒有名將。我想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朝在中國的觀念裡依然是一個被外族統治的時期,比如元朝就沒聽說過什麼名將。這是一種民族感情的問題。即便很多漢族人也在當朝為官,一般也不寫這方面內容。

第二,過去每個朝代都有類似演義的東西流傳下來,還有評書相聲等文學形式的宣傳,但是元朝和清朝這方面非常少,大家對當時的名臣武將就更加不清楚了。

第三,清朝的統治,過於專治化,大家都調轉方向搞別的去了,也不再願意接觸這方面的東西,以免給自己找麻煩。


阿慶還是阿慶


問:漢有衛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飛,明有徐達,清朝為何無名將?

答:清朝歷史長達二百六十八年,雖說統治者是滿族人,但生活在這片土地的還是廣大的炎黃子孫,並未出現基因重組或基因突變現象,則以前各朝各代都有名將,清朝也應該有名將。

給人造成清朝沒有名將的假象,一來清初有剃髮、圈地等種種惡行,清末又腐敗不堪,不斷割地賠款賣國,讓後人難生好感;二來清朝覆沒,就進入了近現代,而近現代缺乏足夠影響力的尚武、崇武推廣行為,人們就往往對清朝的名將視而不見。

現在,我們能對明朝以前的名將如數家珍、張口就來,很大程度是受到唐宋朝的武廟祭祀和各種版本的名將傳記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唐朝提倡文武並重,不但開文科取士,也開武科取將材,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是從武科場上選拔出來的武狀元。唐以前,只有“文聖人”孔子;而到了唐開元年間,統治者就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建武廟,配祀“武聖人”——伐紂興周的姜太公。

由於唐高宗於上元初年封為姜太公為武成王,所以,武廟又稱武成王廟。

唐肅宗把姜子牙定為武廟主祭,又再置歷代名將十人為亞聖配祀。

這十人中,有白起、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等等,後世稱之為“武廟十哲”。

到了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為他們設廟享奠,則武廟增加祭祀名將達到了六十四人。

宋宣和五年,宋徽宗對武廟的祭祀名單作了些調整,增設到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

國難思良將,家貧想賢妻。

宋朝經歷過“靖康之恥”後,南宋人對名將更充滿了渴望和期盼。

南宋人張預根據前代歷朝史書記載的名將,著《百將傳》(宋刻殘本稱《張氏集註百將傳》,元、明刻本又稱《十七史百將傳》、《正百將傳》),編寫了從西周姜太公起,到殘唐五代後梁劉鄩、後周劉詞等一百人的傳記。

明太祖朱元璋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但這並不影響明朝人對古代名將的崇拜與推崇。

明宣德年間,何喬新對張預的《百將傳》進行續寫,作《百將傳續編》,即從殘唐五代後梁的名將王彥章、後唐的名將周德威寫起,一直寫到元朝的伯顏、張弘範。

明萬曆年間,陳元素又參考了張預的《百將傳》與何喬新的《百將傳續編》,另著《古今名將傳》。

陳元素的《古今名將傳》不是很有名,但明末人黃道周在該書基礎上所作的增廣輯評本《廣名將傳》卻對後世影響至深。

黃道周的《廣名將傳》從史書選錄周姜太公、吳孫武、越范蠡至明代王守仁、楊銳、仇鋮、戚繼光、沈希儀共一百七十餘名將的傳記,述其事蹟,評其功過,究其得失,多少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清朝以後,民間將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稱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岳飛的關岳廟也叫武廟,再沒有唐宋時祭祀歷代名將的傳統,而類似的《名將傳》也沒有人撰寫了。

人們也就不大說得上清朝到底出現過哪些名將了。

倒是日本人田中芳樹於2001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武將列傳》,他定下幾個標準,包括“抵抗北方強大的異民族侵略,守護中國人的自尊和獨立性的人”與“在現實上成功地統一天下,以及重新讓和平恢復的人”,評選出了九十九名(第一百名則留空,說是希望由讀者自己來選出)中國古代名將。

於是,中國古代名將在這些年來又重新成為了熱門話題。

田中這本《中國武將列傳》列舉了九位清朝名將,他們是:多爾袞、明亮、楊周春、李長庾、關天培、僧格林沁、李秀成、石達開、劉永福。

田中的評選也只是個人之見,不一定有多合理。

依我看,他提到的清朝名將中,明亮、楊周春、李長庾這三位戰績和名氣都不夠。而象清朝初年收臺的施琅、只用了15天時間收復60萬平方公里青海土地的嶽鍾琪、定西藏和平青海的年羹堯、一生征戰南北四次鎮壓了民變的福康安、平叛陝和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兆惠、大敗法軍於鎮南關的馮子材、中法戰爭之後任臺灣第一任巡撫的劉銘傳,以及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曾國荃、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所謂“中興名將”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將。

  


覃仕勇說史


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力較大的王朝總會有一些傳奇名將——比如漢有衛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飛,明朝則有徐達,而清朝似乎沒有名將,這其中原因何在?

個人認為:

環境因素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張勳復辟大清朝廷後,民國前總理段祺瑞欣喜不已。理由很簡單:如果張勳不鬧事,自己哪來的機會成為再造共和、匡扶民國的英雄?

同樣道理,很多英雄如果生不逢時,真的會處於一種沒有用武之地的尷尬。

比如說東晉盛行門閥制度,出身寒微的人很難在東晉朝廷獲得重用,諸如前秦那樣的名相王猛,如果不是因為當時的天下分裂,自己可以選擇為前秦還是東晉效力的話,那麼,等待王猛的,或許是一生被埋沒。

再比如說北宋書生張元,在北宋遭遇科舉失敗,但是投靠西夏後,張元被西夏王李元昊冊封為國相。如果張元不是選擇投靠西夏,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有這樣高的成就。

同樣,清朝歷史上,沒有出現諸如衛青、李靖這樣的蓋世名將,主要原因在於清朝的環境太過特殊。

初清武功

晚清曾國藩再和幕僚聊天的時候,認可這樣的觀點:那就是大清的天下來得太容易了。

清朝初期只是割據東北的一個貧窮小國。明朝末年,隨著崇禎帝自殺,大明朝陷入秩序失控的狀態。此時明朝已經有近三百年的統治歷史,整個明朝不論是社會風氣還是軍隊建設,都處於極端腐朽、一觸即潰的狀態。而明朝境內的農民軍的首腦,其目光則較為短淺。

清朝在這樣的背景下入關,宛如砍菜切瓜一樣,經過二十年時間,掃平了南明在大陸的殘餘勢力。

對手強悍,才能鍛造出蓋世名將——比如衛青面對的匈奴,李靖面對的突厥,都是十分強大的力量,而清朝入主中原之時,所面對的對手實在太過腐朽、低端,因此,即便是有名將,也無法發揮出軍事才能。

晚清武功

和初清呈鮮明對比的,是晚清武功。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期間跨度達七十多年。在這七十年時間裡,清朝對外戰爭,幾乎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清朝雖然也有諸如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名將,但這些名將所面對的敵手大多是農民軍,雖然左宗棠有過收新疆、逼退沙俄的不朽功業,但其含金量遠不能和衛青消滅匈奴主力、李靖滅亡突厥相比。

因此,因為環境的特殊性,導致清朝沒有衛青、李靖這樣的蓋世名將。


藤樹先生


題主問題很棒!〖峰子奇觀〗來回答。

就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漢有衛青,其實還有霍去病、霍光;唐有李靖,還有薛仁貴;宋有岳飛,還有韓擒虎;明有徐達,還有湯河、常遇春。

至於清朝為何沒有名將?其實是有的,比如雍正王朝時的川陝總督年羹堯,就是一代名將。年羹堯,能征善戰,勇冠三軍。

雍正一朝,掛帥平定過大清西部多次叛亂,青海、西藏等地的叛亂,幾乎都是年羹堯平定的。

也因此,雍正視年羹堯為心腹股肱之臣、社稷大將,總攬川、陝、甘等大清西部各省的軍務甚至政務,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熏天!

甚至,連各省的官員任命,都是年羹堯說了算!甚至雍正帝對於官員任命,都要詢問年羹堯意見,被稱之為著名的“年選”。當年,西域各叛亂勢力,一聽年羹堯的名字,無不瑟瑟發抖。年羹堯的帶兵才能、將帥之才,毋庸置疑是大清雍正朝屈指可數的名將。

只是後來年羹堯大權在握,恃寵而驕、飛揚跋扈,不知收斂,結黨營私,貪汙軍餉,每年收受各省官員賄賂,甚至最後連皇帝都不怎麼放在眼裡了……

最後,竟然有人舉報年羹堯要謀反,真的是人紅是非多,權大遭人嫉,一個人被寵愛無可復加的程度,那麼好日子也就快到頭了。本來雍正想和年羹堯做一代君臣典範,像劉備和諸葛亮那樣的千古君臣,對年羹堯寄予厚望、寵愛程度遠超其他任何臣子,可謂情真意切。

可惜那是雍正的一廂情願,年羹堯不僅沒能喝和雍正成為一對“千古君臣”典範,甚至達到了令雍正生氣至極的地步。

年羹堯的飛揚跋扈,觸動了雍正帝的權力底線,與雍正皇帝產生了巨大矛盾,被雍正皇帝一貶再貶,最後貶成了一個守門的兵丁,直至最後被雍正賜死。

但是,論帶兵打仗、統帥三軍,年羹堯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名將。其戰法快、準、狠、辣,往往令敵軍聞風喪膽,膽戰心驚,震懾西部各省叛亂勢力。


峰子奇觀


名將有名,是因為一枝獨秀。漢有衛青,是因為別人不是無功而返,就是被匈奴打慘,只衛青運氣好打死了幾百個匈奴。唐有李靖,是因為唐被突厥欺負了,李靖一雪前恥揚了國威。清朝沒名將,是因為清軍將領一個個都能征善戰,沒有誰能鶴立雞群。相對於清軍無名將,敗在清軍手下的名將反而眾多,如楊鎬、劉綖、杜松、熊廷弼、孫承宗、盧象昇、洪承疇、吳三桂、鄭成功、李定國。


我心與明月


戰爭的本質是國力之爭。上自衛青霍去病,下至徐達常遇春,個人固然天縱英才,然而背靠一個強大的帝國,才是他們成為一代名將的根本。


清朝無名將,並非清朝武將能力不行,而是時局所限。早年入關時期,多爾袞等人戰功不差,但是對漢民族主體犯下累累罪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背景下,你能把這種人封為英雄?滿清中後期懦弱無能,面對西洋堅船利炮,清廷再牛逼的將領也打不出戰績來,非戰之罪實乃國體之罪、科技之罪,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哪一個不是鞠躬盡瘁?

敗軍之將不言勇,沒有戰績,談何名將。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多是在對外用兵中留名。本質上,這些戰爭是中原先進生產力對周邊遊牧民族的征服和驅逐,軍事實力、後勤水平都大幅領先於匈奴、突厥,只要中原王朝穩定之後,國力持續強盛,擊潰遊牧民族是必然的,說白了是國力之戰。遊牧民族打家劫舍可以,真正大兵團作戰怎麼可能是農耕民族的對手?兵器、鎧甲、盾牌、工程器械、兵法知識傳承這些東西,遊牧民族想都沒法想。


霍去病、李靖、徐達的軍事天賦,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平臺,才得以最大化展現。即便是宋朝的岳飛,雖然朝廷積貧積弱,但是相比金遼仍然國力上有優勢,一旦朝堂力量凝聚一心,邊患暫時緩和,集中力量與金或遼開戰,宋朝勝算依然很大,否則金國早早就南下把宋室連根拔起了。

退一萬步講,冷兵器時代,彼此差距不大,人智主要發揮在戰術指揮上,即便蒙古後期國力佔了優勢,襄陽依據地形也能鏖戰數十年。但是到了滿清時期還可能嗎?虎門炮臺、大沽口炮臺,能堅守幾個時辰都難比登天,此時的人智主要呈現在對科技的發展與使用,將領的指揮藝術被削弱。



當雙方處於較為平等的水平線上時,清朝將領仍然發揮了最高級的指揮水平,例如左宗棠平定新疆,馮子材大破鎮南關,如果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也算的話…


足球大玩家


要想有名將,必須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戰爭,二是打贏了,三是要宣傳。

那麼滿清各位將軍中,滿足一兩個條件或許有,但是滿足三個條件的一個也沒有。

先說有戰爭,滿清入關,那是戰爭,而且也打贏了,但是呢,不宜宣傳,因為滿清後來的國策是拉攏漢族,要是宣傳滿清自己的將領,那麼“揚州十日”了,“嘉定三屠”了,這些事情就沒法說了,總不能都說是正義的吧。

吳三桂

對於漢人將領,吳三桂了,洪承疇了,更不宜宣傳了,而且親手抹黑這些人,因為後來還發明瞭一種說法,入關是為了給崇禎報仇,只好委屈這些人了,其實也不算委屈,那是活該,反而對袁崇煥平反,說是崇禎糊塗,可也不能宣傳袁崇煥啊,皇太極不是就倒黴在袁督師手裡了嗎。

平三藩,這事同樣沒法說,灣灣迴歸,還是沒法說,平定葛爾丹,終於可以說了,帶兵出征的居然是康熙,自然名將的光輝都要被康熙遮掩了。

年羹堯

雍正年間,年羹堯算是一代名將,可是還是不能宣傳,嶽鍾琪也算不錯,可畢竟是年羹堯的副將,而且要是宣傳嶽鍾琪,就要把曾靜拎出來,曾靜出來後呢,滿漢之分就要談一談了,還是沒法鬧。

乾隆年間的大將軍兆惠水平算是可以,可是規模太小,比起前輩們來說,就是一弱雞,何況,當時以民族團結為主,天天說也是不像話。

接下來就是鴉片戰爭了,我們輸了,輸的一蹶不振。

天平天國英雄輩出,可是總不能宣傳他們吧,那麼平定天平天國的曾文正公呢?滿清想了想,還是不合適,顯得自己家都丟人呢,還有重要一點,曾國藩是以文臣指揮軍隊,就好像不能說諸葛亮是名將一樣。

甲午戰爭,又輸了,只能宣傳一下熱血男兒鄧世昌。

左宗棠收復新疆,總可以宣傳了吧,還是,因為左宗棠當時的行為並不受滿清支持,只能算摟草打兔子,而且,左公也是文臣。

再回過頭來看看別的朝代,衛青平定西域,解決了大漢多年來的心腹之患,李靖是開國之臣,還應該算上中興的郭子儀,大明朝將星閃耀,除了以徐達為代表的那一批英雄外,還有戚繼光,岳飛自然是不用說了,那是第一次騎兵對騎兵,贏了遊牧民族。

而且也都符合以上的三個條件。

滿清無名將,時也運也。


周易學堂


漢朝時邊疆有匈奴,而且龐大。從周朝末年就有蠻夷來犯。漢初劉邦去收復,陷白馬之圍,求匈奴閼氏向匈奴王求情放出。勢力強大,漢初劉邦無實力平復,走和親路線。漢武帝用武力征,衛青霍去病多次深入匈奴征戰,打擊實力。但依然存在。與多民族其它人共存。漢武之後繼續和親路線,王昭君明帝時出塞。母女兩代力於和平。但戰爭仍有。

隋末荒淫無道,暴力滋生。民不聊生,內戰,各地起義,戰爭不斷。戰火紛飛,有識之士有武之人起尋平天下之道。邊疆有突厥族,擾亂大唐邊關。有一些民族通過戰爭減少。三國時周邊還有蠻族,曾與魏勾結。晉時還有匈奴入中原,匈奴劉淵以漢外親建後漢,歷史上有五胡十六國。還有多個民族存在。強大,所以有將軍沙場。李靖等出現。

到宋,党項族,金國,大夏,多國多民族存在。金國屢進攻大宋,擄二帝后宮妃嬪幾千人。北宋滅,南宋成立。有岳飛抗金。至元一統天下,多國滅。元末衰落,又各地起義不斷,歷史悲劇重演,出英雄。

清朝一統天下也有戰爭,吳三桂。康熙撤潘,收噶爾丹,趕沙俄。康熙御駕親爭。平定了周邊。後清有鄧濟昌之類愛國將領。以前漢民族被外族侵入,內亂,漢人氣節出英雄,亂世出英雄。清是滿族入漢,統治,在與明殘餘鬥爭這過程中死了許多漢人英雄。清對漢實行徹底統治,以剃半個頭留個尾從思想上征服天下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