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畫家:要不是我發瘋,就不可能畫出來。悽慘人生,藝術悽美

19世紀晚期的藝術家們開始學會欣賞負面的東西,對恐怖、頹廢、憂鬱的描繪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其中,挪威畫家蒙克(1863~1944年)的作品《吶喊》以扭曲的線條勾勒出一個精神上極端痛苦絕望的男子形象,畫面中的風景似乎也受到男子情緒的感受,像瘋了一般扭曲。

那麼,為何蒙克要創作《吶喊》這樣負面的畫作呢?意義在哪裡呢?諸如這樣的問題,都讓人們感覺有些神秘,或許對蒙克的生事、性格好奇吧。

挪威畫家:要不是我發瘋,就不可能畫出來。悽慘人生,藝術悽美

任何人從蒙克的家門前經過,都會看到門上寫著“蒙克不在”這四個字。找不到門牌,沒有門鈴,想找他,寫張字條從門縫遞進去試試。蒙克的性格本來就孤僻,中年患了精神分裂症之後,總覺得別人要陷害他,使他將自己完全關閉起來,他是世上最孤絕的人。

這樣的蒙克,要從他5歲那年母親的死說起,那是他幼年悲痛記憶的開端,他的父親情緒敏感,有些神經質,妻子的死讓他精神崩潰,瘋狂地一邊禱告,一邊走來走去,暴戾地處罰小孩兒。“疾病、瘋狂和死亡,都是看守我們搖籃的黑色天使。”蒙克曾這樣說。

挪威畫家:要不是我發瘋,就不可能畫出來。悽慘人生,藝術悽美

13歲那年,大他1歲的姐姐也死於肺結核。接連的家人死亡,加上蒙克自己也常常生病,使他從小就無法擺脫死亡地獄的折磨。這使我們瞭解到,蒙克為何會接近叛逆性藝術團體“克利斯丁尼亞波西米亞人”,這個反道德團體以“根絕和家庭的關係”和“不可後悔斷絕自己的生命”為戒律之一,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鬧區的“格蘭酒館”,是他們常聚會的地方。

挪威畫家:要不是我發瘋,就不可能畫出來。悽慘人生,藝術悽美

蒙克常常一個人獨行,從家裡出來,穿過半山腰的丘陵地到市中心去,因為他患有空曠恐懼症和恐高症,所以他從來不敢走在路中間。有一天晚上,蒙克沿著小路散步,那天的情景,他自己的描述是:我疲乏不堪,病魔纏身。當我停下腳步,朝峽灣的另一邊望去時,太陽正緩緩落下,將雲彩染成血紅色。我彷彿聽見一聲吼叫響遍峽灣,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這就是作品《吶喊》的發生現場。

挪威畫家:要不是我發瘋,就不可能畫出來。悽慘人生,藝術悽美

不管是依藝評家的說法,畫布展現的是蒙克絕望的心境,還是依天文學家考證,當時印尼發生火山爆發,他所看到的是火山灰紅光的真實情景,我們可以從畫裡紅色波濤上那不清楚的字跡“要不是發瘋的話,就不可能畫出來”不嗅到蒙克當時的心情註腳。強烈色彩的波浪,透露出幽暗神秘的存在環境,骷髏般的主角找不到人生的出口,他絕望的吶喊在空中劇烈迴盪,看似就要衝出畫布,同樣席捲看畫的人。

挪威畫家:要不是我發瘋,就不可能畫出來。悽慘人生,藝術悽美

《吶喊》裡如影子般的黑色波紋,也常常出現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死亡乃人生的影子”,這是在挪威常可聽到的一句話,莫非那怪異的影子象徵死亡?但無論人們如何解讀蒙克的《吶喊》或是蒙克本人,同時,都會自我深刻思考:藝術是否沒辦法同時表達“真善美”,那“真善美”中的“真”,指的是生活中的真實,亦是藝術中的真實,這種情況下,一件藝術作品,才能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人們不禁為蒙克的人生經歷遭遇感到同情,慶幸的是蒙克成為了一名畫家,應該是一名藝術家,因為他的人生不再悽慘,而是悽美。

挪威畫家:要不是我發瘋,就不可能畫出來。悽慘人生,藝術悽美

蒙克作品《吶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