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青州兵”

東漢末年爆發的黃巾起義,最初的領袖是張角。他以民間宗教組織“太平道”為工具,大力發展信徒,提出“蒼天當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在全國設立36方,約定時間,頭戴黃巾為標誌,發動起義。起義後,張角自稱“天公將軍”,率領荊、揚、幽、並等州的義軍對東漢京師洛陽形成四面包圍之勢。東漢朝廷調兵遣將,殘酷鎮壓,張角接連失敗,不久病死,黃巾主力被殲,被俘10萬多人,隨後各地的黃巾軍趨於沉寂。但是,青州的起義軍卻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各地義軍餘部紛紛來青州集結,便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青州黃巾軍”。


曹操的“青州兵”


青州黃巾軍在青州地區經營數年,採取“且戰且耕”的政策,實力大增。隨後又運動作戰,轉戰於青、兗、冀三州之間,擊敗北海相孔融,殺掉濟北相鮑信,消滅了兗州刺史劉岱的主力,發展到百萬餘人,最後集結於兗州地區。

青州黃巾軍雖然人數眾多,作戰勇敢,但也面臨著嚴重的困難:

在與公孫瓚的戰鬥中,輜重盡失,後勤補給極端缺乏,所謂“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抄掠為資”;而且還帶有大量的家眷,行動不便。起義軍的根據地是青州,而此時,袁紹部將臧洪與公孫瓚部將田楷正在青州大戰,人民群眾紛紛逃離青州,所以,青州黃巾軍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青州避戰養息,屯田生產。恰在這時,青州黃巾軍又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曹操。

曹操帶領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訓練有素,戰鬥力較強。他又抓住青州黃巾軍行動不便、補給困難的弱點,避免正面衝突,而採取輕騎突襲的戰術,困擾黃巾軍。在這種情況下,黃巾軍一面向青州方向退卻,一面與曹操談判,企圖動員曹操一道反對漢朝。青州黃巾軍曾給曹操一道檄書,其中說:

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這些話的意思是:曹操您過去擔任濟南相時,曾毀壞劉家漢室的神壇,這種做法,和黃巾軍信奉的太平道是相合的;您現在不要受漢朝廷的迷惑,不要同黃巾為敵,應該與黃巾軍同心合力,推翻漢朝。曹操任職濟南時,曾禁斷淫祠,把漢朝諸王濫建的祠堂拆毀。黃巾軍據此便認為曹操也反對漢室,競天真地把曹操引為“同道”,幻想說服曹操同黃巾軍一道作戰。聰明的曹操將計就計,利用所謂“同道”關係,對於處在困境中的青州黃巾軍進行誘降。

就這樣,雙方一面交戰,一面談判,經過幾個月的醞釀,這支強大的青州農民武裝終於在曹操所謂“寬待”的條件下接受收編。條件是隻投降曹操,不投降大漢,即“降曹不降漢”!曹操收編的青州黃巾軍30餘萬,另加隨軍男女老幼眷屬共100餘萬。曹操從中選拔精銳10餘萬,號為“青州兵”,成為他爭奪天下的主力部隊。同時,他還學習青州黃巾軍“且戰且耕”的做法,把黃巾軍近百萬隨軍家眷及其攜帶的耕牛農具,作為基本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設置屯田,組織生產,為軍隊作戰提供後方供應基地。

應該說,在有“青州兵”之前,曹操並不得志。他做過縣城的屬官“尉”,因參與破黃巾軍有功,官封“濟南相”,後又進京任“典軍校尉”。這時的曹操還有些“忠君報國”的思想,刺殺權臣董卓。未成,倉皇出逃,演了一出“捉放曹”。後又矯詔起事,會合十八路諸侯,討伐逆賊董卓。無奈大家各懷異心,不能成事。曹操孤掌難鳴,心灰意懶,只好獨自引軍回山東去了。這時的曹操兵微將寡,一副落魄的樣子。

但是,曹操畢竟是曹操,是個善於捕捉機遇的英雄,收編“青州兵”,就是他的神來之筆。自此,曹操威名日重。捷書報到長安,朝廷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有了這10萬“青州兵”做家底,曹操又招賢納士,廣攬英才。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謀臣,武有戰將,威鎮山東,野心迅速膨脹起來,完成了從“能臣”到“奸雄”的轉化,野心勃勃地開始了統一天下的征戰。從組建“青州兵”到“官渡之戰”,8年期間,征戰不息,“青州兵”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先是死戰濮陽,大破呂布,鞏固了在山東的地盤;接著,又移兵許昌,操縱漢帝,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從此,取徐州,滅袁術,戰官渡,敗袁紹,下荊州,降劉表,十幾年的工夫,便把中國北部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曹、袁“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中原最大的戰役,也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當袁紹以數10萬大軍來犯時,曹操用於迎戰的部隊只有7萬人,但其中有久經戰陣的“青州兵”作中堅,戰鬥力極強。加之曹操用兵得當,先以5000精兵偷襲烏巢,燒其糧草,又乘勢8路出擊,大破袁紹主力於官渡,“所殺八萬餘人,血流盈溝,溺水死者不計其數”。“青州兵”之驍勇,由此可見一斑。

“青州兵”從組建到曹操死去的30年間,其精銳部分,始終保持單獨編制,並且受到某種特殊待遇。其兵員的補充,也必須是從原來黃巾軍屯戶中解決,因此,“青州兵”帶有職業兵和世襲兵的特點。後來,曹操的軍隊擴大,分為中軍、外軍、州郡軍三類,“青州兵”屬於中軍,駐紮京城許昌,負責曹操的宿衛。跟隨曹操出征,是曹操的近侍部隊,經常用到最為關鍵的戰鬥當中。“青州兵”也唯曹操是從,不聽別人的號令。當曹操病死後,“青州兵”竟然“擅擊鼓相引去”,自行決定解甲歸田;曹魏政權不但沒有使用武力鎮壓,反而“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傳令各地對返鄉的“青州兵”給予款待。

“青州兵”的結局,大概是都回到青州等地的老家,並且得到曹魏政權的妥善安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