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關於“阿爾茨海默症”這個話題,相信是很多患者家屬心中的長痛。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哀而不傷,守望幸福,卻是這一家人的心之所向。“回家”並不意味著回到某個房子裡,有家人、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堪稱日版《都挺好》的家庭溫情電影——《漫長的告別》,2019年在豆瓣曾拿下8.0分的好成績。電影改編自作家中島京子的同名小說,由中野量太執導,主演陣容也堪稱強大,兩個女兒的扮演者蒼井優和竹內結子,都是日本頂級女演員的代表。

這部電影講述許久未見的東家姐妹,回家為父親慶祝70歲生日,卻被告知向來嚴厲的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逐漸忘記一切的父親始終唸叨著“回家”,母女三人帶父親回到鄉下,卻發現那裡不是父親認定的“家”。

今天,我將從故事情節、藝術質感和美學範式三部分,來分析這部治癒系電影帶給我們的催淚與溫馨。在第4部分中,我將結合影片內容和現實生活,來談談《漫長的告別》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01、故事情節:全家奮力對抗遺忘,還好這場告別足夠漫長

有人說:當一個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那麼自他患病那一日起,他就和身邊的人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告別。

對於東昇平一家人來說,這場漫長的告別持續了七年之久。

70歲的老父親東昇平,在退休之前是一箇中學的校長。媽媽曜子則是個勤勞善良的家庭主婦。他們有兩個美麗可愛的女兒,麻裡和芙美。大姐遠嫁國外,小妹在東京上班,家裡一直都是父母互相扶持度日。

直到有一天,媽媽突如其來的一通電話讓兩個女兒都慌了。名義上是為父親慶祝70歲生日,實際上卻是通知她們,父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老年痴呆,而且病情越來越嚴重的事實。一時間,兩姐妹有些無法接受。

在我看來,我們並不能預測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但是重要的不是悲傷難過,而是看清事實,並清醒地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生活,不就是剛邁過一道溝,又迎來一個坎麼?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嚴厲認真的父親開始變得糊塗。原本他會寫很多偏僻的漢字,後來卻日漸笨拙,甚至連自己的外孫都不認識,自己女兒的名字也記不住。

明明自己就在家裡,嘴裡卻時常嘟囔著“回家、回家”。家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以為他想念鄉下的老家了,帶他回去後發現他還是在說要回家。下雨的時候他就會非常焦慮,不知為什麼總拿著三把雨傘。

而且父親的重病也會干擾家人的日常生活。老夫妻倆逛超市的時候,他會隨手抓糖果放進自己口袋裡,被售貨員發現後,還把指責他們的店員當成自己的學生,要求人家去走廊裡罰站。

在我看來,即使電影裡的老父親身患重病,喪失了絕大部分的記憶,但是他保護家人的本能依然存在。正是這樣一個糊塗麻煩的老父親,將全家人凝合在一起,最後讓家人明白了他“回家”的秘密,收穫了記憶裡那段久違的美好時光。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02、藝術質感:用細節“穿針引線”,營造時間的流動質感

唯有即將失去,才選擇努力珍惜,這真是人生中最值得悲傷的事情,沒有之一。 ——它山關爾

在這部電影中,藝術質感是非常溫和細膩的,就像日系的三溫暖,充滿了生活的細膩與溫情,催淚是真催淚,但也十分妥帖人心。

導演中野量太利用片段式的手法,將一個家庭7年的守護與陪伴、改變與頓悟一一閃現。如果說父親的病和被照料是全家人心中長痛的一根“針”,那麼從父親生病、家人迴歸、找尋“回家”之謎、臨終陪伴與最終去世,就是一條完整且不可逆的時間之線。

在影片的每一個細節與成長點中,最高超的地方,莫過於所有營造時間流動質感的畫面:

  • 一本倒著看的書
  • 出現了好幾次的生日尖頂帽
  • 在超市念念不忘偷拿的糖果
  • 母親手術後低頭找父親的動作
  • 遊樂場裡焦急送傘的父親
  • 火車上的真情告別
  • Skype聊天的溫情瞬間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從這種真實平和的時間律動中,我們看到了每一個人物隨著時間的推進,也在不斷成長與改變:姐妹倆越來越成熟可靠,年老體弱的母親也能安心放下生活的重擔,全家人輪流照顧這個,此時最需要家人陪伴的父親。

“好多事都好像飄到好遠”

“飄到好遠,那你會很孤單吧。”

外孫小崇居然最能理解外祖父的心境。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孤獨德猶如無根之水,無緣之木,雖身處一座夢境一般的迷宮,卻始終發現,這裡的道路時刻在變,自己永遠也走不出來。

時間破碎,空間成灰,生命,重歸虛無。

03、美學範式:日系電影中獨到的“哀而不傷”,治癒一切的唯有愛與希望

哀而不傷,指感情有節制,或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中。

這一點在日系電影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我們知道,《源氏物語》中沿襲了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的“物哀”理念,在對外界事物的體察之下,生髮出一種優美、細膩、沉靜、直觀的美。而在日系電影中,這種感受直接升級為一種“哀而不傷”的情感節制。

在這部影片中,姐姐麻裡雖然在國外定居,讓其他人非常羨慕。但是她的生活也並不幸福。她和丈夫的感情不溫不火,小矛盾與誤會是常有的事,兒子又正處在叛逆期,難於管教。她自己也很難融入當地的人群中,英語說不好,內心時常覺得很孤獨。

身處東京的妹妹芙美,則有著屬於年輕人的焦躁與煩悶,感情之路並不順利,交往幾個男朋友也沒遇見合適的,美食事業上也舉步維艱。

面對父親的重病、家庭的經濟壓力,母親的無助與依賴,兩姐妹骨子裡的樂觀與積極,被迅速激發了起來。全家人一起,和被病魔吞噬的記憶作鬥爭,和時間賽跑,為全家的愛努力留下一切美好。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因為一場父親的走失,母親揭開了“回家”之謎。原來很多年前,母親帶姐妹倆去遊樂園玩,不巧突然下雨,母女三人又沒帶傘,父親擔心當時還在病著的小女兒,便提著3把雨傘,去遊樂園接妻女回家。

失去了一切的父親,心底居然還保留著這樣的執念!而在家人的記憶裡,這段回憶縱然美好,卻也早被凡俗瑣事淹沒。父親註定的逝去固然讓人哀痛,但在這漫長的告別中,生活中暖心的陪伴與細微的感動,讓我們不懼憂傷,勇敢前行。

在日系電影中,有很多都以家庭為主軸,圍繞失散、死亡、遺忘等情節展開故事,雖有惆悵哀思,但更多的會加入樂觀、幽默、溫情的元素,讓人在苦痛中變得堅強,獲得精神的振奮與鼓舞。

比如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或是枝裕和,他們的作品中都能直指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生活雖苦,但愛很甜。

而愛與希望,足以治癒一切痛苦。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04、人生啟迪:生老病死不可控,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在電影中,全家人因為身患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而從新迴歸到原生家庭,在日復一日的精心照料與安然陪伴下,感受到了親人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生命的真諦。

而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彷彿也看到了今天的自己。

前一陣《囧媽》大火,呼籲我們多陪伴逐漸老去卻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愛你的媽媽,而在這部《漫長的告別》中,我們意識到:生老病死不可控,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①生老病死不可控,意外隨時會降臨

人生中很多事情沒法重來。比如電影中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如果家人早知道他會得病,會不會在平時就多和他溝通,傾聽他內心的世界?

如果家人早點了解他的執念,知道他最美好的回憶,會不會定期帶他去體驗,讓原本平凡無奇的生活,變得儀式感滿滿?

如果兩個姐妹早點成熟起來,多關愛自己孤獨的父母,一家人是否會過得更加幸福一些?

只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人生沒有早知道。意外之所以成為意外,只不過是你的理所當然太當然。

所以,與其杞人憂天,不如陪伴身邊。積極防微杜漸,日常多關心家人的身體健康和精神世界,有家有愛,才能無悔。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②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由於遠離父母已久,麻裡和芙美原本並不想回家。受到了母親的催促和“提錢”的暗示,姐妹倆被迫歸來,面對患病的父親和身體不佳的母親,她們一臉震驚的表情,真是非常真實了。

原來,印象裡高大健壯、嚴肅認真的父親已經變成了糊塗而任性的老頭,需要人照顧衣食起居,才能活得體面;原來,記憶中勤勞賢惠的母親,白髮叢生,積勞成疾,早已勞累不堪,家裡的事急需孩子們來分擔。

時間都去哪了?我們長大了,父母自然變老了。

慢慢的,我們活在自以為是的時間裡,覺得父母還年輕,不開口就是不需要我們;漸漸地,父母卻活在了只有我們的回憶中,即使再思念再渴望,也不敢擾亂孩子們生活的節奏。

在我看來,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古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今有空巢老人孤苦無依的悲涼。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長大,希望我們也能陪伴他們變老。

③在能夠努力時與生命賽跑,在曲終人散時選擇以愛作別

影片的最後,一家人其樂融融,陪伴父親走完最後一程。儘管對患者本人來說,這是一個圓滿的句號,天堂裡再無病痛折磨。但對於其他家人來說,父親的愛與執念,讓他們學會珍惜親情與記憶裡的美好,放下生活中的小矛盾與小誤會,重新堅強、樂觀、充滿希望地生活下去。

他們已經把自己能給的、最好的都給了我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地帶著他們的愛與希望,幸福地活在人世間?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句話: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告別。

世事多艱,請在能夠努力的時候與生命賽跑,在曲終人散時選擇以愛作別。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結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你永遠想象不到,在家人的記憶裡你有多好,在他們的世界中對你的愛有多深。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